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2章 公元前117年之大汉王朝(十三)
汉武帝刘彻对待法律的态度是严格而公正的,即便是皇亲国戚犯法,也绝不纵容。
在公元前124年,刘彻甚至下令处死了自己的外甥兼女婿昭平君,
这位昭平君因犯法而受到了严厉的惩罚。
同时,刘彻还嘉奖提拔了逮捕自己另一外甥(异父姐金俗之子)的义纵,
这一行为显示了他对法治的坚持和对公正的重视。
然而,即便是在法治严格的汉武帝时期,也有例外。
公元前115年,因为倡优郭舍人的巧妙求情,
刘彻饶恕了自己的乳母(东武侯郭他之母),
她因家人犯法原本被判迁徙边塞。
汉武帝刘彻在强化法制方面做出了重大改革。
公元前130年,他命令中大夫张汤、赵禹对律令进行修订,确立了汉律的框架。
这次修订的结果是律、令共计359章,死刑409条、1882事,
死罪决事比13472事。
在这些修订中,有几个重要的内容特别值得注意:
1.强化了“见知故纵监临部主法”的规定,
即主管官吏如果故意放跑罪犯,将与犯罪者同罪。
2.“缓深故之罪”,即放宽对官吏制造冤假错案的治罪。
3.《九章律》:丞相萧何参照秦律制定,
在秦律的基础上增加了《户律》、《兴律》、《厩律》三篇,
合为九篇,对汉朝以及后世法制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4.《越宫律》:张汤制定,主要关于宫廷禁卫方面的内容,共27篇。
5.《朝律》:赵禹制定,又名《朝贺律》,
关于朝贺制度方面的内容,共6篇。
此外,上计制度也是汉武帝时期的一项重要内容。
上计制度是古代考绩制度之一,
始于战国,秦、汉日臻完备,
两汉承袭先朝上计考课制度,体制最为完备。
上计内容包括户籍财政、治狱惩盗、宗室名籍、边戍状况、地理行政、劝课农桑等方面。
上计程序由郡县上计、督邮巡计、丞相受计、御史核计、皇帝主计,
又分为冬课、秋课两类。
通过上计制度,中央政府能够对地方官员的政绩进行考核,
这在加强中央集权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1993年在江苏连云港市东海县尹湾村6号墓出土的西汉时期郡县级行政档案中,
有一方题为《集簿》的木牍,
上面记载了西汉后期东海郡的社会、经济概况,
被认为是东海郡上计所用的底稿或副本。
这些文书资料包括《东海郡吏员簿》、《东海郡吏员考绩簿》等,
与上计有关,为我们了解汉代上计制度提供了重要帮助。
上计吏的任务主要包括两项:一是送达郡上计文书和与“计偕”的物、人至京师;
二是接受朝廷的审核、询问。
上计吏至京师后,由丞相负责受计书,
朝廷各行政机关长官及其他有关人员共同审核上计文书。
《集簿》中的财政方面上计内容包括一年的收入与支出情况。
例如,一年中所有钱的收入为二万万六千六百六十四万二千五百六钱,
支出为一万四千五百八十三万四千三百九十一钱,
谷物收入为五十万六千六百卅七石二斗二升,
支出为四十一万二千五百八十一石四斗,
显示出东海郡在财政管理方面的成效。
《集簿》还将三老和孝、弟、力田列为一项,
这些被视为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部分,表明郡太守重视教化和风化。
地方官上计时常舞弊,如武帝时上谷太守郝贤因上计欺谩不实而被免官。
尽管犯者要受重惩,但弄虚作假仍不断发生。
汉宣帝刘询曾指出当时地方所上的计簿是虚假不实的具文,
他命令御史要加强对计簿的查对和核实。
通过这些案例,我们可以看到上计制度在汉武帝时期的重要性,
它不仅是考核地方官员的手段,
也是中央政府了解地方情况、加强中央集权的重要途径。
同时,这些案例也反映出上计制度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如地方官员的舞弊行为,以及中央对这些行为的打击和纠正。
汉武帝刘彻在位期间,对关东社会的豪侠进行了严厉的打击,
以此来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并促使汉律下沉到关东基层社会。
公元前127年,朝廷下令将各郡国的豪富人家迁往茂陵居住,
这一政策也波及到了关东的豪侠。
郭解,作为当时有名的豪侠,虽然家境并不富裕,但还是被列在了迁移名单上。
这是因为轵人杨季主的儿子提名郭解应当迁往茂陵。
郭解的哥哥的儿子因此砍掉了杨县掾的头,
从此杨家与郭家结下了深仇。
郭解迁移到关中后,很快就与当地的贤人豪杰结成了朋友。
尽管他个子矮,不喝酒,出门不乘马,但他的影响力依然巨大。
后来,郭解的门客接连杀害了杨季主及其家人,以及当众诋毁郭解的儒生。
尽管没有证据证明是郭解指使,但汉武帝听闻有人把告状之人给杀了,
大怒,下令追捕郭解。
郭解在逃亡的路上被抓获,并最终被诛杀,其家族也遭到了灭门之灾。
在董仲舒等人的推动下,刘彻在位时期实现了司法的初步儒家化,
开启了春秋决狱的先河。
这一变革意味着法律的执行和解释开始融入儒家的道德观念,
对后世的法制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刘彻通过打击豪侠、迁徙关东豪侠于关中,
以及对豪侠家族的族诛,有效地削弱了地方势力,
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这些措施使得汉律得以下沉到关东基层社会,加强了法律的执行力度。
通过这些措施,汉武帝刘彻不仅打击了地方豪侠的势力,
还加强了中央集权,使得汉律得以在更广泛的地域内得到实施和尊重。
这些政策和行动对于维护汉朝的统一和稳定起到了关键作用。
然而,到了刘彻在位的后期,社会矛盾变得尖锐,农民起义频繁发生。
为了应对这一局面,刘彻派遣绣衣直指诛杀镇压不力的官吏,
并颁布了“沉命法”,严厉督促地方官吏剿灭盗贼。
但地方官吏畏惧法令,往往选择隐匿不报,
从而形成了恶性循环,这进一步加剧了社会的不稳定和动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