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种(1/6)
【火种】
大陆东面的岛链方向,此时已是重兵陈列。
唯有被书袋状的中南半岛,吕宋、棉兰老岛,以及如同断线珍珠一般洒落的巽他群岛,所松散包围着的这片南部海域,在大陆不惜血本,吹填打造的几处大型人工岛礁的顽强支撑下,基本尚处于本方军事力量的掌控之内。
随着深部探测工程的进展加快,这片海域之下所蕴藏着的巨大资源,开始渐次显露出其神秘的面目。
困扼于大陆,亦或自给自足于陆洋深部。
这成为了能否应对长期海空封锁情况的重要潜在资本,也成为了关乎国运成败的关键胜负手。
在七座彼此间相互呼应的人工岛礁上,已经布设有多波段复合的远程探测警戒雷达,重型超音速反舰导弹,以及中远程区域防空导弹阵地,能够有效发现并拒止,从海区外沿入侵的任何水面舰艇和飞行器——
一片海洋之上的“安全区”得以初步构建起来。
为确保万无一失,在战力保存较为完整的南部战区,军方调遣了一支精悍的护航舰队,在郑和群礁东缘的玄武海域,专门实施建立了一片常态化战斗巡逻保护区。
在这里,一座座大型海上移动式钻探平台,在高功率拖船的牵引下,从珠江入海的地方——那座具有上千年开埠历史的古老港口启航,向着一处处被初步探明资源储藏的海域进发。
为了缩短探测、试钻直至正式开采的周期,每一次伴随出航时,“深部二号”都会被安放在“铁原号”——一艘具备足够载荷能力与良好深海平衡性能的常规动力潜艇的腹部。
一旦抵达任何发现有价值的资源储藏端倪的区域,在到达相对适宜的投放深度后,“深部二号”就会与“铁原号”实施脱离,在深海的液态包裹中缓缓地自由落体。
在触及海床的瞬间,“深部二号”利用已经启动的熔融发动机的强劲热能,用炽热的高温融化开海床表面的岩层,从而进入到一片未知的世界,展开实地探索。
无论是战区司令员,还是护航舰队指挥官,他们都清醒地知道,在“安全区”上方数万米以上的高空,数以百计的间谍卫星,正无时不刻地紧盯着这里每一秒的动态。
在这无数双“眼睛”昼夜不息的注视下,他们很难完全隐藏起自己的行动意图。
不过,好在已经建立起来的,基于人工岛礁和舰队自身力量的多层次、高密度空海一体防御网络,至少在目前看来,还是能够起到十分有效的威慑和保护作用。
在正式开展钻探活动的一个多月以来,“安全区”海域周边,始终没有出现过敌方任何成规模的舰队或机群袭扰情况。
大概少有乃至唯一令人疑惑的地方在于,根据区域态势感知以及防控情报指挥中心传载共享的数据表明,几乎每天,都会有从海区外舰艇或飞机发射的无人飞行物体,不断闯入“安全区”海域的识别警戒区。
但这种无人飞行器却没有表现出任何明显的攻击性,飞行高度也都既非超低空掠海模式,也非超高空俯冲姿态,而是主要保持在海平面以上,三百至一千米范围的常规范围内。
更加奇怪的是,往往在我方发射的防空导弹即将击中飞行物体前,目标就会抢先一步发生自动解体的动作,在空中破裂为数以百计的微小碎片。
制作碎片的材料似乎拥有很大的密度,当它们坠落海面后,竟没有任何一片在水面悬浮飘荡,而是全部快速沉向海下。
舰队曾派出专业的探测打捞船只前往分析,可是在交火区域的海底,除了一些与数个世纪前长眠于此的古代沉船并无二致的木质或金属残骸之外,并未有什么异样的新发现。
由此军方研判,这是敌方在无法突破我方海空立体防御网络的情况下,利用防区外机载或舰载发射平台,对我方“安全区”海域活动和防御力量的一种低成本试探行为。
既然尚没有直接证据表明这种行为,存在对核心海区的安全与钻探开采活动构成直接威胁的可能,为节约使用宝贵的导弹防御力量,海军派出大量轻型巡逻护卫艇,代替使用成本相对较高的驱逐舰和护卫舰,主要依靠艇上装备的多型口径防空火炮,对飞行器进行前出拦截。
在舰队的对空防御模式完成调整之后,敌方的无人飞行器出现的频率略有增加,飞行器的体型也有所增大。
但凭借从一线监测系统反馈回来的图像显示,这种拥有着宽体扁平,甚至显得有些臃肿的外形的飞行器,不论怎么看,也不像是用于高速突防的超音速导弹类武器。
由于艇上防空火炮的有效拦截距离明显不及防空导弹,飞行器开始加大突入防区纵深距离的尝试。
但由于其飞行高度基本没有变化,它们依然都在刚刚触碰到密集防空火力所交织成的弹幕时,无一例外地发生凌空爆裂,在完全越过防线之前便全部被击落,纷纷坠向海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