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章 跨国婚姻
赵昺回宫,心里还是感觉有些不爽。
正是担心这事情不好推进,他才亲自去找补的。
谁曾想,占城这群人,竟然丝毫都不给面子。
没办法,他开始执行B计划。
首先,对八万士兵加大训练和工作量。
前世作为母胎单身30年的老处男,他深知戒色的要义在于多运动。
本质上,人总是需要一部分多巴胺的。
如果男欢女爱不能提供多巴胺,那么就从酒、运动等渠道来获取。
把多余的精力通过劳动燃烧出来,就不会多想了。
其次,给八万士兵发放特殊津贴,先让他们先到占城的青楼垫一垫。
对于一群饿汉来说,能先吃饱,对他们比较重要。
众人后面都会上战场厮杀的,让一个个老处男,就这么为国捐躯,不符合人道主义精神。
再次,私下鼓励士兵以个人名义勾搭占城当地妹子。
为此,赵昺专门在部队里找了几个情圣,开办夜校,为大家开班讲学。
这几个哥们,参军以前,在七里八村就是巧舌如簧,经常带妹子去钻高粱地的主。
皇帝出面,给他们一个分享“光辉事迹”的机会,还有课时费拿,当然趋之若鹜。
两周下来,宋军将士对如何泡妞多多少少有了初步认识。
赵昺心想:“补的你不以占城公家的名义组织相亲就罢了,你还管得了占城妹子愿意去喜欢谁吗?”
最后,也是最根本的一点,还是需要陈朝对占城保持战略威慑。
现在占城的所有部队已经被遣散,只有赵昺这些驻军可用。
和平时期,你补的可能觉得我们没啥用。
等陈朝打过来了,怕是你会把占城本地漂亮妹子,排着队给我军送来!
所以赵昺吩咐张世杰,安排边境驻守的士兵,遇到陈朝士兵,可以没事挑衅一下。
制造一些紧张冲突,自己的价值就会越大。
这一招,就是大名鼎鼎的“养寇自重”,在赵昺读的《二十四史》中,相关案例可多了去了。
如此安排以后,赵昺静待着事情的发酵。
跟所有剧变一样,刚刚开始,似乎没有什么两样,一切都悄无声息。
半个月后,第一艘出海贸易的船回来了。
毕竟中华的瓷器和茶叶是硬通货,还没去天竺,所有的货物在爪哇就被一扫而空。
这艘试水的航船,去时满载货物,回来时已经空空如也。
当然,除了一个装满了银钱的屋子。
赵昺派人清点了一下,足足有10万贯之多。
看到这些,他非常满意,在那个时代,海上航行风险不小,但只要成功,就是巨额利润。
一百多年以后,支撑麦哲伦和哥伦布等人环球航海的原动力,也正是这该死的利润。
赵昺大手一挥,拿出1万贯,奖励这些勇敢的先行者。
航船上共有士兵100多人,每个人大概拿到100贯,收入直接比肩丞相。
赵昺要求拿到钱的士兵们专款专用,到附近村子里娶媳妇去。
大宋的兵哥哥们,由于汉族基因的加成,从身高上,就比占城各村的二狗、铁蛋们要高上一截。
由于常年接受军事训练,他们身强力壮。
出海的经历,更是为他们晒出一身黝黑的健康肌肤,这让占城的越族妹子们,看着就心痒痒。
更何况,当这些兵哥哥大大方方地拿出100贯彩礼钱时,就更没有人可以抵挡得住诱惑了。
在13世纪的地球上,大宋别东西的没有,可这富得流油的人设,在海外各国,那都是响当当的。
根据英国经济学家安格斯·麦迪森在其著作《世界经济千年史》中的说法,北宋的GDP占全世界总量的比例大约是22.7%。
南宋的经济相对北宋更进一步,肯定超过了这个数据。
所以当时占城的丈母娘们,两只眼睛看到宋军士兵,就仿佛看到了一大堆银子,想想就带劲。
只两天时间,就有30多宋军将士带回了媳妇。
这些占城女子年龄大约在15到20岁左右,她们个字不高,但大多肤白貌美,在民族服饰衬托下,还是很拿得出手。
最重要的是,这些女子受中华文化影响相对较大,从性格、家庭观念等各方面都很适合大宋士兵。
她们从小都被按照贤妻良母的模板培养,所以在家烧火做饭、带娃织布、孝敬公婆……根本不在话下。
有了第一批跨国婚姻的打样,其他士兵看着眼红,纷纷跃跃欲试。
一时间,想要转职报名通商的士兵,比比皆是。
他们大多也是穷苦出身,之前参军,只是为了吃得饱饭,如果侥幸在战场上活了下来,就回家娶一房媳妇。
而赵昺这一波操作,直接让他们弯道超车,达到人生顶峰。
试问,谁能不动心呢?
对于结婚的士兵,赵昺也给足了政策支持,让他们提前免费入住矮木屋,作为婚房之用。
当然,这些房屋并不是送。
房款,是一定要给的,赵昺只是放长线钓大鱼而已。
士兵后续的俸禄,就抽走一部分,折算利息,抵扣房款。
这个操作,就是现代的“月供”。
至此,房地产经济基本成型。
但这个完整的经济体系,还差最重要的一环——生娃。
在赵昺的理论中,生娃有三个好处。
第一,生娃才能卖得动房子,撬动士兵的创造的利润,通过购房款回到大宋国库里边来;
第二,生娃有助于维稳。别的不说,就说这出海做外贸的人,眼珠子是黑的,银子是白的。如果岸上没有个小孩作为人质,谁知道会不会有一天卷了钱就跑路?
第三,生娃有利于可持续发展,毕竟这八万士兵都会老,有了小孩接班,以后不管是反攻,还是治理国家,都是一笔宝贵的人口红利。
于是,刚刚结婚洞房的士兵们,不知不觉地在赵昺的阳谋之下,成为了粘板上的肉。
越来越多的士兵眼见前人吃到了甜口,开始加入下海经商的队伍中来。
赵昺也遵守了之前的诺言,同意安排士兵转职。
不过货轮毕竟有限,赵昺只能给士兵排班,通过轮换满足大家挣钱的愿望,让他们有结婚的憧憬。
到年底时,大宋竟已有400多名士兵与当地女子结婚。
眼看官方禁止不住,补的终于坐不住了。
他决定要亲自来见赵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