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历史军事 初唐逍遥王爷

第107章 唐太宗的一番苦心

初唐逍遥王爷 花垂死 4212 2024-11-15 07:26

  李承乾清楚地看到父皇对自己的日渐疏远和对魏王李泰的偏爱,也明白自己已经失宠,太子的地位岌岌可危。当时的李承乾,不仅恶名远播、疾病缠身,而且上无太宗的信任,下无朝臣的支援,势穷运蹙。无计可施之际,他不得不采取极端措施。

  李承乾曾经派人伪称李泰府中官属,向唐太宗呈递“亲启密奏”,指控李泰种种罪恶,不料,太宗发现其中有诈,下令捉拿告密之人,要求将事情追查到底。告密计划落空以后,李承乾又派亲信纥干承基等人暗杀李泰,结果又没有得手。于是,李承乾暗中联络政治上失意的叔父李元昌和大臣侯君集等人,歃血盟誓,阴谋发动政变,迫使太宗退位。驸马杜荷对李承乾提供的方案是:“天象发生变化,应立即用行动响应,你只要声称忽然得急病,生命垂危,皇上一定亲自前来探视,我们的谋略就可以成功。”

  贞观十七年(643)二月,就在李承乾紧锣密鼓地策划政变时,太宗第五子齐王李佑反于齐州(今山东历城)。李承乾闻讯后得意洋洋地对纥干承基说:“太子宫的西墙,距皇宫只不过二十步,跟我共同创造大业,齐王怎能相比?”

  齐王佑的叛乱被迅速平定,在审问谋逆案件时,牵连到李承乾的亲信纥干承基。四月初一,纥干承基在传讯中供出了李承乾密谋发动政变的方案。太宗大为震骇,立即指定司徒长孙无忌、司空房玄龄、特进萧瑀、兵部尚书李世绩,会同大理、中书、门下组成专门法庭进行调查审判。这个专门法庭几乎汇集了当朝所有的高级官员,可见太宗对调查太子是否谋反一事的重视。专门法庭经过调查,认定谋反证据确凿。太宗问侍从官员说:“怎么处置李承乾?”没有人敢回答,通事舍人来济建议说:“陛下仍然是慈父,太子得以终其天年,当属最好的结局。”太宗接受了这个建议。

  四月初六,唐太宗下诏罢黜太子李承乾,贬作平民,囚禁于右领军。又于贞观十七年九月初七将李承乾流放到黔州。李承乾到了黔州没多久,便猝然死去。

  “打猎么?好啊,我也要去,十七姐一定要带我去哦”一声还显童稚的男声响起。

  “叮”李泰手里的酒杯掉在了地上,酒也洒在了他的衣服上,不过他根本就没管那些,只是眼巴巴地盯着大门,活像是牲口希望见到绝色美女一般,也像是多日未进肉食的狼般,两眼快成绿色的了。

  “啪”李漱手里的烤羊腿给直接掉在了地上,不可思议地看向门口,一脸不可置信,十分怀疑是否自己听错了。

  黛丽雅亦是一脸难以相信的样子,布兰则好奇无比,在这里,谁能令他们三人如此吃惊,到底是谁呢?对了,他叫什么十七姐?十七,合蒲好像是大唐的十七公主,想到这里,布兰亦是一脸不相信地看向门口。

  果然,曾经被李泰喻为大唐最华丽的晋王李治隆重登场了,小家伙与李泰连年多不见,个子长高了,人也长得更加神采更加帅气了,不愧为历史上曾经的高宗皇帝,果然风采不凡。

  一身随意的装扮,颇有风尘仆仆的样子,脸上挂满了真心的笑容,十分亲切地叫了声“青雀哥,十七姐”

  愣了半天,李泰与李漱终于是回过神来了,你看看我我看看,再看了看大摇大摆坐下拿起酒杯就灌的李治,此刻那小家伙正扯了一大块羊肉啃起来了。

  “稚奴!你这家伙怎么会在这里”“靠,你个小王八蛋,小兔崽子!居然也跑来了”两人同时出声,不过话却丝毫不同,真是对毫无默契的兄妹啊!

  “咳!咳!”李治连续赶了一天路,终于在傍晚来到泰西封,原本想给自己的哥哥姐姐一个惊喜,哪料道会是这种结果,硬是被愣了一下,随即被咽着了。

  咳嗽了好一会,李治终于正常了,但还是一脸苦笑地看着毫无半点表示或是歉意的李泰兄妹二人,心里大肆感慨,我这到底是为什么啊?明明是关心他们,从长安经过那么多路来到波斯,但这两个人非但没有一点感动的表情,居然是奇怪自己来波斯干嘛?头一次,李治不禁怀疑起自己是否与李泰等有相同的血缘,怎么李恪出事他们就这么焦急跑来,而自己来找他们却毫无表示呢?

  李泰等人倒了几杯酒给李治喝下后,发现这小家伙不咽了却痴呆了,不禁大感意外,不会吧,这么被咽利益下就成呆子了,怎么喊了没反应?

  李漱将手在李治眼前晃了好几下,结果还是没效果,心里就纳闷了,这稚奴是怎么了,难不成真成痴呆了?深吸一口气,撩起巴掌就想拍醒李治。

  “啊!十七姐,你干嘛?想谋杀啊?”李治适时回过神来,不过等待他的却是李漱的巴掌,不禁吓了一大跳,赶忙了滚带爬地向一边躲去,心里大肆诽谤起李漱,这十七姐是怎么回事?自己又没惹到她,干嘛要扇自己嘛!

  “哈,哈哈”李泰大笑起来,被李漱那突然停下的愕然动作,此刻的李漱正一脸迷茫。也被李治那心惊胆怕的样子,小家伙正站在离李漱颇远的地方,心有余悖地盯着李漱的手。

  李漱奇怪地看了眼李泰,好奇道,“四哥,怎么了,你笑什么呢?还有啊,稚奴啊,你倒是怎么了,怎么怕成那副样子了?”嘴上这么说着,举起的巴掌却还没放下,人却向着李治走去。

  李治小脸有些微微发白,艰难地咽了口口水,双手做出向前推的动作,“等等,十七姐,我不明白,你没事打我干嘛?”

  李漱一愣,奇怪道,“打你?我什么时候打你了?稚奴啊,你不会真是脑子被咽坏了吧?这该怎么办呢?四哥,你还笑什么啊?若是稚奴真成了呆子,那就难办了,你我肯定被父皇挨揍了,好好的一个大唐王爷,却因为一不小心被咽成了呆子,那可要被人当成笑话的........”

  李漱的话还没完,小李治已经两眼翻天,满脸黑线,这什么跟什么嘛?自己什么时候成了痴呆了?

  李泰捧着肚子坐在地上大笑起来,布兰与黛丽雅则分别掩着嘴偷笑。

  偷偷朝李漱打了个颜色,示意够了,李泰终于止住笑,咳嗽几声,“呃,稚奴啊,你别管你十七姐,她是跟你开玩笑的,言归正传,你来波斯干啥?别跟我说只是为了玩或者来看望我们啊,你八成是与李绩将军一起来的吧,只不过比他先进了波斯境地,轻骑先赶来的泰西封”悠闲地举起一杯酒,淡淡地咪了一口,李泰大概想了想大唐的事。

  略微诧异一下,李治随即爽快地坐了下来,也喝了口酒,“没错,本来父皇也不让我来的,但我借口天可汗的儿子岂是只会躲在长安的无能之辈,*场都不上,连危险的地方都不敢去,那不是把大唐皇家威仪脸面丢光了吗?”说到这里李治意有所指地憋了眼李泰,好像在说敢将皇家体面不当回事的,恐怕也就你这个家伙了,后者略微尴尬地瞪了眼李治。耸了耸肩,李治吃了块波斯小饼,顺便舔了舔嘴唇,方才继续,“最后嘛,父皇同意,而他也认定这仗未必那么好打得响,不过,还是派来了6万骑兵”

  点了点头,李泰思索一下,淡淡道,“父皇是否答应吐蕃和亲?”

  李治惊讶地张大了嘴,原本还想给李泰一些意外,岂知李泰早已知道,十分奇怪道,“我也是在来波斯的路上才听说父皇有了和亲的意思,四哥远在波斯,怎么也知道得这么清楚呢?”

  李泰高深莫测一笑,不管李治想问什么,“你先别管那么多,只要父皇能暂时稳住吐蕃即可。那么接下来局势将会出现大变动了,对了,你三哥也到流苏斯,不日就可以见面了”嘴上说着,心里却想着另外的事,吐蕃,这个自蒙古汗国统治时期才开始加入华夏民族的种族,这片神圣的高原啊,这也是汉族首次与之交往地开始,接下来还会发生许多事。但能否让其在大唐就加入大唐疆域,这将是一个历史性的转变,若是在大唐时将西藏高原拿下,那么在后世,谁敢言没有蒙古就没有西藏呢?汉族一样可以囊括西藏,不过当下还不到时候,松赞干普也活不了多少年,等他死后再说吧。

  已经快到贞观十五年了,为了躲避薛延陀对他们的进犯,东突厥俟利苾可汗部也该驻定襄城。而席君买平吐谷浑之乱,以及册封百济王等事都将发生。更重要的是,西突厥沙钵罗可汗也会被乙毗咄陆可汗控制下的石国俘杀,不过自己的出现应该对这么所有改变吧。

  为了避免兄弟残杀的事再度发生,唐太宗放弃魏王泰而改立晋王治。但太宗内心对这个性情温和、天赋不高的儿子不甚满意,认为他过于懦弱,没有驾驭群臣的能力。为此,太宗一度想废掉李治,让三子李恪做继承人。李恪“有文武才”、“英果”,在很多方面颇与太宗相像。但李恪是隋炀帝的女儿杨氏所生,是庶子,按照嫡长子继承制,不具备继承王位的资格。李世民曾经向长孙无忌

  透露过改立李恪的意图,不用说又遭到长孙无忌的抵制,说“晋王仁厚,守文之良主,且举棋不定则败,况储君乎”。王朝需要稳定,而储君的稳定又是其中的关键。唐太宗不得不承认他言之有理。经过几番犹豫不决与反复斟酌之后,太宗痛楚且遗憾地认识到:大局已定。自己所能做的,不过是在有生之年进行补救,尽快使李治克服弱点,并尽量为他将来执政铺平道路而已。

  安排良佐唐太宗的行动果断而迅速。正式宣布册立皇太子之后的第四天,东宫僚属便已选定:以长孙无忌为太子太师,房玄龄为太子太傅,萧瑀为太子太保,李世积为太子詹事兼太子左卫率,李大亮为右卫率,于志宁和马周为太子左庶子,苏瑁和高季辅为太子右庶子,张行成为太子少詹事,褚遂良为太子宾客。

  这是一个阵营强大的“辅佐”班子,史称“东宫僚属皆盛选重臣”。长孙无忌勋戚旧友,房玄龄明敏善谋,萧瑀忠耿直率,李世积诚实信义,李大亮文武全才,于志宁长者风度,马周机辩过人,苏瑁博学多文,高季辅清鉴善识,张行成体局方正,褚遂良直言不讳,刘洎刚强决断,岑文本缜密强干,这些人的长处不仅可以对李治产生影响,而且可以为李治所信赖依靠。

  除此之外,这批人中,既有功勋元老,又有时政中坚;既有武官将才,又有经史文士;既在朝中掌握实权,又大多具有辅佐储君的经验。这些人代表了方方面面的势力,既有唐太宗一贯信任的心腹,又有李承乾甚至李泰的旧僚。尤其是后两部分人加入这个集团,对缓和李承乾、李泰势力对李治的敌意,会发挥重要作用。

  李世民对这些人寄以厚望,这些人也没有辜负李世民的重托。他们在李治即位之前的几年时间里,稳固太子地位,播扬太子声名,培养太子才干,扩展太子德行,尽心竭力、不遗余忠。及李治即位,长孙无忌、褚遂良、李世积等人成为朝廷中心人物,掌握大局,献计献策,使贞观政风得以延续,与李世民的初衷基本合拍。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