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历史军事 初唐逍遥王爷

第103章 西域事了

初唐逍遥王爷 花垂死 4081 2024-11-15 07:26

  翻译成白话文如下:

  新城公主,是晋阳公主的同母妹,下嫁长孙诠,长孙诠因为犯罪被贬斥到巂州。改嫁韦正矩,任职为奉冕大夫,对公主粗暴无礼。不久公主急逝,高宗令三司审问韦正矩,韦不能自辩。高宗遂杀韦正矩。以皇后礼葬昭陵旁。

  因为公主死而杀驸马,即便驸马有逾矩之处,在历史上也是罕见的,这显然是有伤皇家体面的事情。而且,对此事的处理还不止于此,高宗并因此贬斥做媒的东阳公主一家。考古挖掘新城公主墓时,发现壁画上所有侍女都没有脸部,据专家推断,这是因为高宗认为这些侍女没有照顾好公主,无颜见公主于地下的原因。

  高宗,就是原为晋王的李治了。

  新城公主应该是李世民和长孙皇后最小的女儿,但历史上没有记载李世民对她有特别的疼爱。萨推测既然晋阳公主在长孙皇后死时只有四岁或更小,而长孙皇后从病至死历时约两年,所以新城公主很可能是在皇后生病期间出生的(长孙皇后卒年三十六,死于哮喘),或许因此加重了长孙皇后的病情而不为父亲喜爱。

  李治即位的时候,晋阳公主的墓木已拱,即便想疼爱这个自己的小尾巴妹妹也无从做起。对于李治来说,新城公主这个最小的妹子身上,或许就寄托着晋阳的影子。正因为如此,这个妹妹的悲惨遭遇,才让李治心痛乃至做出超出寻常的报复举动吧。

  高宗其实是个政治上很有成就的皇帝,永徽的光芒只是掩饰在贞观的灿烂之下,但李治为人感性的弱点,在历史上也是为人所深知的。

  葬新城以皇后仪于昭陵,是不是也有对晋阳的歉疚?晋阳死时因为年幼,按照当时礼制是不能与父母同葬一陵的。

  晋阳公主的小传不过二百字,其中“涕”“泣”字出现了三次,两次是公主泣,一次是太宗为公主泣。有泪无声谓之泣,都是伤心到了极点吧。

  太宗给晋阳起乳名“兕子”。太宗的子女乳名记入史册的,只有李治(乳名“雉奴”)和晋阳。这两个乳名,都殊不雅观,晋阳尤甚。

  “兕”在古文中被认为是与犀牛并列的另一种动物。根据山海经说法,“兕在舜葬东,湘水南。其状如牛,苍黑,一角。”也就是说其出产地在湖南东南,大约广东福建等地,体形与牛相仿,而有独角。根据这种描述推测,我猜测中国古人可能把双角的犀牛称为“犀”,而把独角的犀牛称为“兕”,具体说来,兕应该是中国小独角犀,也就是爪哇犀。这种犀牛古代的分布区与山海经的描述接近,体重1吨左右,黑色,最后一头中国小独角犀1922年被猎杀,今天中国已经没有这种动物了。

  所以,兕是一种粗笨的动物,而晋阳公主从史料记载看,她的母亲长孙皇后年轻时号“观音婢”,她应该聪慧而美丽,与犀牛这样的动物毫无相似之处。

  猜测,可能自幼失去母亲的晋阳,身体一直不是很好,作为父亲,太宗希望她能够如同小犀牛一样强健吧,这比对于女儿容德的希望更为强烈。民间还有一说,将名字起得贱一些,阎王的生死簿上是不好意思写上的,或许太宗也有此心。

  此时的太宗,似乎忘掉了自己“天子”的地位。

  唐太宗,以其政绩无愧千古一帝,而李宗吾先生的厚黑学中,则认为其人格是厚黑学的极至。理由是玄武门之变李世民杀兄长建成,弟元吉,迫高祖退位而粉饰史书,此人的脸皮可算厚到极点,心可算黑到极点,所以才能如此成功。后人不能成功如此,盖脸皮不够厚,心不够黑。

  为此,陈冲还演绎了一部电影《诱僧》。电影里面陈冲饰演的红萼公主,虽然历史上并无此人,那种敢爱敢恨的气质,却与初唐的公主们颇为神似,由高阳而兰陵,而太平七公主开府,皆如此。

  或曰,宗吾厚黑,终是书生气。

  太宗祖上或认为是胡化严重的汉人,或认为是汉化严重的鲜卑人,总之李唐王室因此带有强烈的游牧民族传统。草原各族,以狼为图腾,从冒顿鸣镝杀父始,并不以兄弟相残为意,行的是原始的达尔文主义,以战死为吉利,子继父妾亦为常理。所谓兄友弟恭,是儒家的教诲,李先生用这个去要求唐太宗,根本文不对题,甚至从这个角度说,唐朝上层的所谓伦理混乱,在唐人看来,或许也如人要吃饭睡觉一样自然。

  而我的看法,这一解依然未必正确。

  太宗的人情味儿一面,并不仅仅表现在对待女儿上。他的妹妹丹阳公主嫁给了猛将薛万彻。薛万彻粗鲁,丹阳公主羞于与其同席,夫妻感情有了问题。太宗知道后笑,要给妹妹家调解矛盾,于是召集公主驸马们饮宴,席间故意让驸马们用自己的宝刀为赌注比武,并暗中示意大家输给薛万彻。结果宝刀落入薛万彻之手,丹阳公主这才觉得夫婿也是个大英雄,自己很有面子。“喜,命同载以归”,

  若李宗吾先生读此,必曰,薛万彻是太子建成的嫡系,李世民借此伸手拉人呢。

  那么太宗哭女呢?或许是“故意显示仁慈以拉拢人心”吧。

  只有玄武门,太宗不过一司马昭而已,我想,若只有黑和厚,天下是不可能有贞观的。

  在丹阳面前,他就是一个兄长,在晋阳面前,他就是一个父亲,或许。与渭水桥的机变,玄武门的阴谋一样同为太宗的本色。

  人体有六脉,缺一不可,世有五色,始为灿烂,这和太宗的血脉,没有关系。

  这大概就是太宗之为太宗,而宗吾之为宗吾吧。

  再读这段晋阳公主,短短的文字之下,似有无限的感伤。

  为何要提到虔化门?若有唐朝宫室地图,或可一看,那必是在宫城最后的界限。

  晋阳为何专门去临飞白书而与太宗的如此神似?在她短暂的生命中,可依恋的除了哥哥,大约只有父亲吧。

  为晋阳营造佛祠,用的是她的“汤沐余赀”,也就是小公主那一点月例的结余,可是够的?会不会算上太宗历年来给女儿的赏赐玩物?那必是小公主极喜爱的。

  。。。

  忽然有一种想法,莫非留下这段记录的史官,也是“多蒙其惠莫不誉爱”的朝臣中的一员?

  不然,何以这段文字如此的精炼,又如此的让人心动呢?

  说一些话,每本书都有局限性。很多写汉、唐强大的历史小说,不少却忘记一点,没有明、清,谁去修善良那破败的长城,就算汉、唐修了,却也不是明、清之后的长城了,这里面差了多少?那长城可是经过明、清之后才有今天的啊!秦朝的长城,并不是今天这样的。很多小说写汉族强大,却都遗漏了一点,没有蒙古,哪来今天的西藏,很多小说中的一统天下,都是没有西藏高原的。还有很多写明末的小说吧,原来历史中,清军刚入关,西藏就去投诚了,那么,他最后写的一统天下,又把西藏放哪去了呢?很多人骂清朝,它的确腐败、无能,但清朝的将领、士兵还是有不畏死的精神,是满族八旗子弟等怕死而已。一个已经落后的帝国,却要面对那么多强大、先进的资本主义侵略者,能保留后世的领土,也算混得过去,不过,满清做大的功绩是,因为满清,才有了后世的56个民族。

  本人第一次写书,局限性很大,我认为高丽、东瀛对唐朝构不成威胁,也从没将这两个国家放在眼里。不过,我对儒家思想非是一般厌恶,因为这些思想,才使得现代的中国在很多方面落后于东瀛、棒子。就武士刀而言,被称之为冷兵器的终极武器,但却是东瀛在公元700多年,结合了华夏剑的刺,单刀的砍、挡等,完美融合而成。为何华夏明明有那么多好的东西,文化,却在最后被人超越?因循守旧!传统武侠写的好啊,宁可失传,不传女儿,各派自成一户,宁愿断绝,也不传给他人。东瀛、棒子的强大,是自身思想的改变才强大。若是在唐朝就将儒家贬低、改革,将西方思想带来中国,让华夏早在唐朝时就凭着多元化融合世间一切有利于发展的文化,那么,在后世,尽管你东瀛、棒子怎么牛,你也不可能对中国产生半点威胁。

  至于灭东瀛,那就在思想上灭,就一直做他的奴隶国家吧,说实话,很多人说打狗还要看主人,此话很不错,不过,本人认为,一个卑鄙、肮脏的民族,杀他的人,真是会脏了自己的手,自己民族子民的手,还是在思想上彻底摧残,军队也是有必要开过去,目的是征服,从各个方面。高丽,当然要灭,李世民原来就没讷讷感灭他,李治才灭了,但本书中主角时间很多,李世民死了,他还照样活蹦乱跳,只要有时间,他怕什么?灭高丽,改变其思想。

  而历史上的唐朝,自太宗坐视波斯被阿拉伯攻打,到波斯灭亡,百年后阿拉伯攻打西域,玄宗还在高瞻远瞩,令得隔在两大帝国中的小国苦不堪言,向唐朝求救,玄宗不理,只得投降阿拉伯,自此,宗教传入西域,令得很多原本听从唐朝命令的民族、国家的自民都成了阿拉伯,还传入了中国。那么,中国对中亚的影响自此完全被毁灭了,整个中亚地区很少再有中国的影响力。

  写这本书,一来是要将朋党之争改变,二来是改变儒家思想或者说重新创一种适合华夏的思想。综观历史,华夏民族都是防御,很少进攻,结果是防御下来,领土越来越少,死亡的百姓达到了不可估量的地步。既然如此,还不如主动一些,防止中亚的变局,将影响力扩大,将威名再扩大,将国内的思想再改变。看蒙古、匈奴,突厥都能打到了欧洲去,靠的也都是骑兵而已,大唐照样有骑兵,为什么不可以打出去,一定要缩在内部呢?有着统治西域被尊称‘天可汗’的李世民,在军队后勤方面占绝对优势,波斯不是贫穷的国家,实际上却十分富裕,故而,本书选择了去波斯助其抵抗阿拉伯,至于其他的,大家可能都明白了。

  虽然说要去波斯,但女皇帝到底是女皇帝,不会耽误正事。还是将李泰提出的一些事安排了一下,例如李泰所说,中医永远是华夏民族的骄傲,吸收外来医学的同时,也一定要大力发展中医;多引进一些外来有利的植物、农作物等物种,丰富人们眼界,提高粮食产量,不过这些在李泰在时就开始了,只要继续照做即可;对于一些东亚国家的渗透等,李泰却想了个叟主意,他想到了19世纪日不落帝国搞出的鸦片,他很是邪恶地想到,若将这该死的鸦片弄去高丽、东瀛,真不知道会怎样,若是再卖到欧洲和阿拉伯世界,那么,他们的战斗力么?还真不是太好说啊,嘿嘿。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