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军乏粮,秦赵博弈(1/5)
秦军屡次于赵军营垒前叫阵,赵军皆坚守不出。而在邯郸,赵王闻知廉颇坚壁不出、久拖不决,对其极为不满。这天朝会上,治粟内史奏赵王曰:“农事在即,而赵民多在前线,若继续拖延,今年粮食恐收成无几。且前线将士粮食消耗甚大,如今粮仓余粮已所剩无几。”
赵王问道:“粮仓余粮还能应付多久?”
治粟内史回禀道:“最多半月。”
赵王又问赵胜曰:“前线战事如何?”
赵胜答曰:“廉将军固守丹河以东,使秦军不能进。”
赵王说道:“若秦军不退,赵之大军岂非要困于前线,而不能回乡耕种。”
赵胜答曰:“确为如此。”
赵王怒道:“廉将军不知农事在即,急需农力乎?”
赵胜答道:“廉将军此举是为使赵国后方无忧。”
赵王说道:“届时误农事而使赵国饥荒,赵国亦忧也。”
这时赵禹站出来说道:“想我赵军善于野战,如今却坚壁而守,使我军失去主动权。依臣之见,应当主动出击,一举击溃秦军,也可解国内粮草之忧。”
赵奢已死,其子赵括继承其位,人称马服子,位列朝班。赵括自少时学兵法,言兵事,以天下莫能当。赵括说道:“末将对赵将军之见深以为然。兵法有云:兵贵速胜,不贵久。而知兵之将,民之司命,国家安危之主也。赵军若再不主动出击,国家危矣。”
赵王说道:“善!就劳烦赵卿即日赶往前线,督促廉老将军尽快出阵迎敌。”
赵禹答曰:“臣遵命。”
赵胜又言:“禀大王,前线可速胜秦军固然可喜,若一时半会无法息战,而粮仓之粮短缺,大王还须早做打算。”
赵王谓赵胜曰:“平原君有何良策?”
赵胜答曰:“遣使向各国借粮,以备持久之战。”
赵王从之,乃遣赵胜入齐,请粮于齐王。齐王因昔日赵曾与乐毅之燕军合纵伐齐,而憎恨之,故而不借粮与赵。
谋臣周子谓齐王曰:“不如听之以却秦兵,不听则秦兵不却,正中秦之计,而齐、燕之失计矣。且赵之于燕、齐,屏障也,齿之有唇也,唇亡则齿寒。今日亡赵,则明日及齐、楚矣。且夫救赵之务,宜若奉漏之瓮,烧焦之釜,十万火急也。夫救赵,高义也;却秦兵,显名也。义救亡赵,威却强秦兵,不去为此,而为惜粮,则为国计者过矣。”即便如此,齐王依旧不听,赵胜只好往它国借粮。
至燕,因燕与秦交好,不借。而魏、韩、楚皆畏秦,亦不借。赵胜无奈,只好失望而归。
另外,赵禹至长平,谓廉颇曰:“大王命将军早日出战,以尽早息战。”
廉颇答曰:“秦军气势正盛,此时出兵,赵军难以取胜。须再等些时日,待秦军气衰之后,方可一举灭之。”
赵禹又言:“可农事在即,再不息战,恐误农事。”
廉颇说道:“再等一阵子,必可击溃秦军,便可令将士归田。”
赵禹说道:“可如今国内粮仓米粟已所剩无几,恐无力支撑久战。”
廉颇问道:“余粮还可支撑多久?”
赵禹答曰:“顶多半月。”
廉颇说道:“足矣!秦军粮道漫长,十日之后,秦军粮草必然短缺,即便不撤兵,士气也将锐减。届时便可出兵击溃之。”
赵禹疑虑,说道:“廉将军如此有把握?”
廉颇答曰:“老夫行军打仗几十载,如此料敌之术还是有的。”
赵禹无奈,只好回邯郸复命。赵王因借粮不成,甚为忧虑,又令赵禹再往长平,督促廉颇出战。如此三番五次,廉颇皆未从命,即便后来赵王责备于他。
而在咸阳,秦王得知秦赵两军于长平对峙,乃召集众臣及王言计议。于章台宫偏殿内,秦王谓众人曰:“如今秦赵两军交战于长平,对峙许久。诸位有何看法?”
范雎答曰:“秦军粮道远长于赵军,何不及早撤军,固守上党诸城,以防不测。”
白起则说道:“我军数战皆胜,士气正盛,岂可轻易退兵。”
范雎说道:“届时粮草不济,再议退兵,将为时晚矣。”
王言上前一步说道:“据我所知,秦自商鞅变法以来,奖励耕战,又有巴蜀、陇西两大粮仓,可谓仓廪充实。相反,赵地薄人众,地处北方,虽疆域广阔而耕地有限。历来又农商并重,且其民俗急躁,仰利机而食,不事农桑,其农事远落后于秦。秦据此大利,竟忧我军粮草不济。依妇之见,赵军更该患其粮草。”
秦王说道:“武安夫人虽言之有理,然而秦军粮道漫长,也是隐患所在。”
王言说道:“秦之水利甚为便利,大王何不调集军民,对渭水和黄河加以疏通,以水道运送粮草。如此,秦军运粮将比赵军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