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记(二)(2/2)
想到了,就开始写,根本没想过前期准备积累,总喜欢随心而动。
表哥的话,再次提示我。
你所见到的每个人,都不简单!
谁知道后面隐藏着什么,学会敬畏他人,也是一种生活的常态。
…………………….
《男朋友》
里面“各类檄文,朗朗上口,文风犀利。”这里感觉有点不适合。朗朗上口,基本用作诗词歌赋的诵读。而檄文则多是征讨的陈词。个人觉得措辞激昂,或者用措辞激烈代替。
《相逢不如偶遇》和《第一次见面》
这两节,他没有任何建议。
每天期待着他的点评,那日无声,问他,怎么没有?说,写得还稳,所以无言。
《另类的旅行》
“聒噪”这里有些不妥,该词不适合用在两个人一问一答的聊天形式,应该用在一方喋喋不休,一方需要安静时。还有就是“脱”衣服,不是“拖”。最后就是刚刚“松”下来的神经,应该是刚刚“放松”下来,掉了一个放字。
针对这个聒噪的词,我第一次是这样改的。
“天太黑了,看不清他脸上的表情,还是睡觉吧,知道太多也不过是满足自己的好奇心,关键触碰的是人家的伤心处,这样也太不道德了!”
表哥建议将“太不道德”改成“于心不忍”,说“太不道德”更在意伤害,而“于心不忍”更在意云逸的感受。
表哥一边帮着勘误字,一边看哪些词用得不合适。
到这里,我觉得应该多发挥下主观能动性,尽量能提前发现错字,减轻德表哥的工作。至于写得不合适的地方,还真只有他帮着找了。我开始加强自我检查,每日清晨,脑子最清醒的时候,基本都在反复勘误中。
《云逸的书和信》
云逸说自己,既深沉又激进,表哥觉得对人物性格的描写是矛盾的。一个深沉的人,不太可能同时是一个激进的人,大约是表哥更四平八稳,哪里知道,有的人就是今天黑明天白,两个极端。
“关于云逸的信里,描述洪水的场景,如果是信的原内容,基本不用改,如果是你写的,应该改,蛇虫在穿梭,穿梭是可以自己掌控的,一般像那种情况,蛇虫只能翻滚,挣扎。”
这两处,我没有改,想了一下,还是保持原貌吧,只要不是大的纰漏。
云逸的信写的太理性,我问表哥。
“看的涩不?我第一次看都没怎么看懂。”
“的确很有文采,写信的表达方式,相当有文化基础。”
《回信是礼节》
德表哥找出我的两个低级错误。我只能回复。
“我自己怎么看都没看出来。”
“先入为主吧?有时候的确很难改变固有的思维模式。”
看表哥主要是针对所使用词的准确性。我问。
“你对写的情节内容有没有什么建议?说真的,云逸写的东西有的地方可能到现在我也没看懂,也不知道理解得对不对?你在看的过程中,发现歪楼得比较狠的,可以指出一下,有些可以忍受的瑕疵就算了。”
“故事情节主要是围绕你读书的时代背景,写得还可以,趣闻轶事虽容易吸引读者,不能强行的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