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为太子师

第91章 察看灾情(1/2)

  隋文帝顾虑的另外一个方面,有可能是内忧外患。

  所以杨安在奏章中同样针对这点,列明无需担忧的原因:

  因为大隋现在国富民强,对内百姓拥护,对外则军事和外交上面都取得巨大成功,突厥对大隋俯首称臣,并连年进贡。

  而针对最后一点,隋文帝要借关中大旱之机,改造义仓,杨安则在奏章中加以重点说明。

  首先,赞美隋文帝心怀天下,肯定义仓只有改革才能在凶年发挥更大的作用;

  接着,分析现在还不是改革义仓的最佳时机,因为关中大旱是大隋建国后最严重的一次,此时再不开仓放粮,只会让百姓雪上加霜。

  最后,歌颂隋文帝一个爱民如子的好皇帝,治理国家一向以民为本,此时救百姓于水深火热之中,是一件莫大的功德。

  帮着太子写好奏章之后,杨安才赶回少师府。

  第二日早朝,等杨安和太子一起赶到皇宫正殿含元殿时,早已有一众大臣等在门外。

  如同杨安跟太子分析过的一样,朝廷中有两种意见。

  一种是开仓放粮,救济灾民,以宰相高熲为代表。

  另一种是以宰相杨素为代表,反对开仓放粮,认为天象异常,存在无法预料的危险。

  最大的可能,突厥随时会翻脸攻打隋朝,粮食应优先保证士兵的供应。

  借着关中大旱之机,将义仓收归国有,由自愿的原则改为强制,也正是杨素提出来的主意。

  而且这个主意,似乎让隋文帝十分心动。

  这也正是隋文帝没能像往年灾年一样,立即开仓放粮的原因之一。

  此前连续几天,太子和杨安都没有明确表明自己的态度,一直都是在旁听,吸取诸位大臣提出的建议。

  早朝开始之后,朝中大臣依次进入,站在殿中等候皇上问政。

  隋文帝手握毛笔,一边浏览着呈上来的奏章,一边随手批示,偶尔会说上几句话。

  连续批示了好几本奏折之后,隋文帝忽然在一本奏折上停了下来,并且念出了声:

  “开仓放粮,则灾民有救,父皇大德,朝政开明。”

  “太子,这就是你的建议?”隋文帝忽然停下来,看向太子杨勇,

  “回父皇,”杨勇上前一步回道,“这正是儿臣的本意。”

  “你的意思,”隋文帝却脸上变色,“眹若不开仓放粮,便是君主失德,朝政不明?”

  “儿臣不敢,”太子跪下道:“父皇在儿臣的心中,一直是英明神武,德高厚重。”

  “大隋一直以来朝政清明,父皇也深受百姓的爱戴。”

  “儿臣因担心若父皇形象受损,所以才请求父皇开仓放粮。”

  “嗯,”隋文帝听太子一番赞美之词后,微微点头,“原来太子不仅为百姓着想,也是为眹着想。”

  “儿臣理当如此,向父皇学习,以百姓为重。”太子谦虚道。

  “好,好,”隋文帝一直紧锁的眉头终于舒展开来,

  “如此说来,眹当以黎民百姓为重,开仓放粮。”

  隋文帝当即宣布,开仓放粮,赈灾救民。

  但开仓放粮并不是口头上一句话的事,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和物资。

  随后,隋文帝命太子主持赈灾工作。

  命杨安和高熲,协助太子赈灾,负起开放粮仓的调度、监督之责。

  同时,隋文帝指名若干名官员供太子指挥调度。

  为了做好赈灾工作,杨安和太子先期赶到重灾区,察看灾情。

  高熲则带着其他官员筹备赈灾物资。

  这是杨安和太子,第一次近距离接触到如此大的天灾。

  关中重点灾区,因为大旱的缘故,赤地千里,遍野苍凉,不忍目睹。

  地主豪门趁机抬高粮价,粮食的价格已经涨到了大旱之前的四五十倍。

  而受灾的老百姓,不得不卖房卖地,甚至卖老婆卖女儿,以换来能够勉强糊口的粮食。

  而钱花光的百姓,不得不挖草根树皮充饥,有的地方,草根树皮被挖得干干净净。

  因为连草根树皮都吃不上,有百姓便饿死在路边。

  杨安和太子经过的灾区,经常能看到灾民们拖儿带女,白天在街上乞讨,晚上就随便露宿在别人的屋檐之下,或者破庙之中。

  杨安和太子甚至亲眼看到,灾民口吐黄水,转眼之间生命流逝,成为一具尸体。

  看到种种悲惨景象,杨安和太子都感到十分痛心,恨不得马上将粮食发到灾民的手中。

  可是粮食运送过来,仍然得需要时间,要经过层层管理分发。

  太子也是第一次亲临灾区现场,亲身体会到-->>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小说推荐阅读: 纵甜爱笑的柠檬鱼凤栖梧桐鸣海乡白花蓝蝶梦中那个我爱的少年萌妮梦中的惊险经历带着猫咪拯救世界缘分到了最后仅此这般长音未守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