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女生 都市言情 90后的乡村记忆

第1章 饭场

90后的乡村记忆 不醉不会 2425 2024-11-12 16:25

  说起饭局,大家应该都不会陌生。中国人很多事情都是在饭局里谈成的,看似其乐融融,实则刀光剑影。而今天我想带大家领略的是村庄的饭场,这是个啥东西呢?听我细细道来。

  所谓饭场就是几户人家吃饭的时候,聚在一片空地,大人们边吃饭边聊天,小孩在一边哭哭笑笑,打打闹闹。记得那时我读小学那段时间,大概是2000年前后的样子。尤其是夏天的晚上,大家都喜欢端着饭碗到饭场来吃饭。那时的饭场一般是在我家院墙外面的一颗枣树下面的空地上,饭场有我的六爷一家,六爷的小儿子一家,六爷的二儿子一家,张爷爷一家,张爷爷的二儿子一家,还有我家。除了枣树下这个饭场外,有时中午的时候会选在另外一个小饭场,而参与者往往是申姓一家。

  先从大饭场说起。饭局一般是大家会提前约定一个时间的,而饭场是没有时间约定的,但是大家吃饭的时间却很接近。为什么大家会有这种默契呢?因为那时做饭,大家大都是烧的是柴火。而只要柴火一点,大家就能够看到谁家的烟囱冒烟了,家庭主妇们也基本就知道到做饭时间了。因此,会大家不约而同一起吃饭也就不稀奇。当然也不可能完全一致,总是会出现某一家早一些,某一家晚一些,那也没关系。因为那时的生活节奏不像现在都市里的人那忙匆忙,也没有那么多夜生活,吃晚饭基本回去看看电视也就睡觉了。所以先吃完的人家一般也都不急着回去,先把碗放在一边,仍然沉浸在海阔天空的闲聊当中。

  饭场闲聊的话题有很多。印象中大概有这么一些。有时会聊田里庄稼的长势。六爷小儿子吐槽最近地里的棉花生了好多虫子,苦恼不知打哪种农药好。而六爷二儿子则抱怨着地里的杂草太多,锄了几遍都不干净。我父亲抱怨不知为啥今年的玉米结穗不是很饱满。等大家抱怨的差不多了,这时老庄稼把式六爷就会以他多年的经验,一一给出各家自己的建议,这些经验之谈往往都很有用。

  饭场闲聊的另一话题是夫妻间的拌嘴斗气,大家往往以打趣的心态来开某一家夫妻的玩笑。张爷爷张奶奶都在一起过了四十年左右了,可谓是老夫妻,但依然是经常拌嘴。他们之间的一个故事,经常会在饭场里被提起。话说有一次,晚上张爷爷家吃的是面条,两人各端着一碗面条来到饭场里吃,第一碗吃完了以后,张奶奶回去盛饭,张爷爷说:老伴,也帮我盛一碗面条。张奶奶问,是要稠一点还是稀一点。张爷爷说:稀一点,稠了我就不吃了。张奶奶也是很有性格,帮张爷爷盛了一碗稀的出来,是真稀,一根面条都没有,只有汤了。为此,两人又公开斗嘴。而这个故事便成为了饭场,最经常拿来说笑的一个故事了。

  当时热播的电视剧往往也会成为饭场闲聊的话题之一。记得当时电视机还是以黑白电视机为主,没有使用卫星接收信号,只能靠两根长长的天线来回调整角度搜索电视台。能够看到电视台也非常有限,基本上以本地的几个频道为准,而主流电视台则是本地电视台的一套。也正是因为选择的有限,饭场的几户人家往往追的电视户往往是同步的,因此大家能够对于当时的电视剧展开热烈的讨论。记得当时有部电视剧叫做《希望不流泪》,讲的是父母离异孩子的故事,印象中当时我也看的泪流满面。有时大家会对已经播出的剧集进行讨论,比如哪个地方我看哭了,剧中的谁谁谁简直是坏的要命,剧中的谁谁谁是真好。有时快到大结局的时候,大家会七嘴八舌对大结局展开对于各自的猜想,讨论的不亦乐乎。等大结局真的播出后,大家则把自己当是的预测与大结局实际的剧情拿出来对比,假如某人的猜测与大结局比较接近,则语气之中不免一丝自豪,而没有猜中的则难免一丝失落。此外,随着大结局的播出,大家都不免会有一丝伤感。毕竟跟着剧中人物跌宕起伏的命运,感情上也随之起伏变化,突然要转入另一部新剧不免会有些不舍与失落的情绪。

  让我们说说饭场的孩子们。小孩们往往是在饭场旁边的一个沙堆上玩耍。在沙堆上还是有挺多玩法的,其中之一是“蒸馒头”,即大家从各自家里拿来一些不用的碗,碗中装满沙子后,然后再反过来扣在沙堆上,再把碗拿起来,看谁造出来的“馒头”更圆,更像馒头。这个过程是有些技巧的,考验的是沙子装的是否足够满,扣下的速度是否足够快,选择落子的地方是否足够平整,以及取下碗时是否足够干脆利索。还有一种玩法是在沙堆里“挖地道”,即几个小孩用手在沙堆来挖地道,然后看谁挖的距离最长而且不会塌掉。这个玩法好玩的地方在于大家可以相互设置陷阱,即我在挖我的地道的同时想办法破坏掉对方地道的结构,还是考验一点智商的。还有一种是我经常自己玩的,一种很无聊甚至很傻的玩法。就是一边听大人在哪里闲聊,一边用手拿一把沙子慢慢的撒入自己的头发里,然后再一颗一颗的捡起来。有时就这样玩着玩着就在沙堆上睡着了。等到饭场散场的时候,爸妈再把我叫醒。

  就像上面所说饭场基本上是固定有几户邻居的,但偶尔也会有其他人家来串场。比如六爷家的三儿子住在村子北边,空间距离相对较远,但毕竟亲情关系很近,所以时不时也会过来。有时,村干部也会趁着饭场时间,过来宣传一些上面的政策之类的。村里的一个老资历的小学老师有时也会来,之所以说是老资历,很重要一个标志是,这位老师不仅正在教当时的小孩,还曾教过这些小孩的父亲。老师一过来饭场,这些小孩们基本就会停止平日里的嬉笑打闹,一个个乖乖的坐在父母旁边。

  大饭场介绍的差不多了,让我们说说小饭场。还有一个小饭场,往往是中午的时候用的。因为中午大家往往吃完饭就回去歇晌(午休),天气也往往比较炎热,不具备闲聊的氛围。小饭场往往可能也就两三户人家。记得中午,尤其是夏天的中午,大家最喜欢吃的就是捞面条,条件好的吃番茄鸡蛋捞面条,没那么好的就不加鸡蛋,只加点番茄和青菜,但不管怎样,捞面条的灵魂—蒜汁,是必不可少的。由于中午时间比较有限,小饭场聊的往往更加具体,比如割麦子的进度,你一上午割了多少,下午准备割多少等。

  这就是我记忆中的饭场的些许场景,如今这样的饭场再也寻不到了。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