首页 女生 都市言情 我在北大教考古

第20章 赠周一良先生

我在北大教考古 莫鞑 3145 2025-05-04 10:12

  “样刊出来了?”

  显然苏亦跟邓师母的对话,被周先生听到了。

  苏亦拿出样刊,递过去。

  “明天才正式发行,现在只有样刊,您老不要见怪。”

  “样刊才更加有纪念意义。”

  “为什么?”

  “稀少!”

  老先生笑道,“要论收藏价值,仅次于手稿!”

  苏亦第一次听说过这个说法,权当老先生逗他开心了。

  接过他递过去的期刊,周一良先是翻看目录,然后,就笑了。

  因为他发现,苏亦的文章《从华南发现的考古材料再论稻作起源》竟然是期刊第一篇文章。

  学术期刊的第一篇文章,一般来说,地位是比较特殊的。它往往被视为该期刊同期文章中质量较高的文章,是论文发表前期刊编辑、评审委员会等同行评议认定的高质量论文。

  不仅如此,还有另外两篇,也有苏亦的名字,是他跟别人合著的。

  这个发现,让周一良诧异不已。

  因为他知道,这个意味着什么。

  不至于绝无仅有,却也极其罕见。

  尤其是,对于《文物》这样的行业顶刊来说,能够有这样的待遇,足以说明编辑部对苏亦这一次发掘成果的重视了。

  翻看完目录,周一良没有继续翻阅,而是把样刊递给苏亦,苏亦有些愣神。

  啥意思?

  这就完了?

  不看了?

  然后,还没等苏亦反应过来。

  周一良又把一支钢笔递给他。

  这一次,苏亦真的蒙圈了。

  “周先生?啥意思?”

  “愚笨!”

  周一良笑骂道:“给你钢笔,当然是让你写字了。”

  苏亦继续懵圈!

  最后,还是站在门外的邓师母笑道:“你周先生是让你给他写赠言呢,但他不好意思明说!”

  “小子,愚笨,还是邓老师懂我!”

  苏亦闹了一个大红脸。

  敢情周先生是打算把样刊占为己有啊!

  但是一时半会儿,该写啥赠言呢?

  见到他迟疑,周一良打趣,“怎么,舍不得给我啊?”

  苏亦连忙摇头。

  “那还不写。”

  “就写,现在就写!”

  苏亦也不再迟疑。

  唰唰唰!

  一行字跃然纸上!

  “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

  最后又写道,“学生苏亦,赠周一良先生!”接着又补上日期。

  周一良还没说话,邓师母就笑道:“小亦,不愧是艺术世家的子弟,硬笔字也写得如此赏心悦目。不过,还是有些美中不足。”

  不等苏亦反问,邓师母就说道:“还缺一枚印章!”

  周一良笑道:“你不是说,你前段时间在中大,容庚先生给刻一方姓名章吗?有没有戴在身上。”

  “带的!”

  “赶紧拿出来。”

  “我去给你找印泥!”邓师母很热情。

  沾染印泥的姓名章,戳在样刊的扉页上。

  这一戳。

  象征意义大过于实际意义。

  这是容庚先生赠送他姓名章之后,第一次真正使用。

  甚至可以说,这是他第一次如此正式地赠送书籍给师长。

  尽管这是一本期刊,并非他的专著。

  那么周先生为什么还要写赠言,邓师娘为什么要他盖上姓名章呢?

  完全就是两老用他们的行动,来表示对他的支持和鼓励。

  不然,周先生何故会对一本样刊,表示出那么大的兴趣,要如此郑重地让他戳章赠书。

  盖好章,文章就一直被邓师娘拿在手中。

  对于苏亦写的文章,她也好奇。

  一边翻阅一边笑道,“小亦,老周可受不起你这样的赞誉!”

  她说的赞誉,其实就是苏亦刚才写下的赠言。

  对此,苏亦笑道:“当得起,虽欲从之,末由也已。”

  听到这话,周一良邓师娘两人都笑起来了。

  邓师娘说道:“既然如此,那你就好好跟你周先生学习吧,我就不打扰你们了!”

  其实,苏亦的赠言跟他的回答,其实都出自《论语·子罕》,原文如下:

  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末由也已。”

  啥意思?

  省流版:老师的学问与道德,我高山仰止!想要学习,但学不来!

  故此,才有苏亦那么一说!

  对此,周一良也被他这个马屁拍得有些不好意思,笑骂道:“滑头!”

  邓师娘离去,苏亦跟周一良才正式讨论文章的事情。

  周一良说:“我这几天,看了你先前写的文章,都是关于稻作起源的,学界提及稻作起源,就绕不开你的这些文章了。以后,江西万年仙人洞遗址之于你,就类似于仰韶遗址之于安特生;周口店遗址之于裴文中;西阴村遗址之于李济,后岗遗址之于梁思永。”

  听到这话,反而轮到苏亦不好意思了。

  “周先生,我何德何能跟这些前辈相提并论!”

  “你不用谦虚,只要你这篇文章经得起考验,那么未来考古学史上,你必定榜上留名。”

  ……

  这一天,北大文史楼,考古教研室。

  一众老师也都在讨论着新一期《文物》期刊。

  吕遵锷望着俞伟朝,“俞老师,没有想到你的口风这么紧!”

  邹恒感慨,“对啊,自从《文物》复刊以来,同一期刊登同一个作者三篇文章,还是第一次呢,没有想到竟然是苏亦这小子完成的。”

  俞伟朝解释,“实话实说,能够三篇文章同时刊登,也出乎我的意料。”

  吕遵锷、邹恒两人不信。

  俞伟朝苦笑道:“你们都说,绝无仅有了,我怎么会事先了解,其实不止我不知道,就连苏亦本人也不知道,他只负责供稿,至于文章什么时候发表,要不要排队,这是《文物》编辑部那边的事情,我们哪里能够干预。”

  吕邹二人接受这个解释。

  吕遵锷说,“这么说来,只能说王戴文主任太有魄力了!”

  这个时候,年轻教师李博谦突然说道:“听说,前段时间安之敏先生过来找苏亦约稿了,说不定跟这事有关呢。”

  众人恍然,显然是《文物》这边感受到来自《考古》那边的压力,才整出一个大新闻。

  之前《文物》编辑张志生前来约稿的时候,对苏亦表现出来那种急切的态度,他们亲眼所见,都认同李博谦的猜测。

  全世界迄今范围内发现最早的栽培稻遗存,世界级的成果,由不得《文物》编辑部那边破格对待啊!

  吕遵锷说道:“这个新闻确实太大了,从今天往后,我们考古圈就要热闹了。”

  邹恒笑道:“其实不止考古圈,估计农史圈也热闹起来。”

  俞伟朝说道:“到时候,新闻界,估计也会热闹起来。”

  这一刻,大家都望向俞伟朝。

  俞伟朝有些疑惑,“看着我干啥?”

  “现在苏亦这小子要出名了,你可要好好看护他,不要让这小子乱说话。”

  俞伟朝哑然失笑,“这小子猴精猴精的,哪里需要我看护,再说,有苏主任跟宿主任看护着,哪里需要我操心。”

  众人也笑起来了。

  要论对苏亦的宝贝程度,整个考古教研室,还有谁比得上两位主任。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