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比较北大校刊,中青报的效率不要太高。
前者是周刊,采访需要经过一周之后见刊,后者是报纸。
今天采访,明天就可以见报。
所以,中青报对于苏亦的采访,第二天,凌晨就开始铺满京城每一个售报点。
京城,西郊。
天还未亮,周冲早早就从被窝里面爬起来,用煤球烧热水洗脸,洗好脸,刷完牙,热水刚好烧开,用行军水壶装满了一壶热水,披上袄子,背上邮包,推着单位给他配发的专车——二八大杠,走出家门。
没有错,他是邮局的邮递员,每天天还没亮,就需要到单位报到。
他是邮政子弟,父母都在邮局上班,住的是单位家属院,距离上班的邮局就几百米的路程,但是作为一个新人,周冲根本就不敢偷懒,毕竟,他这个工作是靠“顶班”换来的,要不是他老爸意外病故,他现在还在扫大街呢。
刚到单位,就发现,有人比他还早,大家都在库房对当天的邮件进行分拣。
在这个年代,邮件主要包括信件、明信片、包裹和少量的报纸杂志等。
忙了大半个小时,好不容易把信件等邮件分拣工作弄完。
周冲才有时间来分拣报纸,分拣报纸最为简单,因为大部分都是机关单位订阅的报纸,他们只需要负责投递即可。
当然他也会忙里偷闲。
周冲还是习惯性看一下今日份的报纸,其中,中青报是他的最爱,主要是报纸的内容围绕着青年人来报道。
很快,他翻阅到中青报科教版面,就被一个特殊的标题给吸引住——《天才是怎么样炼成的——从北大研究生苏亦发现世界最早稻作遗存说起》
天才不是天生的吗,怎么是炼成的?
难道也可以像钢铁一样?
更让他疑惑的是副标题的中提及的“稻作遗存”,什么是稻作遗存?这个词汇,他太陌生了!
怀着这样的疑惑,周冲继续往下看。
“1928年日本学者曾撰文称中国的水稻来自印度,又称在中国栽培了数千年的粳稻为“日本型”等。
这个时候,著名的农学家丁颖查阅了大量古农书,并结合自己的调查,经过多方研究最终认定,中国栽培稻种则起源于华南,更是指出日本的稻种是由我国传过去的。
最终,丁颖教授的稻作起源“华南说”,如今已经获得最有力的考古证据。
这一切,都要从北大考古研究生苏亦参与发掘江西万年仙人洞遗址说起。”
报道的最开始,是从丁颖教授的稻作起源”华南说“说起。
接着,就是一个小标题:《我不是天才》
“一九七八年,十五岁的苏亦初中毕业,这个时候,他原本应该像同龄人一样,顺利进入高中读书,成为一名高中生,然而,一次无意间在报纸上看到国家恢复招生研究生的新闻,得知初中生也可以报考研究生,于是,年仅十五岁的苏亦心中多了一个决定,报考北京大学的考古专业研究生。
也正是他这个不经意的决定改变了他的一生,也让世人知道,天才是真的存在的!
谁也没有想到,他真的通过了北大的研究生考试,成功进入北大读研。
……
这个来自新会的16岁少年,从小就受到梁氏一门的故事熏陶长大,更是受到梁思永的故事感召,决定学习考古专业!
然而,真正让他跟水稻起源故事结缘,还跟他初中生物老师有关。
对方是丁颖教授的学生,一生立志追随老师的遗志研究水稻起源问题。
……”
不知不觉之中,周冲已经被苏亦的故事吸引住了。
他一开始是被天才的故事吸引住的,结果,看到世界上最早的稻作遗存这个描述,就有些疑惑。
然后,看完文章对于苏亦的介绍,他才恍然大悟,原来整篇文章讲的是这样一个故事。
为了老师的遗志,投身考古行业,立志寻找到水稻起源于中国的考古证据。
然而,还没等他看完故事,旁边的同事就发出一阵惊呼声。
“绝了!绝了!绝了……”
一口气连讲十几个“绝了!”
发现自己引起周冲的注意,同事又说:“今天要不是我亲眼所见,你就打死我,我也不相信。”
他刚想发问,就发现同事,同样也在翻看中青报,而且看的正是苏亦的故事。
于是,他附和道,“16岁的北大研究生,入学不到半年,就发现世界上最早的水稻,还证明咱们国家是世界水稻起源之地,要不是报纸报道,谁敢相信呢!”
同事信誓旦旦地说,“中青报今天的报纸,肯定又卖爆了。”
这一点,毋庸置疑。
周冲还想继续看完故事,同事就催促道,“这样的大新闻,应该早点让大家知道。小周,咱们还是赶紧去送报纸吧,不然,晚了,会被领导批评的!”
“好的,王哥,我现在就走!”
话虽如此,周冲还是打算把报纸给看完。
16岁的北大研究生。
却说自己不是天才,那谁还是天才啊?
不过,随着他看完报纸的报道。
心中也感慨不已。
一个初中生,秉承老师的遗址,立志要到北大学习,最终,他还真的成为北大的研究生,还经过自己的努力,终于寻找到水稻起源于中国的考古证据,完成他老师的遗志。
太了不起了!
太不容易了!
这一刻,周冲激动得热泪盈眶。
因为他想到了自己,想到了自己病故的父亲。
虽然自己身在平凡的岗位上,只是一名普通的邮递员,但他也是继承了父亲的遗志,在为人民服务啊!
……
北电,图书馆。
刘淼淼刚刚放下书包,还没有来得及翻阅书本,就看到同学李少荭递给她一张报纸。
“淼淼,中青报的这一篇报道,你应该看一看哦!”
刘淼淼还没有反应过来,就看到李少荭的手指指向标题为《天才是怎么炼成的》的报道。
看到这个标题,刘淼淼就意识到对方为什么要给她看中青报这篇报道了。
她是北电78级导演系年纪最小的学生,同样也是目前北电全校年纪最小的学生,因此,学校不少人都说她是天才。
这时,中青报刊登了另外一个天才的故事,同学让她看一看,也挺合理。
“谢谢,少荭姐。”
虽然刘淼淼不觉得自己是天才,但是面对老大姐李少荭的好意,她也不拒绝,于是,就接过报纸,开始阅读起来。
第一个小标题《我不是天才》,成功获得她的共鸣。
“苏亦,北大研究生?16岁?”
很快,故事主人公的信息,就被她获知了。
也直到这个时候,她才真正意识到为什么李少荭会第一时间让她看对方的报道。
因为对方跟她一样,都是16岁啊,都是世人眼中的天才!
然而,相比较人家,她算什么天才啊!
人家16岁,就已经是研究生了,而且还是北大的研究生。
仅仅是这个消息,就足够勾起她的好奇心了。
然而,文章越是看到后面,她越是心惊。
16岁的北大研究生,入学半年,就发现世界级成果。
这样的人,不是天才,什么是天才啊?
然后,等她看报道。
李少荭问道,“怎么样,是不是有找到同类的感觉啊?”
这一刻,她自嘲地笑道,“什么同类啊,看完苏亦的故事,我更加坚定了自己的认知,我确实真的不是天才了!”
“真的搞不懂你们天才的世界,到底是怎么想的。但是,这个北大的研究生,真的太厉害了,太了不起了。”
“是的,太了不起了。”
相比较李少荭,苏亦的故事,对于刘淼淼的冲击更大。
跟苏亦一样,她也出生在一个不错的家庭之中,甚至,从某种意义来说,她的家庭条件比苏亦还好。
父母曾经都是军人,她的母亲是1947年的兵,后任西北局日语三级高翻,父亲则是铁道兵的师长。
还曾经率领渤海回民支队征战解放战争。
然而,她之所以报考北电,还是受到自己外公的影响。
外公是著名戏曲家,小时候就常常看外公练椅子功。外公是一个知识广博的人,不仅在戏曲上很有造诣,对中药也非常了解。
也许是受到外公的影响,刘淼淼自小就对戏曲感兴趣。
只不过,9岁那年,父亲离世,她的生活才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于是,十二岁那年,她跟随哥哥到固原生活,哥哥时任固原县领导,主管农业、文教体育、公安及基干民兵总教头,当时全县上下约四十万回汉人口。
尽管父亲早逝,但是在物质生活条件方面,她依旧比同龄人好太多。
也是因为有了优质的生活条件,接触到更多的艺术书籍,她才有机会以16岁的年纪考入北电导演系。
然而,相比较苏亦的成就,一进入北电,面对学业,疲于应对的她,真的不是什么天才。
甚至很多时候,她都跟不上学校的教学进度,甚至,班里的大哥大姐,嫌弃她年纪小,也不怎么愿意带她玩。
这一刻,看完苏亦的故事,看着他继承师长的遗志,取得这样世界级的成果,刘淼淼心中充满了羡慕。
苏亦对已故师长的怀念,让她想起了早逝的父亲。
这一刻,她突然生出想认识这个同龄人的冲动。
也就在这个时候,李少荭突然说道,“怎么样?想不想认识人家?”
“啊!”
被窥破心事的少女,心中有些慌乱,下意识地摇头。
李少荭却笑道,“不想认识啊?那太遗憾了,我们还商议着,一会就要过去北大呢,既然你不想认识,那不带你了!”
“啊!”
这一刻,刘淼淼连忙抓住李少荭的胳膊。
“我要去!”
说完,就意识到自己表现得太迫不及待了。
刘淼淼连忙松手,一脸羞红。
然而,这一刻,李少荭已经笑得合不拢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