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军乏粮,秦赵博弈(2/5)
秦王深以为然,大喜,说道:“武安夫人不愧为凤鸣也,使寡人茅塞顿开。”
范雎则不以为然,说道:“如今秦之大军皆在前线,何来余兵疏通渠道?”
王言说道:“此役之胜负,关系到秦是否可一统六国,故而该做好背水一战之备。”
秦王说道:“此话怎样?”
王言回道:“大王可征召十五以上男子,一部分用来疏通渠道,一部分奔赴长平应战。”
范雎说道:“如此以来,若此役有所闪失,秦恐一蹶不振。”
王言说道:“孙子曰:‘昔之善战者,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不可胜在己,可胜在敌。故善战者,能为不可胜,不能使敌之必可胜。故曰:胜可知,而不可为。’此谓立于不败之地。而倾举国之兵,又疏通水道,此二举是为秦军创造可胜之机,更可使秦军立于不败之地。”
范雎听到此,不得不对王言由衷叹服,内心琢磨着:“此人若为男子,今日秦相便是此人,而非自己。”范雎说道:“武安夫人不愧凤鸣也。”
秦王大笑曰:“范叔也有诚服之时。”
范雎说道:“臣所虑之事,皆被武安夫人一一解之,臣不得不服也。”
秦王又问王言道:“武安夫人还有何计,可再令秦军立于不败?”
王言思量片刻,答曰:“可遣一军绕至赵军后方,以骚扰其援军及粮道,从而使赵军尽早陷入困境。”
秦王说道:“此计可行。但寡人有一疑惑,还请武安夫人解答。”
王言拜辑说道:“请大王明言。”
秦王说道:“如今由王龁领长平之秦军,虽说两军处于对峙之态,然寡人仍不放心,欲尽快由武安君接替王龁之帅位也。不知可否?”
王言说道:“大王之忧,妇人可以理解,然若要取胜,武安君奔赴前线,为时尚早。”
范雎问道:“莫非武安夫人另有所谋?”
王言说道:“然也。但此时还不宜道出,合时宜之时,应侯自会知晓。”
秦王说道:“善!为求此役大胜,寡人亦亲赴河内督战。”
范雎说道:“大王此举必可使秦军士气大盛。”
于是,秦王下诏征调国内十五岁以上男子,并对应征者升爵一级。因此,秦国上下,男子响应积极,悉数应征。当然,魏丑夫因为曾受秦太后恩赐,可免于征召。而白卫则因符合条件,被征入伍。小锦闻之,甚为不安,哀求白卫勿往。
白卫对其说道:“此战关系秦之存亡,人人有责,我岂可逃避?”
小锦说道:“你身为武安君府管家,为何不可免役?”
白卫说道:“我无功无劳,故而不可免役也。且此行老爷替我做主,让我免于奔赴前线,只是到黄河疏通渠道,并无生命之危,请夫人放心。”
小锦说道:“你年事已高,还要干那粗重之活,岂能担之?”
白卫说道:“夫人此言差矣,此行我为监工,无须做粗重之活。”
小锦依然担忧,说道:“可黄河凶猛,若一时不慎,掉入河里,如何是好?”
白卫笑道:“夫人真是杞人忧天也。”
小锦说道:“非我杞人忧天,夫君此行着实令我内心不安。不如我去向老爷求情,让其免你劳役。”言毕,转身要走。
白卫忙拉住小锦,说道:“此事非老爷能做主也。且此次大王也亲赴河内督战,可谓上下一心,我怎可例外。”
小锦知已无法阻止,声泪俱下,抱住白卫说道:“那你给我听好,若遇敌军,尽快逃之,若遇险境,勿靠近之。”
白卫亦抱住小锦,说道:“是,是,是,谨遵夫人之命。”
另一边,白正响应号召,率领蓝田大营新兵,浩浩荡荡向河内出发。秦王亦随军奔赴河内郡。新兵屯扎于河内大营后,稍作修正,便分三军。一军留守河内,以作后备;一军北上上党,支援长平秦军;一军沿太行山东面绕行,插入赵国后方,以骚扰赵军援军及其粮运。
一切准备就绪,蓄势待发,所有秦军将士列于校场上,秦王则走上高台,面对全体将士,说道:“将士们:
今日,你们披甲执戈,是为大秦而战。忆我大秦,一百年前,国力衰微,动荡不稳,受尽它国欺辱,多少先烈为保疆土,血染沙场。今我大秦,自商鞅变法以来,励精图治,卧薪尝胆,已非当年之弱秦,而是可与天下诸侯争霸之强秦。然而,吾等应该居安思危,以史为鉴,时刻谨记,弱小便要挨打。那赵国无视我大秦,公然接收上党吏民所献之地,此举是欺我大秦。今日长平一役,是为壮我国威,更为开疆辟土,使大秦立于诸国之巅,大秦子民免遭它国之辱。
将士们,我以你们为荣。请紧握长枪,刺向敌军,让赵人后悔与我们兵戎相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