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历史军事 大明超长待机王

第42章 建议合伙下西洋

大明超长待机王 日出地平线 3037 2024-11-15 08:44

  朱棣本身对宋朝的经济政策和海外贸易并不是很了解,听了道衍和尚的解释,也只是明白了,搞海上贸易大概能赚钱。

  可是听到道衍说到“万邦来朝”四个字,顿时提起了精神。

  可是随即又迟疑了一下,“父皇可是下过禁海的命令的,这样大张旗鼓地搞海上贸易,似乎不妥吧。”

  “陛下,我不赞同您准备恢复高皇帝所有政策一事。高皇帝让建文继位这件事,不就是错事吗?”

  道衍和尚对朱棣的担忧有点不懈一顾,内心暗道“既想做表子,又想立牌坊。”

  “可是,下西洋需要大量的船只货物等,需要花费大量的银钱,朝廷现在没有钱啊。

  而且下一步,我还准备封赏靖难的功臣,也需要花费大量银钱。”

  听了朱棣的话,道衍和尚的眉头也皱了起来,他知道朱棣说的都是实话。

  朱棣看到道衍和尚的样子,也无可奈何地皱皱眉头,“下西洋的事情慢慢来吧,就算是造大船也需要很长的时间。”

  “大师为何突然想到这么多新的方略,之前从未听大师提起。”

  朱棣笑着问道衍和尚。

  “贫僧愧对陛下。”道衍和尚没有说别的,而是双手合十,直接向朱棣请罪。

  “大师这是何意啊?”其实朱棣已经想到道衍是因为溥洽的事情请罪。

  他也因此有点生道衍和尚的气,怪他不懂规矩。

  “贫僧在溥洽那里,并未打听到建文的下落,有负陛下所托。”

  “无妨,看来那溥洽有可能确实不知道,那就要另外想办法了。”朱棣并不在意地说。

  他已经从纪纲那里知道了结果,并且让纪纲继续审问。

  他所在意的,只是道衍和尚的态度而已,看道衍会不会主动提起此事。

  现在的他,已经不是以前的燕王了,而且燕军的很多情报其实是道衍和尚在帮他处理,所以他必须保证道衍和尚的忠诚。

  昨天道衍见过溥洽,并未第一时间来见他,就让他很不舒服。

  “那溥洽可曾得罪大师,朕让锦衣卫给大师报仇。”

  朱棣半开玩笑地说。

  “那倒不曾,只不过他怨恨贫僧助陛下起兵靖难而已。”

  “还说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劝贫僧多做善事。”

  “不过他最后对贫僧说的两句话,倒是让贫僧感悟颇深,也是贫僧写这三封奏疏的起因之一。”

  “哦,是什么话,让大师都深有感触,不妨说来听听。”

  “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损不足而奉有余!”

  道衍和尚抬头,郑重地对着朱棣说。

  “此两句话,蕴含至理,王朝兴衰的秘密也在这两句话中。”

  听了道衍和尚的话,朱棣的脸色变得郑重起来。

  “请大师解释,朕洗耳恭听。”

  看着面色变得郑重的朱棣,道衍点点头,缓缓开口。

  “人之道,损不足而奉有余。之前曾经和陛下探讨过的土地兼并其实就是最典型的例子。

  王朝初年,因为战争、瘟疫等人口减少,所以有足够的土地分配给普通百姓,所以大家都能生活。

  可是随着时间的发展,士绅的实力增加,就会借助灾年、勾结官员等方式将农户的土地,逐渐集中起来。

  一方面因为士绅聪明,但更主要的还是贪婪以及他们的势力更大的原因。这就是人之道。

  土地集中的后果就是贫者越贫,而富者越富。遇到灾年,失地农民就会活不下去。

  这时候,天道就会发威,损有余而补不足。百姓起义,推翻朝廷,杀掉贪官污吏,重新分配土地。

  人道再次服从天道。所以才有了王朝的兴衰。”

  朱棣恍然大悟。

  “所以大师的政策就是让富者不能太富,朝廷从妇人那里多拿一点,分给穷人一些,这就算是替天行道了。”

  “陛下所言甚是,这正是我写这三封奏疏的原因。”

  “其实,陛下想下西洋,也不是没有办法。臣突然就想到了。”

  “哦,什么办法,大师请讲。”

  朱棣急切地说。

  “贫僧是受南越王殿下和周王殿下的启发。也是接下来贫僧要给陛下汇报的事情。”

  “他们两个,什么情况?”朱棣对不受自己控制的事情,向来是充满警惕。

  “事情是这样的。。。”道衍将周王去天禧寺的相关情况说了一遍,甚至把朱楠请朝廷收商税的事情也说了,这也算是朱楠的功劳,对官员、士绅不能讲,但是对朱棣完全可以实话实说。

  听了道衍和尚的讲述,朱棣不由睁大了双眼,也明白了为什么道衍会突然上这三封奏疏。

  “他们两个要合伙做生意,要赚钱办农业学院?”朱棣向道衍和尚确认。

  “是的,陛下,贫僧认为这是好事,周王放弃世俗的权力,愿意做大明的神农是好事。而且您可以做学院的山长做出成果,还是会归功于陛下。”

  “我不觉得周王会这么好心,他有什么要求?”

  “陛下可以去问周王殿下,不过贫僧看来,周王是认真的。”

  “还有那个朱楠,他一个娃娃,知道什么,还编书?”

  “贫僧感觉南越王殿下非是一般的孩童,他简化后的汉字,确实更容易书写。如果真能天下人人都识字,那陛下的文治可轻易超越秦皇汉武、唐宗宋祖。”

  “陛下的政令,也可以直接传到最底层百姓那里,而不是现在的皇权不下乡,完全依靠乡绅,他们代表了皇权。”

  “如果真有大师所说的那么好,倒是值得一试。成功自然皆大欢喜,不成功也无妨,就当陪他胡闹了。我这就吩咐工部拨付工匠。”

  “大师所说的下西洋的办法,是否合伙?”

  “正是。”

  “和谁合伙呢?”

  “陛下觉得呢,我觉得之前南越王殿下所说的,搞清楚谁是敌人的问题,可以用在所有问题的解决上。”

  “大师不要卖关子了,直接说。”

  “好吧,那贫僧就直接说了。”

  “王朝末年,土地兼并的主力就是士绅和官员,同时他们有知识、有文化,掌握着天下的舆论。

  所以他们是一个王朝最大的敌人。

  但是治理天下又必须用他们。所以各个王朝都会让文官和武将互相制衡。”

  “我明白你的意思了,王朝初年的时候,武将势力大,因为他们会玩刀子。可是一旦承平日久,刀枪入库,马放南山。

  武将就不如文官,因为文官的心眼子多。

  所以要和武将也就是勋贵合伙对吧?”

  “陛下所言甚是,但是陛下忘了一环。”单眼说道。

  “怎么会呢,除了文臣不就是武将。”

  朱棣疑惑地看看道衍和尚。

  “陛下忘了藩王和宗室啊,他们也有钱,而且还有人。”

  “和海外藩国做生意,怎么能没有海上护卫,那不是小儿持金过市吗?”

  “哈哈,大师高见,不但要出钱,还得出人。趁机削减他们的护卫。高高,有文化的人,就是心眼子多,管不得武夫斗不过文人,大师真是有一百个心眼子啊。”

  朱棣的话一说出口,道衍和尚的脸色就变了。

  朱棣才意识到自己的话说得有点不合适了。

  “哈哈,大师勿怪,朕只是有点高兴。这下我们的削藩策就更完善了。”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