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历史军事 我爹公孙瓒,但是在易京

第73章 辽宁城

  公孙续最终没有采纳王烈换地点建立新城的建议,因为视野开阔性不同,王烈认为公孙续应该有倾向性,所以新城靠近攻略目标,是有利的。

  但对公孙续而言,他想要彻底吸纳夫馀,辽西,高句丽,乐浪乃至朝鲜半岛,对此,他的态度是一视同仁的,所以位居其中央的襄平城,并没有挪动的必要。

  但政务堂仍是通过了决议,将现有的襄平城全部拆除,排水,百姓们居于城外,开始大规模砍伐树木,好在旁边就是长白山脉,树木资源充足。

  政务堂,制订了较为严苛的农税,十税一。同时采取工分制度,凡是完成政务堂安排的建设活动的,可以获得工分,按其量,免除家里一定的税付,最低可制三十税一,如此,将原本是义务劳动的徭役税,变成了农民主动服徭役为家庭减税的行为,虽然只是换了个名头,但农民的劳动积极性大涨,并且在这个过程中,政务堂也可以详细而深入的统计人口。

  在政务堂忙碌之时,公孙续则带着经验丰富的矿工们,开始了勘测露天煤矿,露天铁矿,还有粘土的工作。

  露天铁矿好说,公孙续在经过辽东属国的时候,就已经找到,其实就是后世的鞍山市位置,这里铁矿资源之多自不必说,只是如今的人,开采能力有限罢了。

  露天煤矿稍微麻烦一些,公孙续倒也知晓,有一个叫铁法的地方,具有海量的露天煤矿,他能知道,主要是这个城市改名叫了调兵山市。

  现代中国,有一段时间,相当乐衷于挖掘名人故里,但调兵山市你不好说,他挖掘的是不是正面的名人,这个城市名称,取自宋朝时期,金国大将金兀术,甚至调兵山市也有一条街以兀术街命名,这种过于幽默的事情,就和某些地方建设和风一条街的行为仿佛,当年这个城市,也因此出过一次小名,为人所知,不过此时,还得全凭矿工们寻找了。

  至于粘土到处都是,政务堂已经组织人手,开始大规模的烧砖,东汉几乎所有人都会用木质结构的房子,虽然有着很好的烧砖技术,却一般用于墓葬,民用也就井台,锅灶,石壁等等会用一下,完全不主流。

  但在公孙续的执意要求下,新襄平城,将会大规模采用红砖作为建筑材料,因为在公孙续的规划里,将襄平及其周边,设计成了足以容纳五十万人口的都市圈,而城市内,要能够同时容纳十五万人。

  这给了防火极大的压力,如果不用砖制结构,可能每年在火患上的损失,难以估量。

  整个新襄平城,以中心城为核心,朝四周辐射出去,不同的区域,赋予不同的用途。

  在这种举三十万百姓全力的疯狂基建下,新的襄平城,于一九八年年底,初具雏形,三十万百姓的家,被按区域建造在新城之中,从内向外扩散,而早已规划好的商业区等等其他区域,也各自错落。

  倒是没有城墙,因为根本没足够的人力物力去建造,但这也符合公孙续的构想,后世哪个城市有城墙?只要你让治下百姓吃得饱饭,治安管理严格,对区域统治力高,是不会有盗贼之流的,至于其他军队打来就更扯淡了。于是公孙续其实根本就没准备建城墙。

  在新城建好之后,政务堂为新城起名,辽宁城。

  也在这同一时期,工坊那边,源源不断的投入,收获了结果,造纸术大幅度改良,如今新造的纸张,成本只需原先十分之一,然而其厚度适中,表面细腻而不滑溜,因为改变并挑选出最适合的生石灰比例,纸张相比从前,雪白而不生涩,几位儒者见过后,都对其赞不绝口,认为此纸远超当初蔡侯纸。

  同时,在粘土烧砖的同时,工匠们按照公孙续给的思路,将粘土做成一个个大小一致的小方块,然后烧制成型,挑选其中不开裂的,雕刻出文字。最后用人工排列组合,压制到纸张上,活字印刷的研究,就这样稳步前进。

  再就是要大规模印刷的书籍,先是拿三字经和千字文两个蒙学经典开刷,三字经公孙续记得多,众儒者赞不绝口,并未如何更改,倒是千字文,在管宁,王烈的斧正之下,又重新写了一遍,如今的千字文,更符合公孙续所说,千字不同,但朗朗上口,易诵易记,寓教于乐,合乎韵律的感觉。

  当第一本三字经和千字文从工坊司刊印出来之时,整个辽宁城的儒者们,都齐聚一堂,想要观看这轰动人心的历史性时刻,而当这两本书传到他们手中时,这些儒者,仿佛翻阅着这世上最珍贵的珍宝,轻柔之动作,如抚摸自己的爱人。

  全体儒者一同要求,为这纸,这书赐名,如蔡伦改良后,造出的纸叫蔡伦纸。参与了这一场盛会的众人,也想因此留名青史,都想要以新城之名,辽宁为其著名。

  但公孙续不这样想,他少有的参与到了众人的议论中,并且用自己前将军的权限,一口否决了所有提议,将纸简单命名为新纸,书命名为新书。

  这是工坊司来自五湖四海的工匠们,夜以继日得来的成果,就算青史留名,又怎么可以越过他们呢?这纸张书本,更是要走进天下人的家中,又怎么可以,以区区一地为名?

  同时,公孙续还在新书上,做了一个后世很普遍,但如今却少有的举动,加入了扉页和后记。

  如千字文一书,扉页上将蔡琰,管宁等参与到撰写斧正的儒者姓名,按照贡献,依次写到了上面,而三字经和千字文的后记,都是蔡琰一人写成,主要谈谈她的创作心路历程,当初见父亲做劝学篇,有感蒙学不易等等等等。

  当然,蔡琰知晓,三字经和千字文都是公孙续的手笔,不愿占此功劳,留名青史,但公孙续对于浮名不甚在乎,而且他本来就是个文抄公,如果文名扬开了,有儒者找他辩经,他不是一下露馅了,不如把功劳给蔡琰,本身她博闻强识堪称人肉图书馆,而且当初冀州,比拼记忆力,大败冀州年轻一代,完全没有敌手,也不惧怕儒者挑战,关键是,打出这么一块招牌,说不得,可以成为辽东学者的象征,如当初卢植,郑经一般,吸引天下学子,入辽东,公孙续好将其纳为己用。

  然而公孙续还是低估了新纸和新书的影响力,在张氏商队,第一次出辽东,将千字文和三字经,以及数百张新纸,一本空白的新书带到冀州之时,引发了一场来自天下文潮的海啸。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