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章 太后回归
所有人都盯着丁杜。
他的计策也不让人意外,那就是三家合纵,共同抗元。
丁杜说道:“为今之计,只有联合宋、占,以宋占之力援陈,依托北部森林,扼守江河码头之险要。忽必烈虽百万精兵,亦不足惧。”
达鲁花赤之死,让陈昑没有了其他选择。
从内心讲,他并不愿意依附元朝,更不想答应“六事”。
刚刚之所以为难丁杜,不过想通过施压,探一探他到底有多少底牌。
结果对方的底牌没探到,自己的处境反而比想象中的更危险。
对于陈昑来说,似乎只能完全倒向宋朝,孤注一掷了。
尽管如此,对于宋和占城,他仍有顾虑。
即便结盟,这俩盟友,能全力帮助自己吗?
“我安南与宋,同根同源,我心属宋久矣,方才不过试探阁下意愿。但我安南先前事元,又与占城攻伐多年,宋、占二主岂能相容?”
“陈皇,听闻占城太后被你国掳走,后成为先帝妃子,既如此,你与占王补的,就为兄弟。”
陈昑思索道,如果有补的母亲出面,说几句好话,没准两国真能化干戈为玉帛。
就算不能真正交好,在南边少一个敌人,自己安心防范北方的元朝也好。
丁杜接着说道:“陈国原本藩属我大宋,迫于形势,无奈降元,此人之常情。我主宽厚仁慈,必不计前嫌,以君臣之礼待陈。”
“宋皇现为何人?”
“我主赵昺,高祖赵匡胤之后,年少有为,恢弘有度,盼与陈主相交。”
陈昑眼珠一转,看了看旁边的将军,将军也点了点头。
“我意已决,当与大宋占城交好,共抗蒙元!”
“陈皇英明,但为三家结盟计,还有一事。”
“但讲无妨!”
“只需交还占城太后,并派使臣备上厚礼表现诚意,我主必斡旋两家交好。”
这个条件,陈昑丝毫不以为意。
太后被掳到陈朝后,曾为先帝妃子,她生下两个儿子,还与陈昑挣过皇位。
现在把一行三人全部打包回占城,正中陈昑下怀。
况且先帝掳占城太后,无非贪图她美色,现在太后时年已接近60,除了浪费陈朝银钱粮食,实在想不到有何用处。
陈昑爽快地答应了。
当天晚上,陈昑大摆宴席,待丁杜为上宾,以示待客之礼。
至此,至少宋、陈两家,已经交好。
剩下的事情,就是说服占城补的了。
第二日,丁杜也不久留,一行四人,就带着太后一行人,从水路往占城行进。
在船上,丁杜给太后作起了思想工作,希望她可以摒弃前嫌,说服补的与陈朝和好。
好在老太太为人豁达,也想说服两家放下成见,和好如初。
原来,老太太在陈朝时,陈朝先帝对她不错,不仅封为贵妃,而且好吃好喝,并不曾亏待。
这样丁杜心里又更加安心了些。
1279年11月,占城。
这是一年中第三季稻熟的时候,贾思勰正邀请赵昺视察劳动成果。
这时他用雄性不育“神稻”,与不同占城当地品种杂交的第一代成果。
结果他发现有三种占城本地稻种,可以作为父本。
每株杂交后的稻子,稻穗粒大饱满,增产从一到三成不等。
贾思勰笑道:“看来陛下先前教授臣的,全部应验。不出两季,丰收有望。”
赵昺问道:“这三种父本,当选哪种进行培育呢?”
“所以我尚需一季,优中选优。其味美香甜、易于存活、大幅增产者,方为最终选取良稻。”
听到尚需一季,赵昺心中仍然忧虑,他问道:“贾司农,以目前存量,尚够我军食用多久?”
“目前有陈群打鱼作为补充,撑到4月以后,第二季成熟不成问题。”
赵昺突然想到,即便增收两三成,还是杯水车薪,可以养活大家,但难以解放更多劳动力出来。
没有高效的农业生产解放生产力,就没有更多余力发展科技。
那么,除了杂交水稻以外,还有什么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关键吗?
看来,只能制造高效的肥料了。
赵昺前世自幼在农村长大,除了购买化肥之外,也会自制一些简单的农家肥料。
他又开始向贾思勰传授起制肥的过程来。
首先是“堆肥”。
只要派人到四周村子收集落叶、草屑等有机物料,用闸刀剁成小块,分层堆放,定期翻动即可。
这样,空气会促进肥料分解,生成营养丰富的有机肥。
其次是“液肥”。
名一两名军士,挖出一个地窖,每天把大家吃剩的鱼内脏、粪便等物体放入之后密封,加入水刚好淹没。
如此发酵几周,即可稀释作为液体肥料使用。
在占城,做液体肥料最好的物品是香蕉。
香蕉皮富含丰富的钾元素,单独用地窖加入香蕉皮进行发酵,就能形成高品质的天然钾肥。
接下来是草木灰。
烧火做饭剩下的草木灰中,也有丰富的矿物质和钾元素,直接撒到地里,方便又环保。
最后研磨各种厨余垃圾,作为肥料。
蛋壳被磨碎的粉末,可以提供钙元素;猪骨、鱼骨磨成粉,又丰富的磷元素,可以作为磷肥。
“可惜没有发明工业设备,”赵昺心想:“否则只要可以升温、加压,连化肥都能搞得出来。”
贾思勰认真地用笔墨把肥料制作过程记录了下来。
“对了,”赵昺说道:“贾司农,除了杂交稻,你也可需要分出部分士兵,种植椰子、香蕉、榴莲等作物。”
“回皇上,这个事情,臣也想过,但无奈为期过长,无法立竿见影,所以就并未考虑。”
“可以多少种一些,”赵昺说道:“反攻伪元非一日之功,其中艰难困苦,非持久难以克服。”
“皇上的意思,是我军需长期在此扎根?”
“是的,我们中肯定有一批人,等得到你现在播种的香蕉。”
贾思勰没想到,平时在大家面前对反攻元朝显得自信满满的赵昺,在心里竟作了如此坎坷的准备。
两人正对话间,突然有士兵进来通报:“报告皇上,丁尚书的船刚刚已经返回,还带着一名老妪。”
“一名老妪?”赵昺说道:“快,带我迎接丁尚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