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历史军事 三兴汉室从亭长开始

第13章 十四博士

  并非刘珩夸大其词,实在是这个年代的交通太过不便。

  一旦离开家乡,是否还有回来的机会,真的是个未知数。

  提及家人,关羽的情绪明显低落许多。沉默良久后,才出言说道:

  “关某并非草木,如果有选择,怎会愿意舍弃至亲之人,流亡异乡。可既然犯下大案,就绝不能再连累家人,只得如此而已。”

  他看了眼刘珩,“听闻文瑜兄乃是界亭亭长,有官职在身。能网开一面救下关某,此中恩情,此生难还。正因如此,关某绝不能再拖累文瑜兄了。”

  “长生千万不要说这种话。”

  刘珩摆了摆手,神色严肃的问道:“时至今日,长生可曾后悔自己当日所为?”

  “当然不后悔。”

  关羽毫不犹豫,斩钉截铁回答道:“只恨没有早点杀了那恶贼!”

  “刘某也不后悔救下长生。”

  刘珩面色诚恳,“若是放任长生负伤离开,实在有违刘某心中道义啊。”

  关羽既感动又无奈:“文瑜兄,何必如此?”

  他定了定神,还是颇为坚决的摇了摇头,“文瑜兄有自己的坚守,关某亦然,还请莫要再劝了。”

  刘珩有些头疼。

  这脾气是真倔啊。

  话都说到这种份上了,还是说服不了。

  他只能换种方式,再尝试一次:“不瞒长生,我之所以想要长生迟些日子再走,其实是有私心的。如今,刘某其实面临着灭门之灾,希望长生能够相助一二。”

  刘珩把贼匪劫掠郭里的事情说了一遍,又道:“就当刘某挟恩图报,长生可否等此事了结之后,再行离开?到时,绝不阻拦。”

  “......”

  关羽发现自己陷入了两难的境地。

  他当然明白刘珩所谓的请他相助,仅仅只是托辞。

  他有伤在身不说,木屋距离蚩尤里还那么远,一旦发生什么事情,他就算想帮忙也帮不上啊。

  但刘珩已经把话说了出来,如果他还坚持要走,感觉又有点忘恩负义的意思。

  沉默片刻,关羽只得接受对方好意:“既如此,就麻烦文瑜兄了!”

  “哈哈哈~”

  刘珩开怀一笑,说道:“早该如此!”

  达成一致后,氛围便愈发轻松。

  二者距离本就不远,生活环境有许多交集,互相之间也都有一些了解。虽然算不上乡党,但总归比普通人多了些亲近。

  再加上这两日发生的事情,所以聊起来愈发投机,颇有几分相见恨晚。

  很快,关羽口中的“文瑜兄”就直接变成了“兄长”,关系更进一步。

  直到刘珩祖母相召,二人这才依依惜别。

  虽然刘珩很想带关羽到家中拜见自家主母,完成“登堂拜母”这道关键程序,可想到蚩尤里人多眼杂,担心走漏风声,只得放弃。

  数日后,那伙贼匪终于再次暴露了行踪。

  他们出现在了河北县。

  蚩尤里弥漫的不安,终于开始慢慢消散。

  因为河北县还在解县之南,按照他们的路线,蚩尤里应该算是幸免于难了。

  暂住在刘家邬院的老幼妇孺,纷纷回到自己家。

  刘珩的生活也变得平静且规律起来。

  白天去木屋那边练习箭术,顺便跟关羽聊聊天,经营一下感情。

  晚上则躺在床上捧起了竹简。

  他看的自然是《尚书》。

  之所以如此,是因为融合前身的记忆后,刘珩发现在这个年代,像他这种人,不读书根本就不可能有出人头地的机会。

  虽然说大汉马上要乱了,但只要当今天子没死,天下所有豪杰都得低眉顺目,按照规则做事。

  而距离当今天子驾崩,还有足足六年时间。

  刘珩不可能干等六年,什么都不做。

  不管怎样,早做准备总不会错。

  而如果想做些什么,学经都是无法避开的一项。

  很多人都知道大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那“尊儒”究竟尊到了什么程度?

  简单来说,在大汉朝,儒家经典就相当于后世的文凭。

  没有这张文凭,堪称寸步难行。

  就算在战场上豁出性命,获取一些军功,最多也只能当个乡里间的富家翁,升官什么的,根本没可能。

  当然了,如果背后有靠山,比如刘珩的祖父刘震,那另说。

  或者说,你是阉党,那也另说。

  类似刘珩这种情况,想要在仕途上有所发展,研习儒家经典是必要条件。

  光武平底天下后,沿袭前朝制度,设置五经博士十四人。

  分别是:

  《易》四,施、孟、梁邱、京氏。

  《尚书》三,欧阳、大、小夏侯氏。

  《诗》三,鲁、齐、韩氏。

  《礼》二,大、小戴氏。

  《春秋公羊》二,严、颜氏。

  所谓博士,是指在太学以家法教授儒家经学的学官。

  师生传授之际,要遵守一定的师生关系,不能混乱,这叫作守师法和守家法。

  师法,指一家之学创始人的说经。例如董仲舒通公羊学,立为博士,他的说经即为师法。

  家法,是指一家之学继承人的说经。例如董仲舒的公羊学再传下去,其弟子更为章句,又衍出小的派别,如“颜氏公羊”、“严氏公羊”,就是家法。

  每家只有一位博士。

  其实刘珩这么读《尚书》,没太大用。

  因为他读的是原版《尚书》,而不是欧阳、大、小夏侯氏的批注版家学。

  古书讲求微言大义。

  书中的某一句话,可能有很多种解法,那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有标准答案么?

  有。

  十四博士的家学,就是标准答案。

  朝廷每年会举行有关五经的考试,县、郡、中央,各个层级都有。这场直接决定参考人员以后仕途的重要考试,答案就在十四博士的家传经学里。

  这就有问题了。

  首先,学习成本会很高。

  抄写在竹简上的经典是很贵的,注释版动辄百万字,这是什么概念?

  大致一想,都觉得可怕。这种情况下,穷人根本读不起书。

  这还不是关键,关键是本朝儒学讲究守家法,创新等于胡闹,能准确重复老师的意见才是最重要的。

  跳过老师的意见直接去解释经典,更是大逆不道。

  大儒班固曾经比较过两汉的学习成本,大意是:前汉的读书人,三个冬天读下来,一部儒家经典就算学通了,这叫“三年而通一艺”。儒家总共有五经,那假设15岁开始读经,到30岁也就全部学习完了,三十而立。并不需要花费特别多的时间精力,学习的收获也就很大了。但是到了本朝,学习风气已经不是这样了。一代代学者已经给经典写了连篇累牍的注释。一句经典,注释的篇幅是原文几十倍,是常有的事。这对后来的学习者,就造成了很大的负担。

  所以像刘珩这样光读原文是没用的,连注释都要熟读背诵。

  问题又来了,刘家没有注释版。

  注释版只在有限的圈子里流传。

  外面的人想要得到,就只能拜在大师门下。

  这样一来,想通过学习经书这条路做官,就成了少数人的权力,而且最可怕的是,这种权力可以世代沿袭。

  偏偏学习经书做官,是大汉朝含金量最高、占比最大的方式,没有之一。

  而这个时代的道德体系,又要求弟子对待老师要像对待父亲一样。老师只需要用一句话,就可以把一名学生打进无底深渊,后者没有任何挣扎的权力。

  也就是说,在一定程度上,老师可以主宰学生的人生。

  这就是所谓门生。

  再加上二元君主制所造就的“故吏”,合起来就是所谓的“门生故吏”了!

  所以,汝南袁氏这种怪物,就出现了。

  他家家传十四博士之一的《孟氏易》。

  四世三公,门生故吏遍布天下,岂是一句虚言?

  你就想象吧,这是多么恐怖的一股势力!

  插句题外话,面对这种情况,换你当皇帝,你搞不搞党锢?

  再不搞,门阀就要出来了!

  不过,本朝阶层之间升降的渠道,其实也没有完全闭合。

  还是有许多不在意学生身份的大师,例如汉代经学集大成者、实际上终结了古今文之争的“经神”郑玄,他就收了数千个弟子。

  其实很多大师并不好好上课,但能在大师这里有个学籍,才是最重要的。

  所以,贫苦人家倒也不是完全没有机会往上走。

  比如已经穷到编草鞋的刘备。

  能够拜到大儒卢植门下,其实是刘备日后发迹的重要原因之一。

  如果没有这层身份,公孙瓒怎么可能会在意他?

  别说刘备能打仗,那个时间点,除了汉末三名将以外,公孙瓒和孙坚是天下间最能打仗的两个人。

  不信看战绩。

  扯远了。

  刘珩明知没用,也要读原版《尚书》,是因为没办法。

  他现在上哪儿找大师求学?还不如先背下原文。

  日后万一遇到合适机会,拜师的把握也能多上几分。

  他从来不打毫无准备的仗。

  当然了,刘珩之所以这么干,还有另外一个原因——他的记忆力变得非常强,可以用过目不忘形容。

  如此一来,背诵区区两万多字的《尚书》,其实并不是很难。

  然后,就在刘珩享受这种平静且有提升的生活时,意外突然出现了。

  这天半夜,蚩尤里突兀响起了代表敌袭的铜锣声!

  那伙劫匪竟然杀了个回马枪!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