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历史军事 初唐逍遥王爷

第172章 论冉闵

初唐逍遥王爷 花垂死 4179 2024-11-15 07:26

  “如此,我们大唐再向乙毗咄陆系西突厥抛出橄榄枝,与他们一同破了处于强势地位的泥郭系西突厥,那么乙毗咄陆系西突尽管胜了,也是元气大伤,不足为奇。只要我们大唐再找些什么借口,想必,他们很快就会灭亡或者永远无法翻身。”李恪嘿嘿一笑,接着道。

  “那么,当这一切都是发生在至关重要的时刻时,当双方斗得更激烈难分的时候,我大唐军队从天而降,一举攻破泥郭系西突厥。这便会使双方的撕杀变得更加剧烈,泥郭系西突厥一方面要回头救援,一方面要怕乙毗咄陆系西突厥背后给他们捅一刀,想必一定比热锅上的蚂蚁还急。而乙毗咄陆系西突厥则必定会穷追不舍,是啊,无论是谁,都会对袭击自己大后方无辜百姓的敌人没有好感,尤其是身负血海深仇的乙毗咄陆系西突。因此,对于泥郭系西突厥,我们一定要处理得干干净净,以防将来的麻烦,他们的一切自然都归我大唐了。而乙毗咄陆系西突厥,谅他们也没能力与我们大唐斗,有什么委屈和怨言也只能打落牙齿往肚子里吞。相反,还应该孝敬我们大唐才对,毕竟,我们才是他们的救命恩人啊!哈哈……”李绩说着说着不禁放声大笑,笑声中充满了得意和兴奋!

  是啊!为害大唐已久的西突厥从此衰弱,甚至会一蹶不振,还有什么能比这更让人兴奋呢?况且,这其中还有他李绩的参与!当初李靖大破东突厥时,那是何等功劳,何等风光?当可谓功高振主了吧?但是,尽管如此,这么伟大的功绩还是吸引了无数人!他李绩,自然也希望有生之年能大破东突厥,否则,他怎么甘愿为大唐镇守北方长达十多年?成为大唐名义上的‘国家长城’呢?如今能破实力还在此刻的东突厥之上的西突厥,他李绩焉能不兴奋呢?

  “啪!啪!”李恪不禁鼓掌道,他本身爱读兵书,希望能向他伟大的父皇李世民一样上战场杀敌制胜,只可惜苦于出生在治世,自己又身为一个王爷,没了这样的机会。但内心深处却是极其渴望,就差点没到了饥不择食的地步。

  李恪的英果十分相似于李世民,李世民也承认李恪像他,但可惜不是出生在乱世。而后世之人对他的评价也甚高:李恪英物,李治朽物!

  “如此,我们便先向乙毗咄陆系西突厥要他个十万匹马儿,不管是老马,母马,种马甚至是小马驹,只要是马,我们都要!这样一来,既大大削弱了乙毗咄陆系西突厥,也增强老挝大唐的实力,而且,我们也不怕他不给!在乙毗咄陆系西突厥的西边,就是波斯,他们此次参与斯里兰家的叛乱,波斯民众对乙毗咄陆系西突厥可谓是恨透了。向东有我大唐,还有虎视耽耽的东突厥,向西则有波斯,除非其向更为寒冷的北方迁徙,否则他们惟有选择臣服于我大唐。”李恪双目泛出智慧的光芒,看似随意地侃侃而谈,其实却道出了诸多信息与计谋。

  李泰不置可否地淡淡一笑,不愿多说什么,文人误国也,士大夫乱国也,纸上谈兵也罢,这些在李泰看来都不算什么。此刻,他最希望知道的,到底是绝妙的计划管用,还是临场发挥的个人高超水准更上一层楼。毕竟,计划永远赶不上变化,就好比此次叛乱,他变是输在了未来无法预知的变化上了……

  高台之上,李泰、布兰、李恪、黛丽雅、武媚娘、琐罗亚斯德教圣女亚希一行六人登高远眺,近日来,布兰、黛丽雅等人皆为耶三之死,泰西封之破而感慨万分,萨珊波斯这帝号也从此不再存在。

  “站在这里,我倒是想到了一首魏王之前所做,却并未得到什么重视的词。”黛丽雅双手紧握栏杆,语气异常平淡,突发的事件无疑给了少女巨大的影响,她的内心有着强烈的自责,明明打算从大唐搬救兵无来救援波斯的,却不料到居然会是如此结局,当真是造化弄人啊。

  “哦,是什么?”李泰柔声地询问道,他们都能感受到黛丽雅的转变与坚强。

  “满江红!”黛丽雅淡淡道,却几乎是咬着牙一般。

  “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李恪用沉重的声音缓缓道来。

  “没错,只不过需将‘靖康耻’改为‘萨珊耻’,从今,这世上再也不会出现萨珊这一国号了!”黛丽雅双眼放出璀璨的光芒,回头直射诸人之心,看得他们不由暗暗心惊,这少女,还真是受了刺激啊!

  布兰微微错愣,似乎有些不认识黛丽雅般,但又似想到些什么,不由出声辩驳道,“你错了,黛丽雅,萨珊波斯帝国亡了,但萨珊的帝号还会继续。我们仍旧会继续萨珊这一国号的,你放心好了,等我登基后,国号仍为萨珊。”

  黛丽雅温驯地点了点头,被布兰搂在怀中静静地一动不动。

  看着两位伤心的波斯公主,李泰等人都默契地保持沉没,此时此刻,无声或许是最好的选择,这不是无言独上西楼,这只是最佳地适合于表达内心感触的想法罢了……

  ..............

  “吴王,魏王,还请大唐助我萨珊波斯,请助我扫平叛乱,并将异族外敌驱除国境。我萨珊波斯甘愿请降为大唐附属国!”黛丽雅忽然斩钉截铁道。

  众人一愣,都十分惊讶地看着眼前的少女,完全无法将她与之前那个温和的黛丽雅公主相提并论!

  “三哥,不知你是否听过一个人?”李泰并不答话,转而对李恪抛出问题。

  “哦,不知四弟所说何人?”李恪疑问道,但他看李泰那带有一丝严禁的无奈,顿时觉得有些奇怪。

  “冉闵。”李泰淡淡道:

  “天下大乱,尔曹夷狄禽兽之类尤称帝,况我中土英雄,何为不得称帝也!——冉闵!”

  冉闵,但凡对五胡乱华这段历史有所了解的人,都无法忘记这个淹没在历史长河里备受争议的英雄。

  曾有那么一句话:世无冉闵,中华文明已从地球消失??

  很少有一个历史人物像冉闵这样充满争议,以致于主流教科书因为无法定论而不得不将他忽略。在那个扭曲的时代,他的行为也可以说是扭曲的。

  据晋朝时期的“晋::江统〈徙戎论〉”,五胡乱华之前,北方迁入中原的胡人已高达数百万,很多地方超过了当地汉人人口。

  五胡乱华时,又有大量的西北诸胡和北方的鲜卑迁入中原。《晋纪》《晋书》记录当时永嘉丧乱,中原士族十不存一。

  五胡乱华是华夏历史上最不堪的历史之一!但却诞生了英雄冉闵!

  冉闵(ranmin)为今人所广为知闻是屠杀胡人的命令,即杀胡令,亦以勇猛著称,被列为中国古代十大勇将之一。

  李恪无声地叹了口气,缓缓道,“自然听过,如果连他都不知道,那我有什么资格面对如今美好的大唐江山呢?况且,我大唐且编了《晋书》呢?”

  对着李泰微微一笑,李恪深沉地追忆缓缓道:“我大唐编《晋书》卷65《王导传》据说:‘洛京倾覆,中州士女避乱江左者十六七。’这就是说,南迁的人超过了半数。留在北方的人命运很悲惨。凶奴、羯等族军队所到之处,屠城掠地千里。(如《晋阳秋》残本所称的‘胡皇’石勒一次就屠杀百姓数十万,诸晋史中也有大量屠杀记录,屠杀在数个州开展)石勒其子石虎更加残暴。他跟一条毒蛇一样,脑筋里只有三件事,一是淫欲,二是杀戮,三是享乐。

  石虎发男女十六万,运土筑华林苑及长墙于邺北。时逢暴雨,漳水水涨,死者数万人;他已有多处宫殿,还不满足,又驱汉丁四十余万营洛阳、长安二宫,造成尸积原野;修林苑甲兵,五十万人造甲,十七万人造船,死亡超过三分之二;夺汉女五万入后宫肆意变态凌杀污辱之行,其间由于负妇义夫的反抗,死者不计其数;从长安--到洛阳--再到邺城,成汉的使者见到沿途树上挂满上吊自杀的人,城墙上挂满汉人人头,尸骨则被做成‘尸观’,恐吓世人,数万反抗将士的尸体被弃之荒野喂兽;血腥屠杀和残酷的民族压迫,北方汉人锐减至六七百万,造成赤地千里的景象;人口的大量减少,土地的大量荒芜,傍之虎狼等野兽成群出现繁殖。

  石虎将邯郸(一说临漳以南)以南中原地区,数万平方公里土地划为其狩猎围场,创全人类有史以来的吉尼斯世界记录。规定汉人不得向野兽投一块石子者,否则即是‘犯兽’,将处以死罪,被杀或被野兽吃掉的人不计其数,汉人的地位竟连野兽都不如。住在‘富丽唐皇’宫殿里的石虎,竟笑曰:‘我家父子如是,自非天崩地陷,当复何愁?’……当时‘北地沧凉,衣冠南迁,胡狄遍地,汉家子弟几欲被数屠殆尽。’

  太子石邃比他爹石虎还要令人发指。如果说石虎是残暴荒淫的话,如果说石虎是残暴荒淫的话,这个二十几岁的青年只能以变态来解释。在自己府上闲着无聊的时候就带着刀乱窜,碰到自己的侍女就把她的头砍下来,擦干净血放到盘子里面做成工艺品和部下观赏。最令人不可思议的是这个恶魔竟然笃信佛教,他命令他所掳掠的汉族女子做尼姑,碰到漂亮的就先和她交配,然后就把这个倒霉的尼姑身上的肉割下来和牛羊肉混着煮,还把这种食品赏赐给部将吃,让他们猜测是什么原料做的。”

  武媚娘也熟悉这段历史,况且,隋朝是从五胡乱华这一乱世中建立起来的,尽管目前已到了唐朝,但隋朝时间太断,且隋末又是一乱世,百姓对此还是记忆尤新。

  武媚娘接着李恪道:“当时,残留的汉人,为了免于屠杀,纷纷筑堡自卫,与胡人对抗。但这并不意味着一些人认为的‘坞堡遍地都是’,当时的北方壁堡也要相隔百里才有一个。按鸣沙屈发现的《鸣沙石室佚书》记录:‘永嘉大乱,中夏残荒。保壁大帅数不盈四十。多者不过四五千家,少者千家五百家。’

  由此推测当时北方的汉人最多不过四百万左右。

  到冉闵屠胡之前(公元349年),迁居中原的胡人高达五六百万之多,数量上相当惊人,他们是在东汉、魏、晋、石赵四个朝代因各种原因迁到中原地区来的胡人。有被当时政府强迁进来的,有主动迁进来的,有武装打进来的。晋朝统治时期,在‘南达长江,北到燕辽,西起关陇,东至东海’的广扩区域,不断的有各胡酋占山为王,扰乱地方。但大都不敢公开反对东晋的统治,为害的区域只是个别郡县,不对晋朝统治集团构成威胁。直到凶奴人刘渊和羯族人吸桑石勒等的出现,凶奴、羯人合流,胡人铁骑横扫了整个黄河流域,建立后赵。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