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女生 都市言情 年代文?不,我要成为香江大亨!

第23章 首战告捷

  明天将是《东方日报》恢复正常销售的日子,刘志远和沈宝新经过商议,将首印量定在了30000份。

  只希望全部销售完毕。

  安排好各项工作,20号晚上九点,刘志远和沈宝新终于可以睡个安稳觉。

  至于后续的排版和印刷事宜,自有相关的员工负责,不用两人继续监督。

  可能因为今天是一个重要的日子,刘志远和沈宝新,不约而同地选择了早起。

  早上6点,两人步入了办公室。

  此时的报社,几位晚班员工还没有下班。

  刘志远看向沈宝新。

  “沈主编,现在的印刷量上来了,你说我们要不要重新计算一下,每张报纸的成本是多少?”

  沈宝新表示同意,毕竟自己在报社也占着股份呢!

  几个小时前,刚刚完成30000份报纸的印刷,一些人开始清点消耗。

  油墨、新闻纸、清洗药水、制版费、印刷工人工资、送报员工资、设备折旧等等。

  “沈主编,结果算出来了吗?”

  沈宝新将看了一眼算盘。

  “费用合计3600港币,除以3万份,每份成本0.12港币。”

  刘志远心中默算了一下,售价0.2港元,再扣除报摊老板的抽成等成本,每份的利润大概是5分钱,3万份报纸每天赚取1500元。

  “还真够赚钱的!只是不知道报纸未来的销量,能不能维持在3万份以上。”

  沈宝新早已在心中得到数据,他笑呵呵地说:

  “按照我的经验来看,只要《庆余年》和《闯关东》还在连载,一切都不是问题。”

  刘志远可不如沈宝新那么轻松,他想到的更多。

  前世的《明报》,依靠金庸的武侠小说,最高发行量也才1万多份。

  虽然这其中有武侠读者数量有限、报纸新闻滞后、质量不高等因素的影响。

  但其也间接暴露出一个问题,单纯依靠连载小说,报纸的发行量是存在瓶颈的。

  这个瓶颈,《东方日报》未来也一定会遇到。

  唯有像前世的《明报》一样,依靠新闻的质量和精准的市场定位,才能突出重围。

  “沈主编,我们也不能高兴太早。”

  刘志远随后讲述了瓶颈论,然后才补充说:

  “所以,我们未来一定要想尽办法,优化我们的新闻质量。并拓宽新闻来源,增加获得优质新闻的机会。”

  沈宝新也十分认同。

  “香江人喜欢在赛马场赌马,或者去濠江赌狗,《东方日报》要不要添加马经和狗经板块?”

  “如果能够获得相关资源,我并不反对。”

  刘志远可是知道DB文化在香江是有多么的盛行,几乎是全民运动。

  香江赛马会在50年代已形成成熟的运营体系,每周三、六、日固定赛事。从富商买马主(如霍大佬),到码头苦力,各阶层均参与其中。

  马会推出「彩池投注」制度,最低投注额1港元,底层民众可通过「马票会」(互助购彩组织)参与。

  相关收入成为港府重要税收来源。

  例如,1957年赛马投注总额达 1.3亿港元,占政府税收的 15%。

  至于赌狗,现在还是地下经济的暗流。

  直到1963年才合法化,主要由社团操控,如新义安控制的「快活谷狗场」。

  投注通过「外围狗」(地下庄家)进行,赔率高达 1:100。

  而“马经”则主要提供赛马资讯,包括马匹状态、赛事结果、赔率及专家分析,部分报纸将其作为副刊附送。

  “狗经”功能类似,聚焦赛狗活动。

  至于这种文化的盛行程度,只一点便能明白。

  当时就连《文H报》《大G报》等左的报纸,在 1967年前均设有“马经”“狗经”专栏。

  只是,无论是马经也好,狗经也罢,二者都是十分讲究资源的板块。

  沈宝新自然清楚其中的门道。

  “老板,如果《东方日报》能够稳住现在的发行量,相关的从业者和知情人员,将会很乐意与我们合作。”

  刘志远懊恼地拍了拍脑袋,他怎么忘记了平台型企业的重要性。

  对于相关从业者来说,《东方日报》的马经和狗经板块,自然就成为了最好的宣传和收益平台。

  这就好比后世社交软件掌握着巨量的流量入口,给谁谁火。

  发行量3万份的《东方日报》也是一样的道理。

  刘志远感叹自己在这方面人脉不足,只能依靠沈宝新一人了。

  当天下午6点,《东方日报》的销售结果出来了,直到下午5点,首印的3万份全部销售一空。

  虽然比昨天降低了1000份,但刘志远和沈宝新依旧十分开心,因为这是报摊老板没有进行推销的成绩。

  可能因为没有免费报纸可得,关于《东方日报》头三天的免费政策,迅速在报业内传开。

  ……

  依旧还是在星岛报社,得知消息的胡仙和赵斌面面相觑。

  胡仙感叹道:“没想到《东方日报》的创始人如此的精明,只花费了不到一万港币,三天的时间内,便将报纸的发行量从寂寂无名,猛增到3万份,实在是不可思议。”

  赵斌叹息说:“谁说不是呢?只花费了1万港币,便在3天内拥有一家发行量超过3万份的报社,真让人羡慕。”

  胡仙点头说:“我刚刚得到消息,《东方日报》今天印刷的3万份报纸,全部销售一空。

  这说明东方报社已经站稳了脚跟。未来哪怕发行量略有波动,也只会在2万到3万之间。”

  赵斌心思一动。

  “社长,你说我们要不要派出记者进行采访?

  《东方日报》的创始人太神秘了。我们只从港府获得他的名字。

  但籍贯、年龄、身份什么的全都没有。真的让人苦恼。”

  采访?胡仙想了想,还是放弃了。

  “对方既然一直在幕后躲着,我们便不要打扰了。毕竟都是华人。”

  说到这里,胡仙心思一动。

  “赵总编,你说《东方日报》的创始人刘志远,与《庆余年》和《闯关东》的作者刘志远,会不会是同一人?”

  “咦?社长你这一说,还真有可能!

  我先前一直把两本小说的作者刘志远,当做是对方的笔名。

  现在想来,谁用一个正常的姓名,当做自己的笔名啊!”

  胡仙若有所思。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