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击长平,廉颇固守(1/4)
再说王龁进兵上党,攻伐两个月,仅拔上党二城。后司马梗率军增援,秦军骤然增兵,士气高昂,仅三个月,便攻下上党十二城。被攻克之民,皆不愿为秦民,纷纷迁往未被攻克之城。冯亭原所守之十七城,仅余三城。以秦军之势,此三城亦早晚落入秦军之手。此前冯亭早已遣使入邯郸,请求赵王出兵,救援上党。赵之朝堂对于出兵与否,各执一词,僵持不下,致使赵王犹豫不决,迟迟未能发兵。
此时已为秦攻上党第二年。
这天,上党使臣又入邯郸,于王宫大殿觐见赵王。
使臣谓赵王曰:“大王,上党之民,岌岌可危,请发兵救之。”
赵王问曰:“如今上党战况如何?”
使臣回曰:“仅余三县。百姓不愿为秦,多半逃离原居之邑,逃往此三城。若此三城有失,上党吏民无处可逃也。”
赵胜站出来说道:“大王,请尽快出兵,以救援上党。”
赵豹驳斥道:“秦军凶猛,发兵击之,只会徒增伤亡,难以救上党也。”
赵胜说道:“昔日上党吏民信任赵国,方投奔赵国。如今见死不救,乃赵之不义也。”
蔺相如也站出来说道:“昔日徒得上党,已遭秦人憎恨,今又阻其伐之,秦人更憎恨赵也。若因此激怒秦人,进而攻赵,赵得不偿失也。大王何不顺水推舟,将上党还予秦人,以示两国交好。”
赵胜说道:“蔺相此言差矣!秦乃虎狼之国,岂会满足于此。秦人若得上党,则邯郸危矣。上党与邯郸,可谓唇亡齿寒。”
赵豹再言:“可如今上党仅余三县,如何救之?”
赵胜回道:“上党有万民之心,军民合心,足以抗秦。”
蔺相如说道:“平原君此言只为个人臆想,赵能否抗秦,此时难下决断。”
赵胜又言:“上党吏民诚意来投,赵却将其置之不顾,设问往后还有谁会来投奔赵国。大王何不出兵救援上党,据守仅剩那三城,以抗秦军,更可显大王之威信。”
蔺相如又言:“若三城再失,又当如何?”
赵胜回道:“纳其民入赵。赵本就地广人稀,今上党吏民诚意来投,纳之则可增加赵之人口,何乐而不为?”
赵王认为赵胜言之有理,开口说道:“众卿家不必再议,寡人已有论断。”于是命廉颇上前听封。
廉颇遂往前,应和道:“末将在。”
赵王说道:“廉老将军即日调军二十万,前去上党救援。”
廉颇回道:“末将遵命。”
却说秦军兵围上党,冯亭坚守半月,见秦军势大,而赵援兵迟迟未至,乃率其吏民奔赵。秦军于是占领上党全郡。王龁乘胜追击,追杀上党之逃亡吏民,而留司马梗于上党戍守。
冯亭行至长平,遇廉颇大军。冯亭谓廉颇曰:“秦军势众,上党军民难以匹敌,如今上党已失。我迫不得已,乃弃城率民奔赵。”
廉颇问道:“秦军可有追来?”
冯亭答曰:“王龁率秦军追击而来,上党吏民有慢者,皆被杀之。”
廉颇又问:“后面还有上党吏民多少?”
冯亭答曰:“少则数万,多则十几万。望将军悉数纳之。”言毕,跪地而求。
廉颇忙将冯亭扶起,说道:“此次大王派我来此,一为救援上党,二为接应上党吏民。如今上党已失,是否救援日后再议,当务之急是为接应从上党而来的百姓。”
冯亭感激涕零,作辑而曰:“多谢将军。”
廉颇又言:“冯郡守可率从上党撤来之军,守于光狼城。”
于是,冯亭分兵一万,往光狼城据守。而廉颇乃于金门山下,列营筑垒,东西各数十,如列星之状,由此屯兵驻守。廉颇于长平共置三道防线:第一道为空仓岭防线,第二道为丹河防线,第三道防线为百里石长城。三道防线东西数十里,星罗棋布,互相连接。其中,使赵负等数名都尉领兵守空仓岭防线,又使盖同等数名都尉领兵守丹河防线,而自己率兵守百里石长城。
一日,廉颇巡视丹河防线,至一流涧。廉颇谓盖同曰:“此涧为何名?”
盖同回道:“名曰杨谷,我军饮水皆取汲于此涧。”
廉颇又问:“此涧如何流之?”
盖同答曰:“此涧自西而流向东南。”
廉颇闻毕,乃使三道防线之兵士掘地数丈,以注涧水。廉颇此举,军中都不解其意。廉颇又传谕各垒用心把守,勿出垒与秦战。
另外,王龁见赵军筑垒以守,便遣使入咸阳告于秦王。秦王召白起、范雎商议。
秦王曰:“如今赵军坚守于长平,为之奈何?是攻是守?”
白起答曰:“昔日赵人不顾秦赵之交,而坐收上党,其罪一也。今又出兵阻秦军追击上党吏民,其罪二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