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为太子师

第90章 当有所作为(1/3)

  为了杜绝杨素暴虐民夫,杨安再次上了一本奏章。

  在奏章中,他重申天象异变,恰恰是因为暴虐民夫而引起。

  并请求隋文帝派专人进驻修建行宫现场,监督杨素对民夫的暴虐行为。

  隋文帝征询过高熲的意见后,最终同意杨安的建议。

  几天之后,杨安奉旨专门组织了一支监督调查队,进驻行宫施工现场。,

  这支队伍,专门负责调查监督是否有虐待百姓的事情发生。

  一旦发现民夫有伤者、病者,立即责令杨素的手下送医。

  因为有了这支监督调查队的存在,杨素对待民夫的严厉措施,不得不收敛了很多。

  此后,参与修建行宫的民夫,伤亡大大减少。

  但是为了赶工,被征召来的民夫,仍然不得不昼夜施工。

  而杨安成立的监督调查队,却惹恼了杨素。

  杨素认为,杨安的种种举动,处处都在针对他。

  尤其是成立的监督调查队,严重耽误了施工的进度。

  为此,他多次在隋文帝面前说杨安的坏话,将施工进度慢的责任,全部推到杨安身上。

  好在杨安早已跟太子那边联系过,让太子妃经常到独孤皇后那问安,顺便将杨素在修建行宫中残害百姓的事,告诉了独孤皇后。

  独孤皇后其实比隋文帝还要爱护老百姓,得知因修建行宫致百姓惨死,深为不安。

  因此独孤皇后多次告诉隋文帝,杨安做得很对,只有要对杨素的施工加以严格监督,才能再次避免百姓惨死。

  哪怕施工进度缓慢,迟个几年才能住进行宫,也不能暴虐百姓,致使天怒人怨。

  尽管杨素借修建行宫为由头,多次进谗言,说杨安的坏话。

  但隋文帝一想起皇后对杨安的看法,对杨素的话都置之不理。

  杨安虽然没能扳倒杨素,但终究做了一件功德无量的善事,避免了更多老百姓的死亡。

  但天象并没有好转。

  一个月之后的开皇十四年五月,京师大兴城附近发生地震,致使关中农民歉收。

  紧接着,关内诸州都出现旱情。

  由于大兴城所在的关中地区,地窄人稠,所产的粮食,平时就已经难以满足关中地区人口日益增长的需要。

  再加上这些事的接连发生,每次早朝时,隋文帝心情都十分沉重。

  但更大的天灾还在后面。

  开皇十四年八月的关中大旱,无疑是雪上加霜。

  农民所剩无几的农产品,被彻底摧毁。

  关中最终因食物匮乏,出现了隋朝建国以来最大的饥荒。

  半年不到的短短时间内,关中区域连续发生“三波”天灾,严重考验着隋文帝及一众大臣。

  隋文帝为此事已经连续两日茶饭不思,发愁该如何处理。

  只可惜朝中众大臣所上的奏章,没有一个能合他的意。

  据史料记载,这年发生的关中大旱,隋文帝并没有开仓放粮,赈灾救民。

  《资治通鉴》中记载,隋文帝仅仅是对这场突如其来的饥荒,表现得十分自责:

  “关中大旱,民饥,上遣左右视民食,得豆屑杂糠以献。上流涕以示群臣,深自咎责,为之不御酒肉,殆将一期。”

  隋文帝一边流涕,深深自责,并因此不食酒肉,一边却紧锁粮仓。当时这句自相矛盾的话,引起杨安很大的好奇。

  为此,他查了更多的资料。发现隋文帝曾多次开仓赈灾:

  开皇三年的时候,关中遭受饥荒,隋文帝当时下令调集十三州的粮仓储备,运送到关中赈济灾民;

  开皇四年,“驾幸洛阳,关内饥也”,隋文帝立马打开“常平仓”,拯救了数不胜数的灾民;

  开皇五年,隋文帝甚至下令在各地设置义仓,准备在当地遭受灾荒的时候,随时开仓放粮,解决饥荒问题。

  仅仅从这三年的历史来看,隋文帝绝非像唐太宗所说,是一个小气到“不怜百姓而惜仓库”的人。

  杨安觉得,这次关中大旱,隋文帝之所以没有开放粮仓,一定是出于某种方面的考虑。

  乘着隋文帝还没有做出决策之前,杨安觉得,该有所作为。

  因为关中大旱问题,隋文帝要求太子也要参加每日的早朝。

  这天早朝散朝后,杨安跟着太子去了东宫。

  进入东宫内殿后,杨安开口问道:

  “关中大旱,太子殿下以为该如何处理?”

  “自然是开仓放粮,赈济灾民,”太子头也不抬,“往年旱灾,父皇也是如此处理。”

  “下官也认为,理当如此,”杨安点头,“只是殿下发现没有-->>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小说推荐阅读: 争霸乱世王者为符文之地献上祝福三界英雄录我有无数大佬争霸领主信我啊!我真是召唤师率土:我的资源能兑换让我玩个球?我的世界新时代乱与群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