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历史军事 初唐逍遥王爷

第97章 宗室名王,独称军功——河间王李孝恭

初唐逍遥王爷 花垂死 4423 2024-11-15 07:26

  从另一方面来看,粟特商人的东方商贸活动是先后受到自己的宗主国口厌哒(Hephthalite)和突厥(Turk)庇护的,当然他们也为宗主国带来贸易上的利益。波斯的东方贸易受到粟特人的阻拦,但是它也同样阻碍着粟特人和突厥人与波斯以西地中海国家,特别是拜占廷的贸易往来。在粟特人力图直接通过萨珊波斯与西方贸易的努力失败后,568年由突厥汗庭出发的突厥粟特使团到达君士坦丁堡(Constantinople),从此建立了绕过伊朗地区而经高加索地区与拜占廷交往的通道。一向与波斯人争夺陆上商贸道路控制权的粟特商人,既然在四世纪初叶以后已经牢固地掌握了东方的贸易网,那么五世纪中叶以来通过陆路而来的波斯人,就很少有成群结队的商人了,波斯的商业活动仅仅局限在波斯使臣的朝贡贸易的范围内。

  波斯人在陆上的损失,大概从海上获得了部分的补偿。虽然史料记载长安东西市上也有识宝的波斯老胡,但文献上出现的波斯商人或他们所开设的店铺,更多地是在东南沿海一带。

  从广州等沿海口岸经南海西行到波斯的海上交通道路,很早以来就已开通。1984年广东省遂溪县边湾村发现的一批南朝窖藏金银器中带有粟特文的萨珊银器和20枚萨珊银币,被看作是五世纪波斯商舶来到南中国海沿岸的证据。但波斯商船频繁来到中国东南沿海,应当是从七世纪中叶以后的事情。671年(咸亨二年),唐朝取经僧义净就是从广州搭波斯舶起程前往印度。到开元时(713741年),广州“江中有婆罗门、波斯、昆仑等舶,不知其数,并载香药珍宝,积聚如山,舶深六七丈”。我们不能同意波斯支持下的商人此时已经建立了通向东方的海上贸易网络的说法,但波斯舶确实是八世纪中叶活跃在印度洋和中国南海的重要船队,所以,唐朝笔记、小说中描写的处在社会下层的波斯商胡,大概主要是从海上来到中国的。

  这些从海上来的波斯商人人数不少,《旧唐书》记载,安史之乱后,刘展作乱,扬州长史、淮南节度邓景山引平卢副大使田神功率兵马讨贼,“至扬州,大掠百姓商人资产,郡内比屋发掘略遍,商胡波斯被杀者数千人。”可见当时扬州波斯商胡人数之多。又,乾元元年(758年)九月癸巳,“广州奏大食国、波斯国兵众攻城,刺史韦利见弃城而遁。”这些所谓波斯国兵,应当是由波斯商人组成的。他们有能力进攻偌大的广州城,而且逼迫刺史弃城而逃,更说明人数之众。

  阿拉伯《泰伯里史》载:“波斯王叶兹德吉尔德在尼哈兀德战役失败后遣使向中国皇帝求援。中国皇帝以两国相距遥远为由,拒绝派援军。相反,中国皇帝派使臣前往麦地那会见哈里发奥斯曼,以洞察虚实。哈里发奥斯曼对等地派了第一个宗国家官方使团到中国”。

  《唐书·大食传》记载贞观二十一年(公元647年)大食兵马进攻波斯,波斯不支,其王伊俟侯遣使向中国求援。唐太宗皇帝谕之日:“国君相救,理固然已。然朕自贵大使之口,得闻阿剌伯族为何等人,其风俗,其信仰,其首领之品格,皆甚详尽。人民如斯之忠信,首领如斯之才能,焉有不胜之理。尔其慎修德谨行,以博彼等之欢。”不为救。后伊俟侯被大食击杀,王子卑路斯向中国告难,唐高宗又以远不可师谢谴。大食既灭波斯,益扩地而东。是时界于中国与大食之间者有康、安、曹、石、米、何、火、寻、戊地、史等所谓昭武九姓各小邦及衰微西吐厥各部落,于接触此新兴之势力后,纷向中国乞援。<<册府元龟>>卷九九九<<外臣部·请求>>中收有当时各小邦请援语体表文,读之可窥见当时之情形。

  可以看出当时唐太宗对阿拉伯帝国的扩张采取了听之任之的态度。当时的唐朝正是如日中天的时候,通过贞观之治国力财力极大丰富,假若唐太宗出动大军援助波斯萨珊王朝,说不定世界史将会被改写。当时萨珊王朝的伊俟侯进行了殊死抵抗,直至唐高宗永徽二年(公元651年)才彻底亡国。当时的唐太宗,被西域各诸侯封为“天可汗”,有较强的号召力。完全可以派出精锐部队,并勒令当时的粟特人的昭武九姓出兵援助。或许阿拉伯帝国的扩张脚步就此停下。当时拜占庭帝国覆灭大批的拜占庭科学家逃至波斯。如果援助成功,萨珊王朝能够继续存在的话,中国的势力可更向西延伸。以唐朝开放的态度,当时拜占庭的西方文化与唐朝的东方文化可能会沟通在一起,创造出更灿烂的文明。而由于唐太宗的坐视不理,阿拉伯帝国的扩张更加迅猛,宗文明迅速席卷着中亚大地,占据了古老的丝绸之路.

  唐开元三年至五年(715年717年),葱岭以东的喀什噶尔亦被屈底波所攻陷。开元七年当时粟特人的昭武九姓向唐朝求救,而唐朝再次放弃了机会。史书记载“中国皇帝颇能高瞻远瞩,不欲轻启兵端,第抚慰有加而已,各小国从容依于两大之间,亘数十年。大食客税繁重,则求援中国。及中国待之无理,又乞师大食。”

  波斯萨珊帝国灭亡后整整一百年,公元751年,唐朝终于与阿拉伯展开了决战,而最终以唐朝的失败而告终,此时的唐朝安史之乱爆发,再也无暇顾及西域了。宗文明开始影响了整个西域,并彻底消除佛教在中亚的影响力。

  回望历史,如果当时的48岁的唐太宗答应出兵的话,历史又会怎么样呢?

  就看贞观16年,这一年是公元642年。就在这一年阿拉伯人往西征服了埃及,往东方攻陷了波斯重镇苏斯和托斯坦耳,占领了波斯南部,并且准备开始往波斯北部进攻.然后在贞观17年,就是公元643年彻底打垮了波斯的最后抵抗力量,征服了波斯。波斯之后就没有有组织的抵抗了。换句话说,如果唐要出兵,必须在公元642年出兵,因为路上要花时间,才能保证公元643年能到.但是大家都知道,贞观十七年,这个时候唐准备和高句丽作战。阿拉伯人灭波斯的时候,正好是唐集中力量对付高句丽的时候。这个时候发动军队前往波斯,能发动多少人?这个是第一。就算发动2万人过去了,到了当地,波斯人也早就被拍散伙了。那么这2万人过去干什么?这个是第二。决定和阿拉伯人对攻,用20000人在遥远的没有后援的土地上,面对一个正在崛起中的将要横跨三皱的庞大帝国的举国之力,作战有多少把握?这个是第三。如果战胜了第一战,那么下一步怎么走?鸥麦尔,奥斯曼,阿里,穆阿威叶都是胸才大略的人物,而且个个力图扩张。就算短时间内制止了哈里发奥斯曼的进攻,难道要用这20000人来一直抵抗阿里,穆阿威叶以及叶齐德这三个继任的哈里发的不停的进攻?这个是第四。

  结论:

  派遣2万人根本就是杯水车薪,根本无法阻止阿拉伯人往东扩张的欲望,也不能对阿拉伯人的军事实力有根本性的打击。何况身边还有个高句丽要开战了。(本文仅是对历史的简单的大胆假设,更多确切的历史考证请到唐朝历史研究区查看。)

  附诗:

  本为波斯旧皇族,大食作乱入东土。

  若借唐王十万兵,波斯岂作伊朗称?

  波斯湾里分携手,长安城内埋姓名。

  李氏虽亦皇室姓,怎能挽我故国情。

  否泰是天还是命,悲伤思我又思他。

  今人识别归何处,散时犹如浪卷沙。

  千年身居汉人京,可借汉兵向西征?

  河间王李孝恭是唐高祖李渊的堂侄。李渊当年攻克京师后,拜李孝恭为左光禄大夫,不久又任其为山南道招慰大使,带军直入巴蜀,降下三十余州。由于李孝恭对降附之人怀之以礼,抚慰有加,往往书檄到处兵不血刃,保全了许多性命,可称得上“仁德”二字。高祖武德三年,李孝恭又献计进攻萧铣的割据政权,李渊非常欣赏他的计策,进爵为王,并改信州为夔州,拜孝恭为总管,命他广造大船,教习士兵水战,准备进攻萧铣。

  萧铣是后梁宣帝曾孙。当年北周趁梁国内乱入境大掠,象征性地保留了梁国。隋文帝时萧铣的爷爷萧岩叛隋入陈。陈国灭亡后,隋文帝杀掉了萧岩。萧铣自幼丧父,家里很穷,靠卖字作书挣钱养活母亲,为人十分孝顺。由于族内的萧氏成为隋炀帝皇后,萧铣沾光被授以罗川令的官职。隋炀帝大业十三年(公元617年),天下纷叛,岳州上下文武官员也趁势想起军叛隋,众人本来要推校尉董景珍为主,这位武人倒有自知之明,他对众人说:“我家世寒贱,起事以我为名没有号召力。罗川令萧铣是梁国王孙,宽仁大度,有梁武帝之风。我还听说帝王龙兴,都有符名吉兆,隋朝的冠带都叫‘起梁’这个称呼,冥冥之中预示着萧家梁国该中兴啊。现在请萧铣为主,不正是应天顺人吗。”大家找到萧铣一说,果然帝王贵胄,没有一般书生畏怯怕事之意,马上大悦应承,即日自称梁公,改易服色,建立梁国旗帜。不久,附近义军和起义官军纷纷来投,隋朝派军来攻都纷纷败走。萧铣于是称帝,署置百官。隋炀帝被弑江都,一时间天下无主,岭表诸州纷纷归降萧铣,九江、南郡也相继为梁国所据,当时东至三硖、南尽交趾、北据汉川,全都成了萧铣梁国的地盘,胜兵四十余万,成为南方雄国。唐高祖武德元年(公元618年),萧铣迁都江陵,开始与刚刚建唐的李家有了遭遇战。由于萧铣属下将领多横恣杀戮,他就以罢兵为名把诸将召回,想趁机剥夺这些将帅的权力。已经当了梁国大司马的董景珍等人相继怨恨叛乱,纷纷被杀,以至于萧铣的故旧边将各自心怀疑惧,实力大减。

  武德四年(公元621年),李孝恭率大军,统水陆十二总管,大兵直逼江陵。萧铣的江州总管盖彦举是个懦夫,乖乖献上五州之地投降,门户大开。梁将文士弘等人率兵拒战,但哪里是李孝恭王爷和李靖将军的敌手,立时军溃。萧铣刚刚为了换将而遣散兵士,身边只有几千人的宿卫之士守城。唐军忽至,他急忙下诏追还遣散至各地的军队,但梁国疆土辽阔,山河纵横,众军急忙往江陵赶也赶不及。李孝恭纵兵布长围把江陵围得铁桶一般,很快就攻克了水城,俘获舟船数千艘,梁国的交州总管丘和、长史高士廉等人本来是带人来拜谒萧铣的,听说梁国兵败,新主对自己又无恩宠,就都转头到李靖军门投诚。萧铣禀乘梁家一贯的“仁义道德”,自度救兵难于急至,就对属下说:“天不助梁,数次亡国。如果战至力屈而降,唐军必因军士死伤而大杀城内百姓。怎能因为一人之故而使百姓遭殃呢。现在城池还未被攻拨,我先出降,可能会保全民众。众人失我,何患无君!”于是他亲自巡城下令投降,守城军士都号哭不已。萧铣祭拜太庙后,率官吏赴李孝军门请降:“当死者惟有我萧铣,百姓无罪,请勿杀掠。”李孝恭把萧铣用囚车送至京师。李渊见了萧铣,当面大骂这位玉面王孙的“罪过”,萧铣一脸凛然,对答说:“隋失其鹿,英雄竟逐。铣无天命,故至于此。亦犹田横南面,非负汉朝。若以为罪,甘从鼎镬。”李渊竟下令斩萧铣于都市,时年三十九,称帝五年。萧铣言语不卑不亢,字字有理,与李家唐朝又没有深仇大恨,竟不免身死,可见李渊此人小气得很。此外,另一个仁德的大英雄窦建德,也是在兵锋正盛之时忽然被擒,也被李渊下令杀于都市,似乎不得不让人相信“天命”这两个字。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