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楠之所以对周王说这样的话,因为周王值得。
周王在真实的历史上也是一个很有才华的人。
他组织编纂了一部著名的植物学著作《救荒本草》,里面记载了四百多种植物。
而且配有精美的插图,目的是为了荒年的时候,可以让百姓知道哪些植物的哪些部位可以吃!
让百姓可以活下去。
后来他该还组织编纂了《神珍方》和《普济方》,都是方剂学的著作。
著名的《本草纲目》就经常引用上面的内容。
可是周王一生郁郁不得志,一生被帝王猜忌,就连同胞哥哥朱棣也不例外,甚至被儿子和弟弟告发谋反。
或者是因为他太有才华了。
但是大明朝只需要猪一样的藩王,不需要能干的,贤明的藩王。
周王想做事,朱棣却不愿意周王做事!这一点从之前的对话中,朱楠也看了出来。
朱楠为周王感到悲哀,同时他知道,大概率这也是自己的命运。
如果历史不改变,这也是所有明朝宗室的宿命。
他不忍心周王就这样蹉跎下去,所以用他自己方式,提醒一下周王。
却没有想到周王的反应竟然这样大。
“五哥,我在市井之中,曾听说,琼州,安南之地,那里人特别懒,但他们从来都不缺吃的,因为那里的庄稼可以一年三熟,而且产量高!”
“我也曾有耳闻,不知是真是假。”周王说。
“你可以派人打听一下啊。”
“打听这个有什么用?听说那里终年酷热,其它地方也没有那样的条件。”周王不解地问。
“当然有用,比如那里种出来的粮食可以运到缺粮的地方。”
“如果那里作物真的高产的话,把那里的种子带到别的地方,比如岭南或者江南,亩产是不是也能提高呢?”
“对哦!”周王点点头。
“我回头就去派人打听一番。”
“王弟,我先走了,有空去庙里找你。”
说完周王就匆匆离去。
朱楠注视着周王的背影,心里充满感慨。
老朱怕子孙后代吃他的苦,就给他们发了长期饭票,还给了军队,让他们都当了武装地主。
他的孙子朱允炆着急解除地主的武装,搞出靖难之役,最后还失败了。
不出意外的话,朱棣现在正在考虑,怎么继续和平夺回兄弟们的武装,让他们成为没有能力造反的地主呢。
从政治稳定的角度,似乎没有错。
但是却为后期大明埋下巨大的隐患,不仅要花费巨额资产供养宗室,还浪费了大量的人力资源。
宗室不能参与政治,就只能当土豪略绅。
哎,解决这个矛盾,只能在大明之外广大的国土,想办法啊。
朱楠在小太监的带领下,找到了清风明月,以及自己的四个护卫。
回到天禧寺后,随行的太监按照朱棣的吩咐,把《三国志通俗演义》剩余几本都取走了。
清风明月还不乐意,妄图阻止,但是听说是皇帝的命令,马上就认怂了。
清风还向朱楠汇报了,在宫里有人向他们打听南越王殿下日常行为的事情。
朱楠点点头,然后对两个太监说:“皇帝给我派了个老师,就是昨天过来的,隔壁院子的那个和尚。以后我就大概率不能如此清闲了。”
“那和尚怎么配当您的老师?”清风不解地问。
“他如果都不配,估计这个世界上也没有什么人配了。”
朱楠对着两个太监说。
“你们两个,想不想读书认字。”
“想。”两人异口同声地说。
“为什么啊。”
朱楠有点不解。
“我们认识了字,就不用麻烦殿下为我们讲书了,我们自己就可以看。”清风直接说明了原因。
他的话,让朱楠不由哈哈大笑。
看来做什事情,都需要动力啊。
“那行,你们明天开始,就开始学习认字,先学《三字经》、《百家姓》。”
“殿下,这两本书,我都会背了,就是字不认识。”明月说道。
“你都会背了?”朱楠诧异地问。
“对,您读书的时候,我们在一边伺候着,听得多了,就记住了!”明月解释到。
“清风你呢?”朱楠问清风道。
“我记住了大部分,有些没记住。”清风有点支支吾吾地说。
“能记住大部分也不错了。有了这个基础,学起来很快!”
这两个小太监,清风性子跳脱,做事情速度快,也善于和人打交道。
明月则是性子内敛,很多时候,你几乎注意不到他的存在,但是他很细心,总能把事情安排得妥妥当当。
一个适合搞外交,一个适合内政。
今天周王的事情,给朱楠提了个醒,大明之内不能有牛掰的藩王,否则等着被折腾吧。
必须往外发展展,但是往外发展也不容易,需要大量人、财、物,甚至军队。
这些都需要开始慢慢积累了,目前先得有自己的起来班底。
两个小太监都算机灵,重要的是,他们只能依附自己存在,所以可以先培养他们。
这边,朱楠在考虑培养两个小太监的事情。
另一边的皇宫内,朱棣和道衍则在商量国家大事。
“大师,周王刚才想出来做事情,你怎么看?”朱棣问道。
“周王殿下,是文武全才!”道衍不好回答朱棣的话,就说了一个事实。
“这个我自然知道,就因为我知道他是文武全才,我才头疼,如果他是一个窝囊废,反倒好办了!”
“我能够理解陛下的想法,大明也再经不起一场靖难了,后世的大明同样如此!”道衍和尚说。
“但是身怀利器,杀心自起啊!”
“越是能干的人,越是不甘位居人下。我就是最好的例子。”
“父皇雄才大略,这个问题却没有处理好。我不能让子孙后代,再为这个事情头疼。”
“现在,我们兵强马壮,正是处理这个问题最好的时候!”朱棣看着道衍和尚说道。
“陛下所虑甚是,但是陛下,您也要考虑两点,一是陛下就是因为建文削藩,我们才从北平开始靖难的。”
“第二,还有几个藩王,仍有不少自己的护卫队。”道衍队对朱棣提出自己的顾虑。
“这个我自然知道,但是其余几个藩王都是怂货,不足为虑,威胁最大的是宁王。”
“但是朵颜三卫,被我们抓在手里,宁王就翻不起浪花。”
“现在最主要的是怎么和平解决这个问题。”
“陛下,人活着图什么呢?”道衍问朱棣。
“最初自然是为了生存,吃饱穿暖。”
“然后就是名与利,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陛下漏说了一点?”道衍说。
“我认为吃饱穿暖之后,应该是安全。所有人都希望有一个安定的环境,而不是朝不保夕。”
“大师所言甚是!”
如果朱楠在此,就会为古人鼓掌,因为道衍和朱棣基本上把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总结了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