砥柱(1/3)
【砥柱】
此时若从幽暗的海底岩层,浮回到海面之上的世界中,就会发现:
在西太平洋战况激烈的攻防线外缘,处于岛链以东数百海里洋面的这片宁静海域,由茂密繁盛的绿色植被所覆盖着的一座座美丽岛屿,在灿烂阳光的映照下,如晶莹闪烁的碎钻一般,星罗棋布在蔚蓝的画布之上。
自在翱翔的海鸟,三三两两地结队伴飞,时而低空掠食,时而高空戏逐。
依托岛上陡峭凹凸的礁岩,它们构筑起了数以千计的家园,舒展双翅,顺势而下,从慷慨的大海中捕获鱼虾,然后逆风上扬,奋力折回,攀回居于高处的爱巢,反刍喂养着自己嗷嗷待哺的孩子。
俯瞰群岛,在其中一两座面积较大且地势平坦的岛屿上,只见一架架硕大的运输机,正在永固型军用机场的宽阔跑道上有序起降,接替往来于西北方向的战场一线。
从北美大陆西岸万里迢迢赶来的补给舰队,正在呈一轮半月形的天然港湾内,繁忙装卸着成吨的物资。
在这片超脱于交战双方火力打击范围的海域,仿佛丝毫感受不到紧张的战争气氛。
依靠先进的惯性导航装置,在海底之下“潜航”的“深部二号”,于九天后抵达了这片区域。
位于这里的军事基地,诚然是联军在西太平洋地区,最为重要的战略支撑枢纽之一,但为了应对今天这样一场大国间的生死对决,联军早已将前所未有的海量物资,预置分布在近乎横跨半个地球、数以百计的岛屿基地群当中。
如果只对其中一两个基地发起打击,对战争全局的影响必然十分有限。
而当第一座基地遭到攻击时,也就意味着“深部二号”,在敌人后方密集监控网络下的彻底暴露。
更为严重的现实问题是,整个“深部二号”内,除了几支用于自卫的枪支以外,并没有配备任何重型武器。
一个又一个不切实际的方案被不断否决,宝贵的时间也在一分一秒地流逝。
“深部二号”之内,成员们的目光全部聚焦在了陈深的身上,他们虽然感到彷徨,却又自觉地坚信,这位事实上的领航者,一定胸怀良策。
“小石,开启最大范围全向探测。”
“可是,这个时候咱们要找什么资源呢?”资源勘探员小石不解地问。
“什么资源都不用找。或者说,我们找的就是没有储备任何资源的空间……这样的地方,越大越好。”陈深没有打算继续解释下去。
在他那冷峻的面庞上,若有若无地凝固着一抹自信的笑意。
朝夕相处的半个多月里,成员们早已习惯了这位领航者的个性。
在坚定的信任下,他们一致依照陈深的指令,开始了有条不紊地切换操纵,向着新的目标全速迈进。
“深部二号”已经将动力装置中百分之五十五的额定功率,全部施加到了深部探测仪上。
正如被注入了一股强劲的电流刺激,探测仪释放出了最大允许工况下的超强发射功率,以舱体为中心的零位基准,向着四周三百千米范围,实施三百六十度全向物质地层探测。
于是整座海洋世界,在“深部二号”成员们的眼中,化身为了清澈的认知空间。
相比陆地岩层的物态丰富程度,海面以下的世界丝毫不遑多让——
数以百计纵横交织的大洋山脊,营造出一片片恢弘跌宕的海下多态地形盛景。
体型庞大、通体遍布着青白色星斑的鲸鲨,追逐在数目惊人、如同大团浓雾快速漂移着的磷虾群后,缓缓穿梭于连绵起伏的群峰丘峦之间;
五光十色的软体、甲壳类海族,依附在繁茂绽放的多彩珊瑚丛中,自由自在地闪现于百转千回的沟壑峡谷之内;
而在巍然壮丽的海底山脉以下,时刻都在发生变动的陆洋板块,在数以亿万年堆叠挤压的作用下,构筑成更为复杂多变的岩层形态。
因此,深藏地下的岩层并不始终处于稳定状态,分布在大陆边缘和大洋中脊的分离型板块边界,无时不刻都在承担着地壳的俯冲破坏,并在这种沉重的破坏中,实现扩张与新生。
在巍峨壮观的大洋中脊地带,一道道狭窄、连续而又密布交错的“缝隙”,正在看不见的地方动态地幻变着。
在任何时刻,任何位置,它们都随时可能突破应力约束的临界点,发生始料未及的急剧撕裂,从而引发后果难料的地质运动。
依据学界主流的地壳板块构造理论,特别是在地球岩石圈板块的外沿边界,在这种规模巨大的板块相对运动和相互作用下,将可能会轻易地制造引发出海底地震。
随着“深部二号”在不断变化的地层结构中快速掠过,由探测仪反馈回来的地质元素数据,也在地质成分识别显示屏上实时跳变着。
左侧屏幕上显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