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女生 都市言情 1979:我的模拟人生

第62章 这就是格局

1979:我的模拟人生 卧龙山下 4465 2025-04-22 16:52

  “三夏”大忙的号角,终于在乡亲们的期盼与忙碌中正式吹响。

  割麦、打场、晾晒、脱粒、交公粮、抢种下一季的玉米……一项项繁重的农活接踵而至,容不得半点喘息。

  李志华作为生产队长,更是身先士卒,天不亮就下地,天黑透了才拖着疲惫的身子回家。他深知,对于农民来说,土地是根,粮食是天,任何时候都不能耽误了农时。队里绝大多数壮劳力,也都投入到了这场与时间赛跑的“战斗”中。

  原本热火朝天的瓜子炒制场面,也因为农忙的到来而稍稍降温。那些之前积极参与挑拣、包装的妇女同志们,大多也回到了田间地头,毕竟家里的工分和田地才是她们最主要的依靠。

  然而,瓜子项目并没有因此而完全停滞。

  张大山成了这个特殊时期的“留守总指挥”。他本就是负责技术的,加上年纪相对大一些,队里特意安排他不用下地,专心负责瓜子的炒制。

  而他手下的“兵”,则变成了一群特殊的“工人”——那就是刚刚放暑假的学生们,还有考完高考等待通知的毕业生!

  这些半大孩子,体力上虽然比不上成年壮劳力,但脑子灵活,学习能力强,而且精力充沛,无处发泄。与其让他们在家里闲着或者到处疯跑,不如组织起来,参与到这既能挣点零花钱又能学点东西的集体副业中来。

  于是,三队的院子里,出现了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张大山这位“老师傅”,带着一群以张广飞、刘小军为首的半大孩子们,围着土灶和大锅,认真地学习着炒瓜子的技术。

  挑拣、烧火、控制火候、翻炒、加料、出锅、晾晒、包装……每个环节,孩子们都学得有模有样,干劲十足。虽然偶尔也会出点小差错,比如火烧大了,或者盐放多了,但在张大山的耐心指导下,瓜子的品质基本保持了稳定。

  而李方旺在农忙期间也没有完全闲着。他并没有像其他同学那样彻底放松,或者只顾着在家等待录取通知书。

  他深知,现在正是将“状元瓜子”品牌和影响力进一步扩大,并将整个项目推向正轨的关键时期。

  既然全公社都要推广,那技术指导和质量把控就成了重中之重。总不能让别的队因为技术不过关,炒出来的瓜子味道不行,砸了“状元瓜子”的招牌。

  于是,在农忙的间隙,李方旺骑着那辆二八大杠,一个生产队一个生产队地跑,从一队到五队,再到邻近几个开始尝试搞瓜子副业的大队。

  每到一个地方,他首先会找到负责这个项目的队干部和技术负责人,了解他们遇到的实际困难。

  是原料筛选不干净?还是火候掌握不好?是秘方里的比例没弄对?还是包装方法有问题?

  针对不同的问题,李方旺会结合张大山那边的实践经验,以及他自己超前的商业思维,给出具体的建议和解决方案。

  比如,对于原料筛选,他建议制作简单的筛选工具,提高效率和精度;对于火候控制,他建议用不同的柴火搭配,观察火焰颜色来判断温度;对于秘方使用,他强调要精确称量,不能凭感觉;对于包装,他甚至提出可以设计统一的、印有“状元瓜子”字样的油纸包装袋,提升形象,也方便辨识。

  除了技术指导,李方旺更重要的作用,是传递信心和理念。

  他会跟各个队的负责人强调统一品质的重要性,告诉他们,“状元瓜子”要做成一个品牌,就必须保证无论从哪个队买到的瓜子,味道都要差不多,不能砸了招牌。

  他还会跟他们分析市场前景,鼓励他们不要只盯着眼前的蝇头小利,要把眼光放长远,将来甚至可以考虑走出公社,去更远的地方销售。

  李方旺的到来,在各个生产队都引起了不小的轰动。

  他本来就是今年省里的高考状元,是家喻户晓的“文曲星”,在乡亲们心中有着极高的声望。

  现在,这位状元郎不辞辛苦,亲自跑到各个队里来指导大家搞副业,传授“致富经”,这份“屈尊降贵”和“无私奉献”,更是让所有人都对他充满了敬佩和感激。

  “哎呀!状元郎亲自来了!”

  “快给状元郎倒碗水!”

  “方旺啊,你快帮我们看看,我们这瓜子炒出来咋总有点苦味呢?”

  每到一个队,李方旺都会受到最热情的接待。队干部们对他言听计从,负责技术的师傅们更是虚心请教,把他提出的每一个建议都奉为圭臬。

  李方旺也没有丝毫的架子,总是耐心地听取问题,仔细地品尝样品,然后给出中肯的意见。他的谈吐自信而沉稳,分析问题条理清晰,提出的建议又切实可行,很快就赢得了所有人的信任和尊重。

  他不仅仅是技术的指导者,更像是方向的引领者。他的每一次到来,都能给那个生产队的瓜子项目带来新的启发和动力。

  渐渐地,李方旺在各个队里的形象,已经不仅仅是那个考上大学的“状元郎”了,他更像是带领大家发家致富的“财神爷”,是值得信赖和依靠的“主心骨”。

  大家甚至私下里开玩笑说:“听状元郎的,准没错!跟着状元郎干,吃香的喝辣的!”

  就这样,在轰轰烈烈的“三夏”农忙背景下,永萧公社的“状元瓜子”项目,非但没有停滞,反而在李方旺的穿针引线和各个生产队的积极响应下,悄然地进行着。

  ……

  农忙一结束,几乎不用李志华和李方旺再怎么动员,各个生产队的“瓜子作坊”立刻就马力全开!

  三队的院子里,张大山带着那群“学生军”,加上农忙后腾出手的妇女同志们,日夜赶工,土灶的火光几乎彻夜不熄,炒瓜子的香味飘出老远。

  其他几个生产队,虽然起步稍晚,技术也略有参差,但在李方旺之前的指导和队干部的督促下,也都纷纷开工,铆足了劲儿要在这场“瓜子竞赛”中分一杯羹。

  一时间,整个永萧公社仿佛都变成了一个巨大的炒货工厂,空气中都弥漫着五香瓜子的诱人味道。

  产量上来了,接下来的关键就是销售。

  这一次,李方旺没有再亲自带队去县城“打游击”。他知道,随着产量的提升,那种小打小闹的方式已经远远不够了。必须建立起更稳定、更高效的销售渠道。

  他将目光投向了那些在农忙期间崭露头角的“能人”们。

  “叔,”李方旺找到李志华,“现在咱们瓜子产量上来了,光靠咱们自己几个人跑县城肯定不行。得发动更多的人参与进来,特别是那些有门路、脑子活的人。”

  他建议道:“咱们可以成立一个‘状元瓜子公社联营供销社’(名字可以再斟酌),由公社牵头,各个生产队都派代表参加。统一负责瓜子的收购定价、质量检验、包装标识和对外销售。”

  “销售人员呢,可以从各个队里选拔那些能说会道、手脚麻利的人。咱们给他们制定销售任务和提成奖励!卖得多,挣得多!这样才能调动大家的积极性!”

  “销售渠道嘛,”李方旺继续说道,“县城电影院门口那条线,咱们已经打通了,可以继续派人去,但要注意方式方法,不能影响人家正常秩序。同时,咱们还得开拓新的渠道!比如,主动联系县里的供销社、食品店、甚至机关单位的食堂,看看能不能让他们代销或者直接采购!还可以组织销售小分队,去周边的公社、集镇甚至更远的县城去推销!”

  李志华听得连连点头,觉得侄子这思路太清晰了!成立联营供销社,统一管理,责任到人,利益挂钩,多渠道开拓市场!这简直就是一套完整的商业运作模式啊!

  这个想法很快就被汇报到了公社。杨主任对李方旺提出的这个“联营供销社”的模式非常感兴趣,认为这既符合集体经济发展的方向,又能有效整合资源、规范管理、激发活力。

  在杨主任的大力支持下,“永萧公社状元瓜子联营供销社”很快就挂牌成立了。

  虽然只是个草台班子,牌子是手写的,办公室就设在公社一间闲置的小平房里。

  李志华因为是发起者,又是三队的队长,经验相对丰富,被任命为供销社的第一任负责人。

  而各个生产队的队长则成为了供销社的理事成员。

  销售队伍也迅速组建起来。

  之前那些主动提供原料渠道的“能人”,自然成了第一批销售骨干。

  刘小军因为表现积极,也被委以重任,负责带领一支小分队跑周边的集镇。

  王建设则继续负责县城电影院那条已经成熟的线路。甚至连一些头脑活络、胆子大的妇女同志,也主动请缨加入销售队伍,负责在公社内部或者邻近村庄进行推销。

  统一的“状元瓜子”油纸包装袋也设计印刷了出来——白色的油纸袋上,用红色的油墨印着“永萧公社状元瓜子”八个醒目的大字。

  一切准备就绪,“状元瓜子”,终于正式起航!

  销售的火爆程度,再次超出了所有人的预料!

  凭借着“省状元”这个金字招牌的巨大号召力,以及确实过硬的产品口味,再加上比县城普遍售价低5分到1毛钱的价格优势,“状元瓜子”几乎是一推向市场,就立刻受到了热捧!

  县城电影院门口,王建设带领的小队几乎是供不应求,每天带去的几十斤瓜子很快就被抢购一空。

  刘小军带领的小分队,跑遍了周边的公社集镇,所到之处,“状元瓜子”都成了抢手货,甚至还有外地的商贩闻讯赶来,想要批量订货!

  那些负责在公社内部销售的妇女同志们,也发现这瓜子比想象中好卖得多,走到哪里都有人打听、购买。

  县里的供销社和几家食品店,在品尝过样品,又了解到这是“省状元”带头搞的集体项目后,也纷纷同意代销,并且销量喜人。

  短短半个月时间,“状元瓜子”的名声就已经彻底打响!不仅在永萧公社家喻户晓,在县城也小有名气,甚至开始向周边的县市辐射!

  每天傍晚,当各个销售小分队带着鼓鼓囊囊的钱袋子回到公社供销社报账时,那哗啦啦的毛票、角票甚至偶尔出现的几张大团结,都让负责记账的会计和在场的社员们心花怒放!

  “今天卖了两百斤!”

  “我们这边卖了三百二十斤!”

  “供销社那边说要加量!原来的量不够卖!”

  捷报频传!利润滚滚而来!

  整个永萧公社都沉浸在一片前所未有的亢奋和喜悦之中!当初那些质疑、观望甚至反对的声音,早已消失得无影无踪。现在,所有人都在为自己是“状元瓜子”的一份子而感到自豪!

  李志华作为名义上的负责人,每天忙着协调生产、调度销售,虽然累,但心里却乐开了花。

  他看着账本上不断增长的数字,感觉就像做梦一样。

  他现在对侄子李方旺,已经不仅仅是佩服了,简直是敬若神明!

  他觉得,侄子当初坚持要把瓜子项目做成集体项目,还要主动推广出去,实在是太有先见之明了!

  如果当初真光想着自己三队闷声发财,哪有今天这般红火的景象?哪能调动起这么多资源和力量?

  格局!

  这就是格局啊!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