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历史军事 汉末雄主:公孙瓒的逆袭之路

第12章 关系闹僵

  随着周围人群的逐渐散去,原本看似沉睡的公孙瓒,眼皮轻轻颤动,仿佛正在从深邃的梦境中逐渐苏醒。他的眼角微微上扬,似乎捕捉到了一丝不易察觉的动静,接着,他缓缓地睁开了那双深邃且充满智慧的双眼。

  公孙瓒的眼中闪烁着锐利的光芒,仿佛能看穿一切虚伪与伪装。他微微抬头,目光穿过面前的酒案,直直射向屏风后的某个角落,声音低沉而有力地说道:“既然来了,就出来吧。”

  话音刚落,屏风后传来了一阵轻微的响动,随后,一个身着衙役服饰的青年从中走了出来。他的脸上带着一丝惊讶,显然没有料到公孙瓒会如此迅速地察觉到他的存在。

  青年走到公孙瓒面前,低头拱手道:“大人果然不凡,明明没有醉,却要装醉。小人佩服之至。”

  公孙瓒的眼眸中透露出一丝不屑,他瞥了一眼对面那位打扮得人模狗样的刘纬台,嘴角轻扬,带着几分戏谑地说道:“刘纬台,你我之间并无恩怨纠葛,但为何你总是阴魂不散地跟在我的身后?”

  刘纬台闻言,丝毫不以为忤,反而走到了公孙瓒对面的坐垫旁,轻轻盘膝坐下,神态自若地回应道:“大人若是有心成就一番功业,便应当懂得包容与接纳,不应对任何人抱有歧视之心。”

  公孙瓒眉头微皱,看着刘纬台那副自信满满的样子,心中不禁升起一股无名之火。他冷笑道:“就你?一个考骗来维持生计的江湖术士,也敢在我面前妄谈功业?你可知,我最看不起的就是你们这种满嘴胡话、毫无实际用处的人。”

  刘纬台双手交叉置于胸前,目光直视公孙瓒,缓缓道:“大人,以我之见,若您有意在朝中谋求高位,必须寻得一位朝廷名仕作为您的引路人,最好能够得其提携和助力。”

  公孙瓒听到这番话,不禁微微一愣。他原本以为刘纬台不过是个江湖术士,满嘴胡话,但此刻听其言辞,似乎还真有些门道。他心中暗自思忖:“难道这神棍还真有些用处不成?”

  公孙瓒定了定神,试探性地问道:“那若是我有意成为侯太守的女婿,你又有何高见?”

  刘纬台摸了摸下巴上刚冒出头的稀疏胡须,沉思片刻后答道:“侯太守乃当世之贤士,刚正清廉,深受百姓爱戴。若想得到他的青睐,成为其女婿,大人不仅要有才学能干事,更需展现出对权位的淡泊之心。过于贪恋权位之人,是入不了侯太守的眼的。”

  公孙瓒听到“贪恋权位”这四个字,心头猛地一震。他回想起自己这些年来的所作所为,确实有时过于在乎功名和地位,忽略了真正的道义和品质。他沉默了片刻,心中渐渐有了决断。

  公孙瓒深吸一口气,缓缓道:“说得有理”

  同时心中暗想着,“我确实需要改变,至少表面上,我要展现出对权位的淡泊之心。毕竟,距离黄巾起义还有十余年,距离董卓乱京还有十九年,我不能因为一时的贪念而误了大局。”

  刘纬台见公孙瓒能够如此快地醒悟,不禁点了点头,脸上露出了一丝赞许之色

  公孙瓒深深地吸了口气,心中感激之情油然而生,他诚恳地说道:“纬台兄,今日多亏你的指点,让我明白了许多道理。待日后我公孙瓒有所成就,必当重用纬台兄,共谋大业。”

  刘纬台微微一笑,仿佛早已料到公孙瓒会有此一说,他拱手回礼道:“公孙兄言重了,不过是些微末之言,不足挂齿。我亦期待与公孙兄共谋天下,静候佳音。”

  公孙瓒心中大好,他拿起卧榻边的酒壶,为刘纬台斟满一杯酒,举杯道:“来,纬台兄,让我们为未来的大业,先干为敬!”

  刘纬台亦端起酒杯,与公孙瓒碰杯,道:“好,公孙兄,我们同饮此杯,共祝大业有成!”

  两人的目光交汇中,透露出对未来的期许与信心。酒过三巡,两人的关系也变得更加亲密。

  ......

  在刘纬台的指点之后,公孙瓒在官场开始了他的贼曹史生涯。他深刻铭记刘纬台的提醒,相较于之前,他的行为举止都变得更加收敛和谨慎。

  每日里,公孙瓒都会带领着手下的衙役们在城中四处巡视。每当遇到民众聚集闹事,他总是会耐心地上前劝说,以理服人,努力平息纷争。他的公正和耐心也逐渐在民众中建立起了良好的口碑。

  时光荏苒,转眼间两年的时间匆匆流逝。公孙瓒已经在官场中度过了三个年头,这三年里,他始终坚守自己的岗位,勤勉尽职。

  就在公孙瓒以为这样的日子将会继续平静地过下去时,突然接到了侯太守的传话。这个消息打破了往日的平静,让公孙瓒意识到,他的生活和工作可能即将迎来新的转变。

  太守府内,古色古香的氛围中弥漫着淡淡的书香。一位满头白发的老人,正端坐在文案前,一丝不苟地批阅着文件。他的眼眸深邃而明亮,透露出岁月的沉淀与智慧的光辉。

  当公孙瓒走进这庄严的府邸时,老人的目光微微抬起,落在了他的身上。他放下手中的笔,脸上露出和蔼的笑容,声音温和而有力地说道:“公孙瓒,你来郡里也有几年了吧?”

  公孙瓒恭敬地回答道:“是的,府君。”他的声音中透露出一丝谦逊和敬畏。

  老人点了点头,继续道:“我这里收到了一封朝廷来的书信,信中提及有一位德高望重的大儒,对你颇为赏识,想要收你为徒。不知你意下如何?”

  公孙瓒闻言,心中微微一愣。他迅速在脑海中搜索着朝中大臣的名单,却发现自己似乎并没有与任何大儒有过交集。他心中不禁有些疑惑和惊讶,但同时也感到一丝欣喜和期待。

  侯太守见公孙瓒陷入沉思,以为他对拜师大儒一事有些顾虑,便耐心地解释道:“公孙瓒,你的出身,要想在仕途上位列两千石,单凭一己之力是远远不够的。你需得拜一位大儒为师,既能深入学习,又能借此机会镀金,提升你的声望和地位。若你更偏向于学习武略,我倒是可以为你推荐一位合适的人选。”

  公孙瓒闻言,心中一动,他深知侯太守的推荐非同小可,于是恭敬地问道:“府君,不知您所说的这两位大儒分别是何许人也?”

  侯太守微微一笑,答道:“朝中那位文儒是刘宽,他亦文亦武,在朝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刘宽常年在洛阳任职,历任侍中、屯骑校尉、宗正、光禄勋,可谓是一路高升。他的父亲刘崎还曾担任过司徒,是朝廷的柱石之一。刘宽学识渊博,品行高尚,若你能得他指点,必定受益匪浅。”

  公孙瓒听后,心中对刘宽充满了敬意,但他并未急于表态,而是继续问道:“那另一位呢?”

  侯太守继续道:“另一位是新晋的卢植。他虽不如刘宽在朝中的地位高,但胜在他是我们幽州出身,更了解本地的风土人情。卢植曾担任过博士,是马融的弟子,常与郑玄等学术大师为伍,其学术研究颇为深厚。若你更偏向于学习武略,卢植定能为你指点迷津。”

  在公孙瓒的心中,刘宽这位一直在朝廷中枢耕耘的大儒,其深厚的学识和稳健的作风,无疑是他在乱世来临之前需要学习和借鉴的榜样。而卢植虽然才情出众,但因过于坚持原则而屡受排挤,这让公孙瓒在权衡利弊后,更倾向于选择刘宽。

  然而,他明白侯太守的意图。侯太守希望他能够去投奔卢植,这不仅仅是因为卢植是幽州出身,更因为侯太守希望他能与这位有原则、有才华的士人结为同盟。但公孙瓒深知,自己的选择必须基于对自己未来的规划和对乱世将至的深刻认识。

  侯太守看着公孙瓒沉默不语,心中已经明了他的选择。他轻轻叹了口气,仿佛是在感叹公孙瓒的抉择,也像是在为自己未能与这位才华横溢的青年结为亲家而遗憾。他缓缓说道:“希望你以后不会后悔这个决定。”

  其实,侯太守给公孙瓒的这个选择,更像是对公孙瓒的一个考验。他欣赏公孙瓒的才华和品质,更希望他能够成为自己的女婿,共同为大汉效力。但侯太守也明白,公孙瓒是一个有抱负、有追求的青年,他无法将自己的意愿强加于他身上。

  随后,侯太守仿佛苍老了数年一般,声音低沉地说道:“这是刘大人的书信,你收拾一下去洛阳吧。我也快退休了,未来是你们年轻人的天下。”他的话语中充满了对公孙瓒的期许和祝福,也透露出对自己即将离开官场的不舍和感慨。

  公孙瓒看着满头白发的侯太守,心中涌起一股莫名的情感。他知道,这位曾经为幽州付出过无数心血的长者,看着自己培养了数年的女婿与自己的道义不合定会感到无比沮丧。他心中虽有些酸楚,但更多的是坚定和决心。他硬着心肠接过书信,向侯太守深深一拜,然后转身离开了太守府衙。

  原本历史上可能成为翁婿的两人,最终却未能结成亲家。但公孙瓒知道,他的选择是为了更大的使命和责任。

  “还有十二年就是黄巾起义,”公孙瓒站在路上,望着远方天际的云层,心中暗自计算着时间。他的思绪飘得很远,仿佛已经预见到了即将到来的乱世。他知道,十二年,对于准备来说,时间并不充裕。

  “十二年,时间不多了。”公孙瓒轻轻叹息,心中对侯太守的愧疚如潮水般涌来。他明白,侯太守一直期望他能留在幽州,共同为这片土地,为大汉牧守一方,但他却选择了离开,去追寻自己的道路,去为即将到来的乱世做准备。

  次日清晨,公孙瓒早早地起床,向功曹递交了官印,开始了他的告别。他一一与同事道别,感谢他们多年来的支持和帮助。在收拾东西的过程中,他的心情既激动又不舍,对未来的期待和对过去的怀念交织在一起。

  然而,就在公孙瓒准备离开之际,几位不速之客突然到访。他们的到来让公孙瓒感到有些意外,但也让他意识到,自己即将离开的消息可能已经在城中传开。他深吸一口气,定了定神,准备迎接这些未知的来客。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