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历史军事 大宋官途

第71章 办学

大宋官途 案卷题名 2547 2024-11-15 08:49

  距离沧州的那次升官宴已经过去半个月的时间。

  韩成除了忙于各种事务,偶尔也会换上便服,走出县城到城外去,检查各项工程的进度以及百姓的安置情况。

  当然,因为有了韩林在沧州城坐镇,偶尔也会送来一些各衙门主官的动向和消息。

  就比如昨天刚收到的一条消息,说知州曹瑞率领各衙门的主官到盐山县进行视察。而视察的主要目的地,只限于盐山县城和盐山境内以北地区。

  韩成接到这个消息后,对曹李二人的做法嗤之以鼻。

  这一日的下午,送去沧州学习的县尉丁魁,回到了无棣。

  韩成对学成归来的丁魁,表现出足够的热情。

  待稍作寒暄后,丁魁才压低声音说道:“知县,下官在沧州城这段时间,发现了一件事情,不知当不当说。”

  在得到韩成的许可后,丁魁继续压低声音说道;“下官几次看见盐山知县李重,提着礼品到曹通判的府上拜访。”

  韩成伸手阻止对方继续说下去,只是点了下头,示意自己明白对方的意思。

  正在此时,门外的衙役进来禀报,说一位来自齐州的韩姓中年人,在外求见知县。

  韩成听说对方也姓韩,而且来自齐州,立即想起了韩贽当初给他的那封信。

  忙让衙役把人请进来,这边又挥手示意,让丁魁先行离去。

  等那位姓韩的中年人走进房间后,韩成上下打量对方几眼,此人的面相与韩贽至少有七八分相似,就知自己没有判断错误。

  待双方落座上茶后,那位中年人先做了自我介绍,说他姓韩名通。此次,来无棣是与韩知县交涉县学事宜的。

  韩成倒没有着急表态,而是出言问道:“不知先生与韩知州是……?”

  韩通爽快答道:“那是草民的兄长。”

  韩成闻言又对韩通热情了几分。

  当说到学堂的具体事务,韩通才介绍道:“当初接到家兄的来信后。草民便拜访了几位大儒,终于请到了齐州的寒山先生,愿意来无棣县教授学问。同时,先生还表示会带几名弟子一起来县里任教。”

  韩成听闻这个消息后,心情是喜忧参半。喜的是学堂的先生终于有了着落,忧的是上下全是这位寒山先生的人。对于无棣县来说,未必是件好事儿。可事已至此,韩成也只能先答应下来,待日后有了空闲,再慢慢寻找其他先生。

  “不知这位寒山先生和弟子几时能到我无棣县?”

  韩通稍作盘算后,才答道:“五日后。”

  二人又寒暄了几句,韩成让人叫来吴安,让其带领韩通先去驿馆休息。

  随后又招来县丞刘玉一起商量此事。

  刘玉对于学堂的工程进度是了如指掌,县城里的县学由于规模大,装饰豪华,还需要一些时日才能建成。倒是城外各村的学堂,规模小还有五日就可以完工入住。

  韩成心中盘算了一下时间刚好,点了下头表示认可。

  刘玉主管财税,更关心这些人的花销,于是问道:“知县,不知这些人的束脩,给多少合适?”

  对于这个问题韩成心中早有计较:“那位寒山先生,定在每月二十贯吧。至于下面那些弟子,每人两贯。”

  刘玉闻言大惊,便说道:“每人才两贯!这,这不妥吧。”

  韩成摇摇头,继续说道。:“别急呀,我还没说完呢。每人两贯,只是作为日常花销。具体能拿多少,要看他们各自的本事了。县里将每半年举行一次全县考试,他们所教授的学生,只要有一个考入县学,县里就奖励这位先生两贯钱。如果是两个,那就是四贯,如果一次十个以上,县里额外再奖励五贯。这还只是对那些寒山先生的弟子,咱们对位寒山先生也需要提出要求。比如本县的子弟在考上乡试后,会给他相应的奖励,会试乃至殿试都是如此。”

  刘玉听完韩成的计划,又是一惊。心说:这能行吗?那些先生可别得知这些要求后,再都跑了。

  韩成显然看懂了刘玉的心思。于是宽慰道:“放心,财帛动人心啊。你以为那些人是凭什么跑到无棣来教书的?不可否认这里是有韩知州的面子,但更多的是当初我许诺的高额束脩。只要咱们把奖励定的高一些,就不怕他们不答应。”

  刘玉支吾半天,才担心的问道:“知县,这,这会不会有些,那个,那个,有辱斯文啊?”

  这话韩成可不爱听了,瞪着眼说道:“这叫什么话?怎么就有辱斯文了?咱们大把的钱粮撒出去,还不能提一点要求了?你要搞明白一点,这些钱到底是谁的?那都是我无棣百姓一文一文节省下来的。百姓们的钱花出去,自然要看到回报。否则,本官不如把这些钱财都换成耕牛牲畜,分发给百姓岂不是更好?”

  刘玉越听越心惊,心说:好嘛,咱们这位知县把那位寒山先生及其弟子与牲畜相比。不知这些话传到那些人耳中,会如何想?

  等打发走了刘玉,吴安又从外面进来,说那位韩通先生已安置妥当。

  韩成又继续给吴安布置任务,吩咐道:“通知各村里正,让他们统计本村六岁至十岁的孩童数量。等学堂开学后,把这些人通通送进学堂读书。”

  吴安皱着眉说道:“知县,只怕不妥吧。此时正是农忙季节,那些孩童也算家里的一份劳力呢。让他们去学堂读书,恐怕他们的父母家人就不能答应。”

  韩成不想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的话。只是瞪着眼说道:“县里都给他们配了耕牛,他们还要孩童做什么劳力,通通送到学堂读书去。大道理,本官不想讲。你只需告诉那些人,只要他们的孩子考上了举人,贡士,甚至进士。县里就会拿出大把钱财,奖励给他们。这不比在家种地强?”

  吴安小声问道:“以利诱之?”

  韩成责怪的看了对方一眼:“有些话心里知道就好,没有必要说出来嘛。”

  吴安会心一笑:“下官明白,下官明白。”

  随即韩成又想起了什么,继续说道:“你下去以后写一张告示,就说县学重金聘请德才兼备的先生,来无棣县教授学问。”

  吴安吃惊的问道:“知县,这不妥吧。不是已经请了先生吗?怎么还要聘请先生?”

  韩成自然不会告诉吴安,这条告示就是给那些人看的。让那些人有些紧迫感,不要以为无棣离了他们,县学就找不到人来教书了。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