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情多了,比如封赏功臣、消灭北元、又比如安置藩王。”
说着,朱棣还看了一眼一边的周王。
当初就是因为朱允炆削藩,他才起兵靖难的。
自己做了皇帝,反而是要继续削藩,因为自己就是前车之鉴啊。
所以,世界上很多的事情对错并不分明。
无非是立场不同,通俗地讲就是屁股决定脑袋。
周王也看了一眼朱棣。
“臣弟会支持皇兄的,我只是不希望再有兄弟、子侄相残的事情发生。”
“陛下说得都对,但我觉得都不是最迫切的,或者没有那么重要。”道衍说。
“大师直接说吧,不必遮遮掩掩,也没有外人。”
“陛下可知萧何?”
“大师是认为我不学无术吗?萧何我自然是知道的。”朱棣认为道衍小看了自己。
“陛下可知,萧何在汉军攻破长安后,别人都在庆功,或者抢掠时,萧何做了什么事情吗?”
“这个嘛,请大师明言。”
“萧何第一时间去收集秦朝丞相、御史的律令,图书等资料。”
“了解全国的山川、城市、郡县、户口等国家的基本情况,对日后制定政策和赢得楚汉战争的胜利起到重要的作用。”
“大师果然博学,大师就是朕的萧何、张良啊。”
“可是,这和国子监的学生有什么关系?”朱棣先是表扬道衍一番,掩饰自己的尴尬,又继续提问。
“陛下已经夺得天下,接下来就是治理天下,百姓安居乐业、国富民强、四海臣服,才能上不负苍天,下不负百姓。”
“但是要治理天下,最重要的是了解我们大明的天下,同时得有一批了解百姓疾苦的官员。”
“国子监的士子,是大明的预备官员,所以贫僧以为,可以将他们遣回原籍,规定时间,让他们交上各自家乡的调查报告。”
“包括土地、人口、物产、官声、民情等内容,越详细越好,并提出自己的治理地方的想法。”
“妙啊!实在是妙!”朱棣一拍桌子。
“大师这是一举多得啊,既给这些士子事情做,让他们没时间闹事,又让他们增长了见识。”
“我们还能更多地掌握各个地方的情况”
“可是大师,如何判定他们报告的真实性呢?”朱棣继续问道。
“和各地的公文比对就可以了,也可以派锦衣卫实地核实。”
“所交报告可分上中下三等,上等直接授官,弥补目前因为战争导致的官员空缺。”
“中等继续学习,继续调研。”
“下等处罚,延长学习时间,或者取消监生资格。”
“哈哈,正发愁如何治理天下,大师就给出妙计!”
朱棣此刻是满脸笑容。
这下不仅朱楠,就连周王、纪纲都对道衍和尚佩服得五体投地。
人家是真的有才啊,谈笑间就把一桩祸事消弭于无形之中,而且变成利国利民的事情。
“但是陛下,您也莫要高兴得太早,有一件事情您还是要面对。”道衍和尚说。
“你说的可是方孝孺之事?”
道衍和尚点点头。
“马上打天下,但却不能马上治天下,治理天下还是要用读书人。”
“朕明白你的意思,但是朕就是气不过那方孝孺,我以礼相待,他却冥顽不灵。”
“陛下要取得超过秦皇汉武、唐宗宋祖的功业,也要有他们那样大的气魄。”
“宋太祖就算了吧,唐太宗李世民的文治武功才是朕所向往的。朕要超过他。”朱棣信誓旦旦地说。
“好了,事情一件一件地解决。”
“亦失哈,传旨国子监,就照大师刚才的说法,让各个监生今天就各回原籍,进行调研。”
“时间以四个月为限,朕要看到他们的成果。”
“奴婢遵旨!”
“纪纲监督,让监生尽快离城!”朱棣从来就是一颗说做就做的人。
“臣遵旨!”
“重点盯住几个带头闹事的,查查他们的背景!”
“是。”
纪纲和亦失哈前后告退。
“大师献策有功,取消禁足,赏银一千两。”朱棣大气地说。
“臣不敢居功,都是南越王殿下的话启发了臣。”道衍说道。
“他一个孩子,知道什么,以后就麻烦大师好好教导于他。”
一边的朱楠听到朱棣的话,则是扭过头,翻翻白眼。
“哥们知道得多了,只不过实在不方便拿出来罢了。年龄是个硬伤啊。”
“主要很多东西太超前了,也不好解释来源,该怎么办呢?”
“陛下,臣弟有事请求陛下。”
“何事,你说?”
“臣弟想找些事情做。”
“这事,回头再说吧,你这几年也吃了不少苦,先好好休息一下。”朱棣对周王说。
对于那些能力强、又想做事情的藩王,朱棣是有着深深的戒心的,就算是同胞弟弟也是一样。
朱棣宁愿其他的藩王都是猪,天天吃喝玩乐就好。
朝廷愿意把他们供养起来。
只是如何妥善解决藩王的问题,朱棣还在思考,但是削藩是一定的了。
周王听了朱棣的话,无奈地叹了口气。
这时,朱棣看到了一旁的朱楠,就对周王说:“若有时间,也可以教导一下朱楠。”
朱楠顿时就愣住了,我需要那么多的教导吗?
我脑海的知识可是领先你们好几百年。
这是拼命给自己塞老师啊,不知道有没有家庭作业。
是看自己有脑疾,才这么放心的吧。
好吧,没我啥事,继续干饭。
用完膳,朱棣带道衍和尚离去,继续去处理国事。
周王则是和朱楠一起,准备离开皇宫。
路上看到周王一直闷闷不乐,朱楠就问道:“五哥,我怎么见你总是一副不高兴的样子,是没吃饱饭吗?”
朱楠的话则是一下子把周王逗乐了。
“五哥怎么会吃不饱饭呢,我可是王爷,大明朝最尊贵的人,只要我大明还在,我们就不会吃不饱饭。”
“可是,之前我在街上转的时候,发现很多的人都很不开心,护卫告诉我,那些人是因为吃不饱饭,才不开心的。”
“是啊,对于百姓来说,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吃饱穿暖,我们这些人虽然不用为吃饭穿衣发愁,却也有其他的烦恼。”
“那不就是吃饱了撑的?”朱楠说道。
“你个小家伙,刚才说那些士子,是吃饱了闲的,现在又说我是吃饱了撑的,你怎么就知道吃啊。”
“子曾经曰过,民以食为天,所以吃饭是头等大事。”
“孔夫子没有说过这样的话,这句话是出自汉书。”周王纠正朱楠道。
“都差不多。”朱楠不在乎地说。
“如果您是因为没有事情做不高兴,那完全没有必要。在我看来,做什么事情,都没有让百姓吃饱穿暖更伟大的了。”
“就像神农氏,只要人还活着,就要感念神农氏的恩德,那些帝王将相最多百年就没有人记得了。”朱楠说。
听到朱楠的话,周王顿时愣在那里,许久才对朱楠深深一礼:“多谢二十六弟点醒了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