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5章 柳本尊
其他一些受刑人,匠师们又特别突出了他们惊恐万状的眼神和张大的嘴。
这些都深刻地反映出匠师们在塑造和提炼人物形象上的极高造诣。
此外,诸如“黑暗”、“灼热”等抽象概念,在不能用绘画的色光来表现的情况下,匠师们用巧妙的雕塑语言表达了出来。
例如,他们用一对瞎眼夫妇在摸索行走来表示黑暗;用一个挣扎着身躯反手抓背的动作来表现铁床地狱的火燎炙烤。
这些都是极具创造性的艺术表现。
在一组造像中,一对夫妇老来得子,视如掌上明珠。
一日,母亲出示一碗金一碗饭,让孩子选择。
孩子只知饭吃下去可填饱肚子,却不知道金子的价值,故选饭而不选金。
碑文刻有一句话:“无明众生亦复如是……”
这句话的意思是,众生往往只看到眼前的利益,而忽视了更深层次的价值和意义。
“无明”即愚昧、无知的意思。
匠师们借这个简单的故事来启发不识贵贱、不解真性的“无明”众生,要懂得佛法与智慧的价值,不要只知满足自身一时之贪欲,否则就会像这个选饭而弃金的孩子一样,丢掉了最有价值的东西。
这一小造像可以说是对前面四部造像内容的一个小结,它起着进一步提醒众生的作用。
————————————
柳本尊是唐末五代时期在四川弘传瑜伽密教的一代祖师,他的生平充满了传奇色彩。
相传他出生于柳瘦,从柳树疙瘩中诞生,因其行为神异,人们不敢直呼其名,故尊称他为柳本尊。
“本尊”在佛教中指的是祖师。
据考证,柳本尊生于唐宣宗大中九年(公元855年),卒于后晋天福七年(公元942年),是嘉州人士(今乐山人)。
他在唐僖宗光启二年(公元886年)立誓皈依佛教,承袭唐代金刚顶瑜伽部密教,专持大轮五部密咒,活动于川西一带,并在汉州弥牟(今成都新都区)设立了中心道场。
唐末五代时期,战乱频繁,天下瘟疫横行,民不聊生。
在这种饥馑交迫的困境中,人们普遍寻求鬼神的庇佑。
柳本尊抓住时机,将密法与民间巫术相结合,化水符咒为人驱鬼治病,并以自残苦行的方式弘化密教,展现出一种“为普渡众生而忍受各种苦难,以拯救苦难中的黎民百姓为己任,全心全意舍己为人”的精神。
柳本尊的苦修事迹被称为“十炼”,包括立雪、舍臂、炼心、炼膝、炼阴、炼顶、割耳、炼踝、炼指等。
这些苦修行为都有具体的年、月、日、地点和证明人。
其中,最为著名的是“剜眼”一事。
当时的汉州刺史赵君欲试其真假,差人前去请眼,诈称用作药物。
柳本尊面无难色,即持戒刀,剜下一目,交给差人。
刺史见状,心悦诚服,投身忏悔。
这些行为在当时引起了广泛的社会影响。
蜀王王建曾召他入宫,供养三日,并赐封为“唐瑜伽部主总持王”,使柳本尊的身价倍增,信徒遍及社会各阶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