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历史军事 初唐逍遥王爷

第98章 贵戚豪族英冠人杰—长孙无忌

初唐逍遥王爷 花垂死 4188 2024-11-15 07:26

  李孝恭平灭萧铣后,被拜为荆州大总管,岭南四十九州皆望风而降。武德七年,他又率兵击败江东辅公袥的反叛,平定江南,拜扬州大都督,江淮及岭南诸州都归他所统摄。隋灭乱起,李氏家族除李世民带兵横行天下外,宗室中只有李孝恭一人能独当一面,并立有击破梁国的大功。然而,李孝恭本性宽怒退让,没有骄矜自得之色,故而李渊、李世民都对他十分亲待。功成名就之后,这位王爷不喜反悲,对左右说:“我住的大宅子真是太宏丽了些,应该卖掉再买座小院子,能住就可以了。我死之后,诸子有才,守此足矣。如果这些犬子不才,也免得这么好的大宅子便宜了别人。”贞观十四年,李孝恭暴毙,得急病一下死掉,时年才五十岁,正当壮年。李世民亲自举哀,哭之甚恸。

  观史书所记,李孝恭只是一个武豪之人,胆识不凡,但并无十分过人之处,从他对待萧铣就可以看出端倪。如此金枝玉叶一个仁德乱世皇帝,并非是唐朝的叛臣,又没有与李家大动干戈,因以百姓为念前来投降,李孝恭竟无任何礼之亲之的举动,捆起来放进囚车直送京城,没有丝毫堂皇的风度和气魄,更无高贵人格的体现,所以,其知天命之年忽遭横死,也没什么令人值得叹惋的。

  长孙无忌,字辅机,河南洛阳人。其出自北魏献文帝第三兄,初姓拓跋,由于在部落之中获功最多,世袭大人之号,曾更姓跋氏,为宗室之长,最后改姓长孙氏。其父长孙晟是隋朝的右骁卫将军。由于家世贵重,世为华丽家族,长孙无忌自幼一直接受良好的教育,通览经史,精晓文义,自少年时代起就和太宗李世民关系极好,妹妹又是李世民的妻子(文德皇后),因此和李世民在君臣份又多了一层亲情。李渊义军渡黄河后,长孙无忌即前去谒见,多次参与李世民的军事行动,出谋献计,殚精竭虑,因功被封为上党县公。武德九年(公元626年),长孙无忌在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咄咄逼人的情势下,暗中劝说李世民先发制人,在“玄武门之变”中是个非常重要的角色。李世民即位后,马上封这位大舅子为吏部尚书,又因其赞画功劳第一,进封齐国公。此时的长孙无忌是人生最为得意之时,佐命元勋又兼贵戚,恩礼尤重,常常出入皇帝卧内议事,如家人兄弟一般。(李世民杀其一兄一弟十个侄儿,看来亲兄弟不免互煎,而且世民与建成和元吉皆一母所生,母为窦皇后。)

  任高官积年,有人密奏太宗说长孙无忌权宠过盛,不利于国。李世民亲自拿这封密疏给长孙无忌观瞧,表示自己对他实无疑虑。太宗又召集百官,宣布说:“无忌有大功于我李家,朕诸子皆弱,现在委托给无忌,朕内中非常放心。疏间亲,新间旧,是不顺之举,朕所不取也。”大庭广众之下,皇帝表露了对长孙无忌的信任。同年,李世民进行祭祀礼,下命功臣裴寂与长孙无忌两人和他一起同立于皇帝专用的巨大御车上,宠遇莫比。贞观七年,朝廷册拜长孙无忌为司空,他固辞不受,表示自己以外戚任三公,会有私亲得官的物议。太宗表示:“朕受官必择才行。襄邑王李神符是我李家骨肉,德行轻薄,故朕不授其任何实官。魏征从前是太子建成死党,朕照旧委以重任。如果真是以外戚之故,多赐无忌金银财帛也就足够,确实是因为无忌聪明鉴悟,武略不凡,朕因此授以台鼎之位。”言毕,赐《威凤赋》予长孙无忌,表彰他的贤德谦让。贞观十一年,太宗又下令长孙无忌等功臣世袭大州刺史;贞观十三年,太宗又亲自到长孙无忌家里,赏赐长孙亲族;贞观十六年,册拜长孙无忌为司徒;贞观十七年,太宗又命在凌烟阁图长孙无忌等二十四功臣的画像,并下诏褒崇。

  贞观十七年(公元643年),太子李承乾与魏王李泰两人暗中结党争斗,相继被废禁锢。大英雄李世民虽贵为四海天子,仍为家事搞得懊恼无比,朝会散后,他独留长孙无忌、房玄龄以及李世勣三人议事,呆坐片刻,五内俱焦的太宗皇帝叹道:“我三个儿子一个弟弟(三子指齐王李祐、太子承乾、魏王李泰,都阴谋结党夺位。一弟指汉王李元昌,参与太子谋反。)个个干出这样的事情,活着真难受啊。”言毕,从坐椅上自投于地,拔出佩刀想自杀。长孙无忌等惊惧至极,争上前去扶拥抱持,并夺过佩刀递给太宗的儿子晋王李治。解劝半晌,三大臣问太宗想要立谁为储君。“我想立晋王。”太宗答道。

  晋王李治是李世民第九个儿子,依照次序按真轮不到他。长孙无忌心中大喜,因为李治是他亲外甥,马上就表态:“敬听陛下诏命!如有异议者,请允许为臣我为陛下斩之!”太宗对李治说:“你舅舅已经同意你当太子了,应该拜谢啊。”晋王李治连忙跪倒在地,连连拜谢元舅的提举。李世民还有些不放心,就问:“既然几位和朕意见相同,不知外间物论何如?”长孙无忌跪地应对说:“晋王仁孝,天下归心。陛下如果不信,可以召问百官,肯定众口一辞推举,否则,为臣我负陛下万死!”由此,太宗建储之议遂定。日后,太宗也还想另立他所喜爱的吴王李恪为太子,长孙无忌力争,鉴于他是当朝贵臣,又忠贞正真,太宗也不得不从,并亲口表示:“(长孙无忌)虽统兵攻战非其所长,但他善避嫌疑,应对敏捷,自古无比。”

  贞观二十三年(公元649年),李世民病重,弥留之际,他单独召见长孙无忌和中书令褚遂良两人受遗诏辅政,并对褚遂良说:“无忌尽忠于我。我有天下,多是此人之力。你辅政后,不要让谗毁之徒陷害无忌,否则,你就不是我李家忠臣。”

  高宗李治即位后,当年亲舅推举之景犹然在目,自然心中怀有万分感谢之情,马上进拜长孙无忌为太尉,兼扬州都督,仍知尚书及二省事。长孙无忌也竭尽忠忱,数进良谏,高宗无不优纳。

  高宗作太子时,入侍太宗,看见时为太宗才人的武媚娘,心旌摇荡。虽然也好色,李治毕竟和杨广不一样,老爹还没咽气就扑过去搂着父皇的爱妃求欢。太宗崩后,按规矩武才人应落发为尼。高宗以上香为名,于寺庙见到武才人,两人泣下如雨(不知是睹佳人思亡父,还是大喜成悲)。当时高宗的王皇后没有孩子,萧淑妃有宠。王皇后听说此消息马上令武才人留起头发,劝高宗纳武才人为后宫,目的想夺萧妃专宠。没料到的是,武氏巧慧异常,不久就大受高宗宠幸,获封为昭仪,王后、萧妃一齐被冷落,此时二人连手再想扳倒武昭仪,却是永不能够的事情。虽然王皇后失宠,毕竟结发之妻,高宗并没有废后之意。不久武昭仪生下一个女儿,王皇后见了心中真的十分怜爱,抱在怀中逗弄,然后离开。武昭仪暗中潜入,活活掐死自己的亲生女儿,然后等高宗看视时大哭大闹,陷害说王皇后弄死了小公主。高宗勃然大怒,立马起了废掉王后的心。由于皇后母仪天下,高宗自己还真做不了主,便首先从巴结自己的亲舅入手。

  永徽五年(公元654年),高宗和武昭仪亲自临幸长孙无忌家,面见三个表兄弟(长孙无忌宠姬所生的三个小儿子),并当时就封三个小孩为朝散大夫。他还让宫廷画师为长孙无忌画像,御笔亲题画赞,称颂这位元舅的“定策之功。”临来时,又带十车金宝缯锦以赐这位老舅。笑语之间,高宗假装提起王皇后无子的话题,想要老舅接这个话茬,顺竿就讲起换皇后的事情。长孙无忌心知肚明,不为所动,绕过话头讲起别的事情,弄得皇帝和武昭仪很没趣,悻悻而去。武昭仪后来又让亲妈杨氏多次上门,假装和长孙无忌老婆拉家常,祈求太尉答应高宗废旧立新的要求,都被无忌驳回。礼部尚书许敬宗是个马屁精,多次劝说长孙无忌,对这位下属,无忌“厉色折之”,痛斥不已。

  无奈之下,高宗和武昭仪也撕破脸皮,诬称王皇后巫祝厌胜,召集长孙无忌、李勣、于志宁、褚遂良四人入内殿。入殿之前,褚遂良对长孙无忌和李世勣说:“今日圣上召见,肯定是立后之事,上意已决,逆之必死。太尉元舅,司空功臣,不能让皇上蒙受杀害元舅和功臣的污名。我褚遂良出身布衣,备位辅政,受太宗托之恩,当以死争之1临行,李世勣比较世故,称自己有病没有去。到内殿后,高宗直截了当地说:“皇后无子,武昭仪有子,现在要立昭仪为皇后,怎么样?”褚遂良接过话:“皇后出身名门,是太宗皇帝为陛下所娶。先帝临崩,拉着我的手说:‘朕佳儿佳妇,今以付卿’。陛下您当时在场,言犹在耳。皇后没有过错,怎能轻废1高宗一时语塞。转天,又把几人召至内殿,逼问同样的问题。“陛下您果真想换皇后,可以从天下名族中仔细挑眩武氏曾侍奉先帝,天下所知。万代之后,后世对陛下会怎么评论呢1褚遂良言毕叩头言罪:“为臣逆忤陛下,罪当死1并解下官帽放下手中官笏,请求高宗把他放归田里。由于触及自己和老爸共用一妇的痛处,高宗大怒,命卫士把老头子拉出去。武昭仪也在廉中大叫:“何不扑杀这个乡巴佬1长孙无忌再也忍不住,喊道:“遂良受先帝顾命,有罪不可加刑。”同去的于志宁一直低头不语,大气不敢喘一口。过了几天,李世勣入见,高宗问李司空易后之事,老成世故的李世勣说:“此陛下家事,何必更问外人1皇帝大喜。许敬宗趁机在上朝对百官宣言:“田舍翁多收十斛麦,尚欲易妇;何况天子欲立皇后,关众人屁事而妄生异议1

  永徽六年冬十月,皇上下诏称王皇后、萧淑妃谋行鸩毒,废为庶人。并立武昭仪为皇后。自此,高宗与长孙无忌的舅甥之情全然消解,一丝全无,而且心中十分怨恨这位老舅的“非暴力不合作”态度。武皇后对长孙无忌更是恨之入骨,只是刚刚当上皇后,摸不准长孙家族的势力和底细,暂时也没有动他。长孙无忌从此在朝中也处于半退隐状态,重大朝议再也插不上手。

  高宗显庆四年(公元659年),一直对长孙无忌怀恨在心的许敬宗借一起朋党案件,把长孙无忌牵扯进去,诬称他构陷忠臣,伺机谋反。高宗起初闻言还真吃了一惊,说:“果真如此吗!朕舅为小人挑拨,不至于谋反吧?”许敬宗一脸忠心耿耿:“为臣我推究始末,反状已露,陛下以此为疑,恐怕不是社稷之福。”高宗流泪说:“我家不幸,亲戚间屡有如此事发生,往年高阳公主与房遗爱谋反,现在元舅又干这事,使朕愧对天下人!如果事情属实,怎么处理?”许敬宗答道:“房遗爱乳臭未干,与一女子谋反,能成什么大事!长孙无忌与先帝一起谋取天下,为宰相三十年,天下畏其威名。如果哪天他忽然起事,陛下您派谁能抵挡他!为臣我从前也见过先例,宇文述与宇文化及父子都为隋炀帝亲任,结以婚姻,委以朝政,一夕事发,先杀不附已之人,为臣一家也惨遭杀害,其余大臣惶恐听命,不过数个时辰,隋室已亡!”听毕许敬宗这一番“推心置腹”又极有理的话语,前鉴不远,高宗又泣道:“阿舅真干出谋反的事,朕也不忍杀他,天下、后世将如何评论朕啊!”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