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用的!我知道爹想一力承担,但只要您失了如今的地位,对咱们虎视眈眈的人立刻就会扑上来,把国公府撕咬的一干二净。”
他知道李景隆护犊心切,但冷血无情是皇权生物的通性,即便为人称颂的永乐大帝也不外如是。
无数次涉险拼杀才坐上了皇位,杀伐决断的心性不是常人所能窥视的。
“那……那可怎么好啊。”
李景隆刚刚下定的决心支离破碎,双眸无神地呆坐在石凳上。
气氛凝重,应天府上方的云层也逐渐厚重起来,似是春雨要来的前兆。
看着失神的老爹,李瑜之右手食指断断续续的敲击着石桌,突然脑中灵光闪过。
“价值……咱们之所以沦落到这等处境,无非是没有了利用的价值。”
李景隆茫然抬头。
而李瑜之却仍旧思索着周王朱橚和那些朝臣攻讦时的说辞,对方甚至把在建文朝受贿的这等事情都搬了出来。
朝堂永远都是利益交织的中心点。
受贿虽然不甚光彩,但对李景隆这种层次的人根本无伤大雅,真正致命的是在皇帝眼里没了利用的价值。
“为父自然知道这些,可咱们哪里还有价值啊?”
李瑜之没有搭理他,继续喃喃自语道:“只要找到痛点下手,给上面一个不失体面又无法拒绝的诱惑,咱们才能绝处逢生。”
诱惑?
李景隆心下茫然,身为皇帝,那位已经坐拥天下,能对他产生诱惑的事物真的存在于世间吗?
看着三魂去了七魄的老爹,李瑜之这会儿是真的有些急了,恨铁不成钢道:“爹,我想知道最近朝堂发生的事情。”
要想寻求生机,他只能从风云变幻的朝堂局势中入手,但他空有个锦衣卫的官身,却对朝堂上发生的事情两眼一抹黑。
听到这话,李景隆怔神地看向丰神俊秀、仪表堂堂的儿子,心里的愧疚达到了顶峰,如果不是因为他,儿子定然会有个好前程。
他是个敏感又心思细腻的人,在他的印象里,李瑜之虽然聪颖,但对朝堂的事向来不感兴趣,如今却主动询问起朝堂的事情,难道他真的有破局的办法?
而且现在李景隆就像是溺水的人,人嫌狗厌的他几乎得不到其他人帮衬,听到李瑜之的话,心里不免激动。
犹豫片刻,李景隆打了个眼色,两人前后脚朝后院走去。
“草原鞑靼部出了个猛人,已经陆续蚕食了周边好几个部落,皇帝虽然震怒,但眼下国内局势尚不安稳,国库也空虚,就下令让边军提防着。”
“刑部尚书郑赐弹劾辽东都司都指挥同知何琪不修边备贻误军机,导致敌虏侵入劫掠,皇帝下令斩了何琪。”
“扬州府海门县和高邮宝应县境内的堤岸都被水冲毁,万余流民流离失所,还有镇江府……处处都在伸手要银子。”
“前些日子倭寇侵扰沿海,皇帝震怒,准备派郑和出使倭国……”
密室之中,李景隆对于朝政大事娓娓道来。
永乐皇帝为了表示亲近和激起靖难功臣对李景隆的恨意,几乎所有朝政大事都要问询他的意见,所以李景隆对于朝政的详细程度,让李瑜之都暗暗咂舌。
朝政事物纷繁复杂,但李瑜之还是敏锐的捕捉到了一丝关窍。
看着儿子沉思的模样,李景隆即便心急,也没有贸然打断,只是坐在一旁静静等待。
李瑜之思索片刻道:“北边鞑靼部不安稳,南边又水患四起,国库的那点钱粮本就捉襟见肘,皇帝就算有心扫边,也只能咬碎牙往肚子里吞。”
“还有心念建文的士子趁机聒噪,这不忠不孝的骂名不好背负啊,恐怕皇城里的那位,心心念念的便是证明他比建文更适合当皇帝。”
“慎言!”李景隆赶忙阻止。
私下议论皇帝是抄家灭族的大罪,更何况李瑜之话里话外对皇帝毫无敬畏。
永乐皇帝的脾性他再清楚不过,如果这些话传出去,定然会招来杀身之祸。
李景隆嘴上劝阻,但心里却震惊得厉害,身处朝堂多年,亲身经历了许多事物才得出的结论,李瑜之却在片刻之间看清。
这份缜密的心性,绝不是他能比拟的。
而李瑜之能得出这样的结论,除了仰仗后世的知识,最大的原因还是这个时代的背景使然。
君臣人伦纲常,在这个时代并非空话,而是一把足以杀人的利器,对于朱棣也不外乎如此。
虽然打着奉天靖难的旗号,但君臣大义在前,朱棣篡位事实被天下人看在眼里,所以他比任何人都迫切地想向天下证明自己。
“爹,皇帝有心施为,国库却拿不出钱粮,如果咱们能拿出银子支持,咱们或许能博得一线生机。”
经过对目前局势的抽丝剥茧,大致的计划已经在李瑜之心中酝酿完成。
“银子?说什么胡话,朝廷不管要干什么,支出的银子动辄以数万计,就算把国公府卖了,些许银子在那位眼里也不过蝇头小利,根本看不上眼啊。”
刚才那番话惊为天人,李景隆还期待着他能想出个好办法,没想到却是破财消灾,终究是小儿心性。
朝堂交锋,从来都是你死我活的斗争!
面对老父亲的失望,李瑜之依旧不急不缓:“国公府家业都是祖父和爹挣下来的,儿子自然不是想卖了国公府。”
“爹误会了。”
见李景隆眼神疑惑,李瑜之继续道:“茫茫大海财富何其多,些许财帛或许不足以打动人心,但要是堆成山的银子,就算是坐拥天下的皇帝陛下,也不见得能面如止水。”
“况且那些勋贵武将还指望在战场立功,可如今朝廷财力不足以支撑战事,他们想更进一步也只能眼巴巴等待机会。”
这是人性,谁都不能免俗。
李景隆愣了片刻,随即若有所思道:“宋元两朝曾靠海上贸易攫取不菲利益,难道你的意思是劝说皇帝开海?”
“不,太祖皇帝曾言片板不得下海,如果爹敢谏言开海,就是给皇帝递了把利刃。”
“倭国虽地小民乏,却有一座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