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章 不太敢说
“好!汝之贤,大明之幸也!”
解缙十分激动。
他非常高兴,能够得到老爷子青眼的,会是这样一个懂事有礼的少年。
日后。
一定会成为老爷子最得力的左膀右臂。
不过在这之前。
他还是得考察这少年一番。
解缙问:“《论语》可读过吗?”
朱焕回答道:“四书五经均有涉猎。”
还好还好。
果然知识就是力量。
感谢华夏教育制度。
否则要是一问三不知,这得多给黄老头丢脸啊!
“礼记大同,你来背诵一下。”解缙说。
无论什么篇目。
熟练背诵都是最根本的事情。
只有能够熟练背诵,才能谈之后的理解与掌握。
朱焕毫不犹豫地脱口而出:“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是谓大同。”
没有任何停顿。
一气呵成,流畅无比。
解缙愣了一下,有些不可思议。
但想到这恰好是非常有名的篇目,熟悉也是必然。
就换了个相对来说比较生僻的:“《孟子》,文王之囿。”
“文王之囿方七十里,刍荛者往焉……杀其麋鹿者如杀人之罪……民以为大,不亦宜乎?”
仍然没有任何停顿。
背到一半,解缙突然掐头去尾,这回甚至没有报题目,直接给了一个句子出来:“寡人之于国也。”
思路突然被打断。
朱焕也没有被难倒。
自然而然地就衔接了上去。
“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被提问的朱焕都有些无聊了。
就这?
不就是背书。
这么多年被老师揪去办公室。
都背出肌肉记忆来了。
解缙又问:“你来说说,孟子到底想对梁惠王说明什么道理?”
朱焕又是不假思索道:“‘’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孟子是想说,只有实行仁政,才能得民心;得民心,才能得天下。简单来说,就是保民而王。”
想考他阅读理解?
他这十二年的语文课可不是白上的!
解缙没有想到。
朱焕不仅能够将四书五经倒背如流。
竟然从中随便抽出一篇。
他都对之有透彻的理解。
虽然对于自己这种大儒来说,可以轻而易举地做到。
可朱焕可是出身市井之中,商业贱籍。
从没受过系统的教育。
他能够有如今的领悟。
完全是靠他一个人琢磨出来的。
这样高的悟性。
即使是解缙看了,也要赞叹不已。
最后,解缙有试探性地说了一句:“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朱焕立刻道:“为草当作兰,为木当作松。兰秋香风远,松寒不改容。”
解缙抚掌大笑。
“好!好!!”
“作草就要作兰草,作树就要作松树。兰草的幽香随风而远,松树遇寒冷而不改容姿。此大格局也!”
解缙的骨子里也有这种坚忍不拔、顽强不屈的劲。
无数人都劝告他,要收敛锋芒,要懂得变通。
但他始终保持着公正之心。
只是偶尔,也会觉得寂寞。
如今朱焕这一番话,简直就是说到了他的心坎上。
解缙看向朱焕的眼神,顿时都不一样了。
“说得实在是太好了,吾等做人,就该以此为志,天地不移!”
现在的解缙,在学问之上,已经完全认可了朱焕。
但想要成为圣上的左膀右臂,光通读诗书肯定是不够的。
解缙沉吟了一番,还是捋着胡子,道:“小郎君,你是如何看待海禁政策的?”
见朱焕半天没说话。
解缙虽然有些失望。
但也不意外。
一个乡野里长大的孩子,能够通读诗书就已经很难得了。
怎么还能对他做更高程度的要求呢?
慢慢来就是了。
但下一秒。
朱焕却叹口气道:
“倒也能说上一两句,只是不太敢说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