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章 借鸡下蛋
“三哥……”
朱棣微眯着眼,内心筹谋,问道:“不能以《同等律》将其治罪?”
“凡事讲究名正言顺,秦王朱樉能被《同等律》治罪,本就是他自作自受,罪责滔天,引得天怒人怨。”
姚广孝摇了摇头,“而晋王朱棡,在封地内并无过失,即便是依照《同等律》,也不过是些许小错,无法动摇其根本。”
“至于那些陈年旧事,太过久远,一旦旧事重提,势必引得人人自危,到时候国家动荡,人心离散,非长远之兆。”
朱棣有些心急:“老和尚,照你这样说法,三哥岂不是立于不败之地?”
“绕过没有太多过失的三哥,转而立我,岂不是为大明埋下了隐患,未来恐怕要血流成河!”
自古以来,废长立幼或是废长立贤,都是取乱之道。
在嫡长子继承制的框架下,继任之君未必是有为之君,但能够有效的保证权力交接的平稳性。
如今太子朱标病逝,秦王朱樉夺爵被杀,晋王朱棡这个原本的老三,已经跃然一变,成为事实上的嫡长。
根正苗红,又无太多过失,在以往那都是继承皇位的绝佳人选。
毕竟,历史上类似的经验教训太多,正常情况下,无论是文武百官,还是皇帝,都会选择更为稳妥的方案。
朱棣对此心知肚明,哪怕现如今以朱元璋的威望,足以压下这些不满,但等他继位之后,那些兄弟心里会有什么想法?
他的儿子会是什么想法?
大唐强盛如斯,万国来朝,但因为玄武门之变留下来的隐患,致使每一次权力的交接,都充满了血腥的变乱。
若是大明也是如此,朱棣实在不敢想象,未来的权力交接,会是一副什么模样。
他有些苦涩,搜肠刮肚也没有想到办法,叹息道:“老和尚,难不成还真让三哥摘了桃子?”
姚广孝思索良久,摇了摇头:“老衲也没有太好的办法,晋王历年来的平庸,此刻反倒成了绝佳的庇护。”
“殿下的情况和朱允炆有很大区别,礼法不通,人心难聚,只能看陛下会如何处理这个问题。”
“老爷子会有什么办法?”
朱棣不免疑惑,任他绞尽脑汁也不知该如何处理,道:“没想到平日里不显山不露水的三哥,才是真正难缠的角色。”
“我多次远征漠北,战功赫赫,北境诸多将领,大多同我一同征战,三哥与我相比,倒显得文弱许多。”
“只是眼下形势,算起来我这个晚出生的,还是比不过三哥,命运还真是不公平!”
姚广孝闻言沉默,饶是他平日里智计层出不穷,此刻也觉得颇为棘手。
作为臣子,平庸是极大的缺陷,意味着仕途无望,只能蹉跎岁月。
可是作为未来可能的继任之君,只要占据礼法上的优势,平庸反倒是一种美德。
毕竟,历史上诸多教训证明,平庸的皇帝未必干得不好,反倒是有太多想法的皇帝,容易导致亡国之危。
……
几家欢喜几家愁。
朱允炆看着来自朱元璋的责问,惊得浑身冷汗涔涔。
“怎会如此?怎会如此?”
他声音都在颤抖,“黄子澄不是说,绝不会有人看出吗?”
“为何会被识破,难道是编辑部中另有高人?”
“可他们,怎么敢冒天下大不韪,将我的文稿拒绝,还如此严厉的训斥?”
“不过是一帮奴才,竟然敢对主人龇牙,可恨,实在是可恨!”
朱允炆心底的恐惧无以复加,对编辑部更是恨得咬牙切齿。
“如果不是编辑部从中作梗,以皇祖父的才学,绝对看不出这是一篇伪作。”
“可恨!就差一点,这帮狗奴才,怎么敢拦我的文稿,他们怎么敢啊?”
来自朱元璋的质问言辞严厉,朱允炆一时间失了分寸,仿佛落入冰窟之中。
慌张许久,他想起黄子澄等人,此刻也顾不得其他,招来心腹,道:“速速去请黄子澄,我有要事相商。”
……
翰林院。
刘三吾右眼皮一直止不住的跳着。
他微微皱眉:“老夫虽然不信这左眼跳财右眼跳灾的说法,可眼下这右眼皮,跳的正欢,心底总有些惴惴不安。”
“也不知道,这份文稿是否审阅完成。”
黄子澄抬起头来,心情很是愉悦,笑道:“老翰林何必担忧,过稿是板上钉钉的事情,我不相信天底下有这样认死理的人。”
“再者,其中内容是我们逐字逐句斟酌而来,放眼天下,那也是妙笔生花,何必杞人忧天呢。”
“编辑部审稿需要一定的时间,学生觉得只需要耐心等待,想必过几日就会有结果。”
“到时候好生筹谋一番,大事可成,未来可定!”
齐德也抬起头来,道:“学士大可安心,子澄兄此番谋划,顺应天时合乎人心,几乎没有失败的可能。”
“编辑部初设,想必各项规章制度都不成熟,学生觉得,审稿之事,还是以陛下为主导。”
“陛下虽圣明天纵,但终归不是读书人,你我完成的文稿,绝不会有问题,至少陛下看不出问题。”
刘三吾似乎也被说动了,压了压心中的惴惴不安。
人做了错事总会找些借口为自己找补一番,刘三吾这一辈子还没干过这样的事情,到了临了,终究没有阻挡住帝师的诱惑。
从文稿发出去的那一刻,他就开始心中不安,眼皮跳的极为频繁,都险些将他跳成了神经病。
得到黄子澄和齐德的安慰,刘三吾有了喘息机会,内心底不断地告诉自己,这样做是正确的选择,是为了江山社稷,是为了天下百姓。
如此念叨了有数十次,刘三吾终于少了那份不安,逐渐的回过神来。
黄子澄则是想得更为长远,道:“从这一次过稿之中,我有了不少新的想法。”
“以往单打独斗,文章想要过稿,千难万难,那为何不效仿此次过稿,大家互相交流修改?”
“老翰林,尚礼,你们可都看到了,经过修改后的文章,水平起码上涨了三成!”
“往后只需要精心修改,集众人所长,何愁文章不会过稿?”
“这《大明新青年报》,只要你我经营得当,未来便是你我发声的重要渠道!”
“正好也借这只金母鸡,为我们共同的大业,下出更多的蛋,影响更多的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