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历史军事 初唐逍遥王爷

第102章 读史札记之晋阳小传

初唐逍遥王爷 花垂死 4304 2024-11-15 07:26

  为保官位而联姻

  士大夫跟世家大族不愿意尚公主,便造成唐代公主婚姻的困难。于是,公主可以下嫁的对象,便多半是集中在功勋大臣的家族,尤其是那些不是出身于世袭门第或世家大族的功勋大臣们,这些人因为出身没有世家大族那么名贵,也因为他们的地位,都是来自于朝廷给的官名,所以为了保持自己的高官爵位,功勋大臣们也就不得不接纳公主为妻或媳妇。一旦某个这类家族接纳了第一位公主以后,这个家族往往就会陆续接纳第二个、第三个公主嫁给自己家族的其它成员,这就是我们中国人讲的“亲上加亲”之观念。所以我们看有几个家族跟李唐皇室的婚姻关系是非常密切,以下我们举数例:

  一、杨贵妃家族:杨贵妃本人嫁给唐玄宗,而她堂哥杨锜也娶了太华公主,她另一位堂哥杨国忠,也接纳万春公主与延和郡主为自己的儿媳妇;杨贵妃又有一位堂兄弟杨鉴,也娶了承荣郡主。

  二、中唐时帮助朝廷平定安史之乱的郭子仪家族亦复如此:郭子仪儿子郭暧娶了齐国昭懿公主(即升平公主),郭暧的女儿也就是郭子仪的孙女又嫁回李唐皇室,即是唐宪宗的正妻郭皇后;又,郭暧的另两位儿子郭鏦与郭铦,也分别娶了汉阳公主跟西河公主。

  三、武则天皇后家族:武则天是唐高宗的正妻皇后,而武后的侄儿武攸暨也娶了她女儿太平公主;又,武攸暨的亲弟弟武攸止的女儿又嫁回皇室,也就是唐玄宗前半生最心爱的武惠妃;又武后的另外三位侄儿武三思、武承嗣、武承业,也分别也纳了安乐公主、永泰公主、新都公主为媳妇。

  四、此外像盛唐时干预朝政的韦皇后家族也是一例:韦皇后是唐中宗的正妻,她妹妹也嫁给皇室的嗣虢王李邕,韦皇后堂兄弟韦濯,也娶了安定公主,韦濯的孙女又嫁回皇室,也就是唐德宗的韦贤妃;又,韦皇后的堂侄儿韦捷,则娶了成安公主,以上是韦家的例子。

  像这类与李唐皇室数代联姻的家族例子甚多,以上仅举四个家族为例,这类家族的特点之一就是几乎都不是出身很有社会名望的世袭门第家族,所以要藉官位保持权力来源,就必须不断与皇室联姻,来增加家族的政治地位。

  泰山封禅是泰山最重要的历史文化特色。可以这样说,正是由于历史上历朝皇帝对泰山的顶礼膜拜,才使得泰山在中国历史上起到了一种举足轻重的政治象征作用,泰山才逐渐演化成为中国的的“国山”,从而在名气上凌驾于其他名山之上。

  泰山封禅起于何朝何人,很难考证,但结束于宋真宗却可以定论,虽然后来许多帝王登临泰山,但性质已转化。

  古代帝王无不说自己是“受命于天”封禅是帝王表示自己与天沟通的方式。古代封禅泰山需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天下太平,国家兴盛。二是天降“祥瑞”。国家兴盛说明帝王功高德显,天降“祥瑞”说明上天对帝王的表彰,这时帝王要用一种方式回告上天,就是封禅大典。封是指在接近天的泰山最高处,用土筑成圆坛祭天,禅是指在泰山前的小山用土筑成方坛祭地。

  那么为什么选择泰山封禅,而不是其他高山呢?

  首先泰山为黄河下游地区第一高山,其山南的大汶口文化和山北的龙山文化充分说明泰山地区在古代文明的发祥地之一。黄河流域经常发生大水,先民借泰山以躲避水灾,在他们心里泰山是他们生命、种族、生活的地理依托,形成了依靠泰山的心理,泰山的保佑使古人产生敬畏,渐渐被神话。其次,古人由于对自然界的认识狭窄,认为一切都是天地日月所赐,从而产生神秘崇拜。泰山居住得太昊少昊部落,其“昊”字既是天上有日的含义,太昊少昊也被尊为太阳神。为了让天更清楚的知道他们的敬仰和祈祷,高山是最佳的选择,由于当时的人活动范围有限,在他们的活动区域中,泰山是最高的山。

  “泰”“岱”在古字中相通,都是“大”的意思,泰山就是大山。所以,泰山是与天日最接近的,大汶口出土的日火山形象,十分形象的表现了当时的古人心理,由于先人活动范围和泰山在这个区域的第一高度,是泰山出现祭天崇拜,泰山的这种功能使泰山得以神话。以后的封建统治者都认为泰山是能通天的神山,中国古代帝王为加强自己的统治,不约而同的宣传“神权天授”的理论,为了使这种理论得以证明,便要借泰山的名气了,久而久之使泰山祭天的作用地位进一步强化,随后成为每代帝王一生追求的大事之一。

  封禅大典每朝每代皆有不同,但相同的一点是规模浩大。

  例如:汉武帝封泰山,随行万余人。宋真宗封泰山仅仪仗就有1600人。山脚至山顶两步一人。

  除了历朝皇帝重视泰山之外,名人骚客也对泰山情有独钟,并以在泰山铭文刻石为荣耀。许多缘于泰山的诗文、游记成为人们广为传颂的篇章,对传播光大泰山文化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历代帝王封禅祭祀泰山一览表

  秦始皇嬴政始皇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封泰山、禅梁父山

  二世胡亥二世皇帝元年(公元前209年)登封泰山

  ————————————————————————————————————————

  西

  汉武帝刘彻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封泰山、禅肃然山

  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封泰山、祠明堂

  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封泰山、祠明堂

  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封泰山、禅蒿里山

  太初三年(公元前102年)封泰山、禅石闾山

  天汉三年(公元前98年)封泰山、祠明堂

  太始四年(公元前93年)封泰山、禅石闾山

  征和四年(公元前89年)封泰山、禅石闾山

  ————————————————————————————————————————

  东

  汉光武帝刘秀建武三十二年(公元56年)封泰山、禅梁父山

  章帝刘烜元和二年(公元85年)柴祭泰山、祠明堂

  安帝刘祜延光三年(公元124年)柴祭泰山、祠明堂

  ————————————————————————————————————————

  隋文帝杨坚开皇十五年(公元595年)为坛设祭泰山

  唐高宗李治乾封元年(公元666年)封泰山、禅社首山

  玄宗李隆基开元十三年(公元725年)封泰山、禅社首山

  ————————————————————————————————————————

  宋真宗赵恒大中祥符元年(公元1008年)封泰山、禅社首山

  清圣祖玄烨康熙二十三年(公元1684年)祭祀泰山

  康熙四十二年(公元1703年)祭祀泰山

  高宗弘历乾隆十三年(公元1748年)至乾隆五十五年(公元1790年)先后10次祭祀泰山

  无知,有时候是一种优点。

  萨对历史有兴趣,却偏爱道听途说,市井村言,传世的典籍看得很少。这样,偶尔有机会去读一读真正的典籍,其中往往别人早已熟知的历史片断,萨读来反而津津有味,盖因为无知也。

  想起小时候第一次随家人到王府井百货商店,见零食柜台居然橄榄,话梅,五香蚕豆上百种,一时僵立,仿佛猪八戒进了御膳房。买什么呢?半个小时竟没法决断。最后还是家长给定了,一两杏脯,一两桃脯,一两李子干。。。

  看小小魔女百无聊赖地啃着爷爷奶奶几千里寄来的山楂片,浑似牛嚼牡丹,倒也颇为理解–这小丫头从小那么多人惯着,什么好吃的没见过阿?

  跟爸爸相比,小丫头少了很多无知的快乐。

  因为查高阳公主的资料,翻了《新唐书》,却偶然看到了一段很让我心动的文字,那就是唐太宗第十九个女儿晋阳公主的小传。

  全文不长,而这段文字,与其说是史料,让我想到的更似抒情。

  文字如下:

  晋阳公主字明达幼字兕子文德皇后所生未尝见喜愠色帝有所怒责必伺颜徐徐辩解故省中多蒙其惠莫不誉爱后崩时主始孩不之识及五岁经后所游地哀不自胜帝诸子唯晋王及主最少故亲畜之王每出閤主送至虔化门泣而别王胜衣班于朝主泣曰兄今与群臣同列不得在内乎帝亦为流涕主临帝飞白书下不能辨薨年十二帝阅三旬不常膳日数十哀因以癯羸群臣进勉帝曰朕渠不知悲爱无益而不能已我亦不知其所以然因诏有司簿主汤沐余赀营佛祠墓侧(《新唐书.列传第八》)

  这段文字,已经有人翻译成白话文了,萨不厌其烦,愿意再翻译一遍,算是自己的理解吧。

  晋阳公主,名明达,小名“兕子”,是长孙皇后所生。性格温婉,太宗有时发脾气,必看着父亲的脸色合宜时为之缓颊,朝臣多受其惠,也因此都喜爱这位小公主。

  长孙皇后去世的时候,公主还小,不能理解母亲的死,长到五岁,再经过母亲生活过的地方,则悲不自胜。

  太宗诸子中,只有时封晋王的李治和晋阳公主最小,所以太宗亲自照顾这两个孩子。李治每次出宫去,公主都要一直送到虔化门,流泪而别。李治成年,开始穿朝服上朝,公主流泣道:“哥哥现在也要和大臣们一样,不能再留在宫中了吗?”太宗也为之流泪。

  公主临摹太宗的飞白书,下人无法分辨真假。公主死时年仅十二岁。太宗因此月余饮食无常,每天几十次为此哀伤,因此消瘦。群臣劝慰,太宗说:“我怎么会不知道如此悲伤没有意义呢?只是不能自禁而已,我也没有办法啊。”于是下诏给有关官员,用公主平日用度所余的钱,在其墓旁修建佛祠为念。

  掩卷太息,那个眼看唯一相依为命的哥哥又要远离而哀哀饮泣的小公主的形象,仿佛就在眼前。

  这件事并不是孤证,唐会要记载“贞观十六年七月三日,敕晋王宜班于朝列。晋王及晋阳公主幼而偏孤,上亲加鞠养。晋王或暂出阁,公主必送出虔化门,涕泪而别。至是公主言于太宗曰:‘兄今与百僚同列,将不得在内耶’言讫哽噎不自胜,上为之流涕。”

  文字大体相同,唯末尾一字,《旧唐书》为“乎”,《唐会要》为“耶”,前者的语气中,还似带有一线希望的询问,后者,则带出了明了后的无奈。不管怎样,这个聪慧的女孩儿,是很明白自己的兄长再不能如以前一般和自己在一起嬉笑游戏了吧。

  李治的感受如何呢?我们无从知道。

  《新唐书》中另一段描述也许可以做个注解:

  “新城公主,晋阳母弟也。下嫁长孙诠,诠以罪徙巂州。更嫁韦正矩,为奉冕大夫,遇主不以礼。俄而主暴薨,高宗诏三司杂治,正矩不能辩,伏诛。以皇后礼葬昭陵旁”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