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啊?”
赵光义毫无准备,身躯猛地一震,张着嘴却说不出话,陷入了进退两难之地。
赵光美同样没有招架之力,只是碍于颜面,勉强支撑着没有失态。
其余人也没想到赵德芳会举荐赵光义二人,不过很快就明白了其中之意,无非是想看两位叔叔在众人面前出丑罢了。
确实如此,赵德芳面对二人屡次刁难,非但没有失态,反而赢得了众人的赞赏。
相比赵德芳的慨然领命,赵光义和赵光美哑口无言,这一局明显是赵德芳大获全胜。
“光义和光美另有重任,哪位爱卿愿往?”
赵德芳目的已经达到,赵匡胤这个和事佬也该收拾僵局了。
“末将愿往。”
党进,马军都指挥使,机警勇武,确实是合适的人选。
“好,武德司上下任由爱卿挑选。”
赵匡胤志得意满,在他看来,赵德芳的“攻心”和“杀人”之计犹如锦上添花。
计策成功,则一定会加速灭唐之战,从而减少损失和伤亡,如果计策不成功,也不会影响最后的结果。
除了两个弟弟,群臣无一反对,甚至在一定程度上鼓舞了士气。
唯一令赵匡胤感到担忧的是赵德芳的安全,一旦出现意外,就算活剥了李煜也无济于事。
垂拱殿内群臣静静的站着,都在等赵匡胤下旨。
“薛居正加太傅衔,三日后出使南唐,赐天子御剑,节制使团上下,一个月期限必须还朝。”
“臣,领命!”
“赵德芳授礼部侍郎,随使团同往南唐。”
“儿臣领命。”
“李继隆授兵部侍郎,率五千禁军护卫使团。”
“末将领命!”
赵匡胤沉思良久,他最担心的是赵德芳的安全,可是又不能打消他的积极性。
“赵光义授转运使,会同三司,调配粮草辎重。”
“臣弟领命。”
“赵光美授吴越大军都监,赴吴越传旨钱俶整军备战。”
“臣弟领命。”
“曹彬授马步军战棹都部署使,潘美授都监,陈兵江北,随时待战。”
“末将领命。”
“党进即刻挑选将士,随使团出发,一应行动听凭…德芳调遣。”
“末将领命。”
可怜天下父母心,赵匡胤足足上了三重保险,李继隆的五千禁军,薛居正的尚方宝剑,党进的“杀人”小分队,在一个月之内就算赵德芳徒劳无功,也能保他周全。
垂拱殿会议历经三个时辰顺利闭幕,群臣各回各的衙门为战事做准备。
“光义、光美留下。”
赵匡胤看了半天热闹,表面上一切正常,心里却对两个弟弟十分不满。
“看看你们的样子,哪里像个王爷!”
群臣陆续离开垂拱殿,赵匡胤让内侍全部退下,虎目圆睁,脸色阴沉。
“德昭和德芳何时得罪你们了?处处针对,让外臣看皇家的笑话,风言风语没听够吗!”
赵光义和赵光美听完噗通一声跪倒在地,愣是一句话不敢说。
“起来!”
二人又乖乖的站起身,继续接受赵匡胤的雷霆之怒。
“给你们一次机会,再有下次绝不饶恕!回去吧!”
赵匡胤本想借机敲打一下两个弟弟,以免二人日后再为难自己的儿子,甚至做出过份的事。
奈何赵光义和赵光美根本不吱声,玩心机耍口舌他又不擅长,只好说点狠话作罢。
“三哥,以后收敛点吧,二哥护着儿子,德芳这个小畜……也不好对付啊!”
“胡言乱语,你我都有皇命在身,先忙正事吧,省的落个耽误战事的罪名!”
赵光义和赵光美想的很明白,平日里纵容些也就算了,战事一起,如果真有什么闪失,赵匡胤绝不会顾念手足之情。
午饭过后,赵德芳心里惦记着出使南唐的事,迫不及待的想去找薛居正商量。
可是刚走到宣德门就被禁军拦了回来,原因是没有旨意不能出宫。
禁军一番解释之后才知道自己虽然封王,但是还没有出阁,不能擅自出宫,不能议论政事,不能结交外臣,赵德芳心道原来这开平郡王原来就是个称呼而已。
“殿下,官家口谕:开平郡王可以与朝臣商议政事,并且命卑职送来腰牌,出入大内通行无阻…”
“拿来吧你!”
赵德芳笑嘻嘻的从王继恩手里“抢”过腰牌,看了半天也没看出个所以然。
不是金牌吗?这不就是黄铜吗,啊不对,不是免死金牌。
赵德芳再次来到宣德门前,禁军上前仔细看了看便退向一旁。
哎?不对呀,就算不是免死金牌,如朕亲临都不算吗?赵德芳看看腰牌,再看看禁军,就是不往外走。
放弃了,赵德芳发现并不是他想象中的那样,于是拔腿就往门外跑。
这番举动把禁军看迷糊了,心想四殿下怎么神神叨叨的,确实是出宫的腰牌,没看错啊。
赵德芳刚出宣德门就后悔了,诺大的都城,身边又没有随从护卫去哪找薛居正?
景灵宫、相国寺,薛居正肯定不在这,尚书省、秘书省,没办法,挨个去看看吧。
“殿下!”
李继隆离老远看到有人在此徘徊,走近了才看清楚正是开平郡王赵德芳。
“末将参加殿下!”
“啊!”
赵德芳见来人是李继隆,心中颇有些激动,走上前紧紧抓着他的胳膊。
“殿下要去找薛大人吗?”
“啊!”
李继隆满脸委屈的样子,双臂被抓住,上身和脖子努力向后躲着,只觉得赵德芳不正常。
时间好似停滞住了,二人四目相对,李继隆不敢动,赵德芳眯缝着双眼,心道此人心思缜密,绝非寻常武将可比。
殊不知,李继隆被钦点为使团武将,并不全因为他是李处耘之子。
在众多功臣二代中,大多数人凭恩荫领点工资薪水而已,出类拔萃的确是寥寥无几。
李继隆则不然,武力过人弓马娴熟,深谙兵书战策,灭蜀时屡屡立下战功,深受赵匡胤喜爱。
虽然大宋战将如云,但大多数都是开国老将,无论“面子”还是“里子”二十多岁的李继隆就成了使团武将的不二人选。
“走走走,不找薛大人了,先到将军府上坐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