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章 新渠道
周永强坐在倒骑驴上,拍着车斗,“停停,就这。”
周永强跳下倒骑驴,领着两人拐进了大杂院,一眼望去都是私自搭建的厨房和隔间,四处弥漫着煤烟味。
李哲瞅着那狭窄的过道,有些不确定的问,“周哥,您确定卖家具的在里面?”
“嘿,跟我来吧,以为谁都跟您一样住独院?这大杂院才是咱京城老百姓住的地。”
拐了几个弯,周永强指着门前摆满家具的一户人家,“这不就到了?陈叔,陈叔在家吗?”
门帘掀开,走出一个五十来岁的黑脸老汉,“是强子啊,有事?”
“我带两个朋友来买家具,一会您给便宜点。”
老陈头说道,“没问题,自己挑吧,这院里的家具都是我的,看不上眼,屋里还有。只要能出的起价,随您搬走。”
李哲租的房子里有几件家具,他的想法是能用就用,再额外添置一些。
李哲相中个枣木茶几,高度适中,跟出租房里的三把椅子能配在一起,又选了一个五斗橱放到自己卧室。
租的院子里有两张单人床,李哲又添置了一张钢丝床,平常收起来,人多的时候可以用。
李哲又进屋子里转了一圈,看上了一个折叠大圆桌,他早就坐腻了矮桌,早想换了。
在窗户墙根下又挑了一个蜂窝煤炉,做饭加取暖。
老陈头算了一下价格,单人床20,五斗橱15,煤炉12,大圆桌10,茶几8元。
总共花了65元置办齐了,李哲也知道地了,缺啥再来买。
三人搬着家具小心翼翼的穿过大杂院过道,用倒骑驴运回了七号院。
……
七号院前院。
看着林巧梅手脚麻利的拾掇院子,王秀英冷不的想,这姑娘长得俊,跟我家老大年龄也合适,可惜了了。
张玉珍要是不跟我闹别扭,还有马来小啥事。
“闺女,你瞅我这记性,差点忘了事儿。你娘捎了东西,一会记着带回家。”
林巧梅放下手里的抹布,有些诧异的问,“婶儿,我娘让你带啥了?”
“她也没说是啥,我给你拿去。”王秀英去了东边第一间屋子,手里拎着一个包袱走出来,“鼓囊囊的怪宣乎,估计是件冬衣。”
林巧梅双手接过包袱,“婶子,劳您费心了。”
“闺女,说这话就见外了,都是顺手的事。以后我家老二经常两地跑,想家了,你就坐拖拉机回去。”
“是,以后少不了麻烦哲子兄弟。”
“甭客气,我跟你娘打小一起长大,我俩啥关系?”
看着王秀英这么亲切,林巧梅也有些摸不着她和母亲的关系,要说好吧,两人多年不说话,也不走动。
要说不好吧,这两人谁都不承认。
“娘,家具买回来了。”街面上传来李哲的声音。
王秀英打开屋子南门,外面停着一辆装满家具的蓝色倒骑驴,“搁这儿搬吧,直接搬家进屋子,走门洞那边绕远。诶,老二,你咋还骑个自行车?”
“这自行车和倒骑驴都是新买的,瞅瞅咋样?”
“多少钱买的?”王秀英最关心的还是这个。
“不贵,都是二手的。车子带家具总共花了三百多,要不是周哥带我们去,都找不到地。”
王秀英听着价格还成,招呼道,“别愣着了,往里面搬吧,晌午还得生火做饭呢。”
李志强一拍大腿,“叔,咱忘买煤球了。”
林巧梅说道,“没事,我去后院季家借几块,等买了再还。”
“嫂子,去季家借方便吗?”李哲和季鸿宾见过一次,感觉不是很好相处。
周永强笑道,“方便,季爷媳妇和巧梅好的跟姐妹一样,比我去都好使。”
“成,那我去菜市场买肉,晌午饭就在这吃。”
王秀英忙叫住他,“老二,记得买条鲤鱼。”
“知道了。”李哲骑上自行车,直奔崇文门菜市场,这可比走路方便多了。
崇文门菜市场很大,分成了好几个区域,蔬菜、肉类、水产不在一个区域。
李哲先去了水产区,买了一条三斤多重的鲤鱼,四斤猪肉,两斤豆腐,一块卤猪肝,车筐里放的满满当当。
买的差不多了,他推着车子进了蔬菜区,见到老李三人坐在摊位旁唠嗑。
李卫东眼尖,对着他挥手,“老二,哪来的自行车?”
“刚买的,咋样?不比你的差吧。”
李卫东摸着锃亮的车把眼馋“嘿,凤凰牌的,这车架真厚实,多少钱买的?”
“150。”
“要工业券吗?”
“二手的要啥工业券。”
“那不贵。”李卫东摸摸这,瞅瞅那。他骑得那辆自行车还是结婚买的,当时他也看过凤凰牌自行车,的确好,但也比其他牌子贵,愣是没舍得买。
“今儿个黄瓜卖的咋样?还顺利吗?”
老李说道,“还成吧,总共采摘了240斤黄瓜,其中二百斤是上次预订的,摊主都已经取走了,也交了尾款。
剩下的40斤咱自己卖,卖了不到二十斤,可能是涨了一块的原因,看得多问得多,买的人少,都觉得价格贵。”
李卫东说道,“眼瞅着就晌午了,买菜的人越来越少,要不咱就稍微降点价。”
“不能降价。”李哲前天刚涨的价,今天就降价,那不是打自己脸嘛。
而且,周围的摊主都从他这原价进货,即便买的多,也没有优惠,人家前脚走,他这里搞降价,其他摊主怎么想?
卖不动,只能说明崇文门菜市场的消费潜力到头了,普通老百姓也就是尝个新鲜,谁能天天买。这几天,李哲摸清了黄瓜市场价,可以去扩展其他的销售渠道了。
“不着急,上午卖不完,下午卖;下午卖不完,明天接着卖。”李哲说完,又看向父亲,“爹,今儿个预定的黄瓜有多少?”
“预订数量超过了二百斤,但我按照你的要求收了一百五十斤的定金。”老李说完,也有些纳闷,“老二,地里的黄瓜产量上来了,咱为啥不多预订出去一些。”
“剩下的黄瓜我还有用,回头您就知道了。”上次李哲涨价,摊主集体抵制的事,虽说李哲没太在意,但也算是个提醒,销售渠道要掌握在自己手里。
随着第二批黄瓜成熟,黄瓜的产量会日益增加,李哲粗略估算两批黄瓜盛果期的日产量会达到300斤左右,隔日采摘的产量是600斤。
冬天的黄瓜不愁卖,可酒香也怕巷子深。五块一斤是卖,七块一斤也是卖,谁不想卖高价。
只有扩展更多销售渠道,让蔬菜市场供不应求,才能保持高溢价,高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