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分青红皂白的“人从众”,是场无声的灾难》
作者:张世伟
清晨的街角,早餐摊热气腾腾。有人突然喊了一句:“这包子不干净!”顷刻间,排队的人群如惊鸟四散。无人问证据,无人查真相,只剩摊主愣在原地,手里捏着刚出笼的包子——真相还在穿鞋时,谣言已跑遍半个世界。这一幕,像极了互联网时代的缩影。
群体中的个体,往往在无意识中成为暴力的共谋。社交媒体的热搜榜上,每天上演着“反转剧”。一条未经核实的视频,配上煽动性标题,便能引发千万次转发。人们手持“正义之剑”,将当事人推向风口浪尖,却在真相浮出后悄然退场。键盘侠的狂欢背后,是无数被误伤的灵魂。善良若失去判断力,便成了恶的帮凶。
一、盲从的代价:当“人云亦云”成为本能
地铁上,有人突然倒地。第一反应是举起手机录像,而非伸手搀扶——这是现代人的条件反射。我们习惯了用镜头代替眼睛,用点赞代替思考。当“围观即参与”成为共识,人性的温度便在屏幕的冷光中逐渐消逝。
职场中,领导一句“加班是福报”,台下掌声雷动,唯独你沉默。同事窃窃私语:“不合群的人,迟早被淘汰。”于是,你被迫举起手,心里却像压了一块石头。当沉默的大多数选择附和,异议者的声音便成了刺耳的杂音。
二、从众的陷阱:群体的狂欢,个体的孤独
短视频平台上,一段“挑战”风靡全网。年轻人争相模仿,哪怕危险重重。评论区清一色的“哈哈哈”中,无人问:“这真的值得吗?”群体的狂欢,常常以个体的迷失为代价。
菜市场里,大妈们围堵一名“小偷”。一位老人颤巍巍站出来:“先查监控,再骂人不迟。”片刻寂静后,人群散去。有时,一句冷静的质疑,便能撕开盲从的裂缝。
三、破局之道:在喧嚣中守住清醒的微光
小区业主群里,有人指责物业贪污。你本可跟风吐槽,却选择翻出账单,逐条核对。当晚,群消息弹出:“谢谢那位查账的邻居,是我们错怪了。”信任的重建,始于个体勇敢的“不合时宜”。
人潮汹涌时,逆流而行者未必是叛逆,也可能是灯塔。
张世伟原创于2025年5月5日凌晨创作完成。
禁止任何媒体,网站,短视频等平台使用,违者必究。转载或使用必须得到张世伟的授权,正版在QQ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