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历史军事 初唐逍遥王爷

第205章 文明古国间的影响

初唐逍遥王爷 花垂死 4162 2024-11-15 07:26

  丝绸之路的基本走向形成于公元前后的两汉时期。

  不过,历史上的丝绸之路也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地理环境的变化和政治、宗教形势的演变,不断有一些新的道路被开通,也有一些道路的走向有所变化,甚至废弃。比如敦煌、罗布泊之间的白龙堆,是一片经常使行旅迷失方向的雅丹地形。

  ........

  海上丝路在中世纪以后输出的瓷器很多,所以又名“瓷器之路”。

  而李泰所做的,那便是扩大这条海上丝绸之路的影响!毕竟,对于整个地球的历史而言,最重要和最关键的时刻,便是那大航海时代的来临!

  与丝绸不同,陶瓷器具有沉重和易碎的特点,对于以畜力运输为主的古代陆路贸易而言,大规模、长途转输陶瓷器皿,存在许多无法克服的困难,而海上交通的发展则使陶瓷器皿的大规模出口成为可能。

  此时大唐初年的非洲,人民生活水平低下,器具简单。唐朝外销陶瓷不仅能够丰富和便利了非洲人民的日常生活,而且还能对输入地的手工业生产和审美情趣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埃及之所以没落,其中有一部分原因就是关于创造力的!埃及的铁器时代进入较晚,甚至一度被人称为“没有铁器时代”。

  早期铁器时代在青铜时代之后,但人类知道铁,并不比认识青铜晚。在埃及前王朝时期的墓葬及乌尔王陵里,就出土过铁,而埃及前王朝还处在铜石并用时代,乌尔第一王朝时期也只是刚刚进入青铜时代。不过当时的铁大多是陨铁,所谓人工制品,只是偶然熔化铁矿石得到的。真正的人工铁到公元前1400年左右才出现,冶铁技术的发明者,是小亚细亚东部山地的赫梯人。

  铁器发明后,因赫梯国王严禁冶铁术外传,在一段时间里,铁的产量极少,价格昂贵,铁器只被当作珍贵礼品在一些国家的宫廷里传送。直到前13世纪赫梯王国灭亡,铁的垄断被打破,人类历史上的铁器时代才真正来临。与赫梯临近的今巴勒斯坦、叙利亚和希腊地区首先学会了冶铁,这些地区在公元前10世纪用铁已很普遍。以后,冶铁术经叙利亚传入两河流域、中亚和北非,又经希腊传到东欧和西欧。

  铁器传入西亚、北非原文明古国地区后,在公元前8世纪和公元前6世纪先后促成了亚述帝国和波斯帝国的兴起。装备着精良铁兵器的亚述军队所向无敌,迅速占领西亚北非广大地区;大流士王建立了版图空前的波斯帝国,把势力伸展到中亚、欧洲和印度。亚述和波斯的都城建造起宏伟壮丽的宫殿,苏萨的波斯王宫,屋顶以高20米的雄伟石柱支撑,波斯波利斯的王宫大会厅可以容纳近万人。在两河流域,短暂崛起的新巴比伦王国还扩建了巴比伦城,这座知名的古城当时是西亚最繁荣巨大的城市,王宫内的空中花园,以世界七大奇观之一而闻名于世。

  埃及在此时还没有建立起强大的国家,传入埃及的铁器仅促进了经济繁荣,商品货币代替了物物交换,他们凿通了尼罗河与红海间的运河。由于这些地区在青铜时代已有奴隶制的高度发展,进入早期铁器时代后社会和文化状况并没有发生根本改变。

  当周边国家,尤其是西亚国家民族正在大量使用铁器的时候,古老的埃及人们还在使用最原始的青铜工具,当埃及国内象征法老财富的黄金来源日趋减少而不只的时候,一心只沉醉于古老信仰的古埃及终于被拥有强大铁制武器的西亚国家灭亡了……

  埃及大约在公元前5000年时开始进入青铜时代,公元前1000年左右开始进入铁器时代;美索不达米亚地区大约在公元前7000年时开始利用自然铜,公元前4000年时开始进入青铜时代,公元前1200年左右开始进入铁器时代;爱琴海地区大约在公元前3300年时开始进入青铜时代,公元前1000年左右开始进入铁器时代;印度大约在公元前2500年时开始进入青铜时代,公元前800年左右开始进入铁器时代;而中国是在公元前1500年左右开始进入青铜时代,公元前500年左右开始进入铁器时代的。

  在早期的文明国度和地区中,中国使用铜、铁等金属的年代相对说来是较晚的。但是,由于中国在冶铸技术方面的发明和创新,使中国的冶金业很快就后来居上,跃升于世界的前列,并为中国古代文明的高度发达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一个技术进步带动生产发展,并进而促进社会文明进步的典型范例。

  中国冶金史上的一个最突出的特点,是铸造技术占有重要的地位,以至于铸造既作为成形工艺而存在,又成为冶炼工序中的一个组成部分,达到了“冶”与“铸”密不可分的地步。因此在古代文献中往往是冶铸并称,并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如常用词汇“模范”、“范围”、“陶冶”、“就范”等,都是由冶铸技术衍生而来的。这种冶与铸密不可分的冶金传统,是古代世界上其它国家和地区所无法比拟的。

  不得不说,古老的华夏民族的创造力可见一般!

  况且,中华文明是唯一一脉相承没有大的间断和失传的文明。

  而在瓷器这一方面,古老的中国却有着其他文明所不能比拟的地方!

  中国早在约一万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就已经发明了原始的制陶术,成为世界上最早能够制陶的国家之一。在距今约四、五千年以前,在今河南地区就出现了具有红、黑图饰的“彩陶”制品,反映了当时已经具有了相当高的制陶技术和社会文化水平,形成了著名的“彩陶文化”。

  在约三千年前的商代,中国在不断改进制陶技术的基础上,开始用较纯净和精细的瓷土取代粗糙的陶土为原料,制胎和挂釉,并以较高温度进行煅烧制出了世界最早的原始瓷器。到了汉代,由于烧瓷技术不断改进,中国已能造出精细的青瓷。以后,再经晋、唐、两宋到明清,历代名窑已能制出极其精美的瓷器,并远销国外,受到各国人民的盛赞,对世界文化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瓷”几乎已经成了“中国”的代名词。瓷器的发明是中国古代化学取得的一项杰出成就。

  中国是世界上率先发明瓷器的国家,为人类历史写下了光辉的一页。瓷器的发明,堪称我国的“第五大发明”,它在技术和艺术上的成就,传播到世界各国,并深刻影响了其陶瓷和文化的发展,为我国赢得“瓷器之国”的盛誉。

  中国是瓷器的故乡,中国瓷器的发明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在英文中“瓷器”(china)一词也有":::中国":::的意思。大约在公元前16世纪的商代中期,中国就出现了早期的瓷器。因为其无论在胎体上,还是在釉层的烧制工艺上都尚显粗糙,烧制温度也较低,表现出原始性和过渡性,所以一般称其为":::原始瓷":::。

  “瓷器”的发明始于汉代,至唐、五代时渐趋成熟;至宋代为瓷业蓬勃发展时期,定、汝、官、哥、均等窑。名重千古;元代青花和釉里红等新品迭出;明代继承并发展了宋瓷传统,宣德。成化窑制品,尤为突出;清代风格古雅浑朴,比前时稍逊,却胜在精巧华丽、美妙绝伦,康熙、雍正、乾隆时所制器物,更是出类拔萃,令人叫绝。

  丝绸与陶瓷是中国人民奉献给世界的两件宝物,这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所用民族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宗民族用中国的大青花瓷盘盛饭装菜,然后很多人围着一圈共同席地享用;菲律宾等民族将中国陶瓷作为神物顶礼膜拜;非洲人将中国瓷器装饰于清真寺、宫殿等建筑上。古罗马人将中国的丝绸奉为上流社会和贵妇的奢侈品,并在公元一世纪前后引发了一场丝绸与道德之间的争论。丝绸与陶瓷作为物质产品出现,其意义不仅只此作为可用、可穿之物,由此而延伸出来的两条大道,彻底改变了中国与世界的关系。

  “陶瓷之路”(TheChinaRoad)发端于唐代中后期,是中世纪中外交往的海上大动脉。因瓷器的性质不同于丝绸,不宜在陆上运输,故择海路,这是第二条“亚欧大陆桥”。在这条商路上还有许多商品在传播,如茶叶、香料、金银器……。之所以命名为“陶瓷之路”,主要是因为以瓷器贸易为主的性质,也有人将这条海上商路称为“海上丝绸之路”。但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唐代中后期,由于土耳其帝国的崛起等原因,“陆上丝绸之路”的地位开始削弱。“陶瓷之路”的起点在中国的东南沿海,沿东海、南海经印度洋、阿拉伯海到非洲的东海岸或经红海、地中海到埃及等地;或从东南沿海直通东瀛和高丽。在这条商路沿岸洒落的中国瓷片象闪闪明珠,照亮着整个东南亚、非洲大地和阿拉伯世界。唐代史书记载,唐代与外国的交通有七条路,主要是两条:安西入西域道、广州通海夷道,即“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陶瓷之路”。唐代商业的繁荣不仅从长安体现出来,在东南的扬州也更是如此,扬州时有“雄富甲天下”之美名,否则就不会有李白之“烟花三月下扬州”,杜牧的“十年一觉扬州梦”。如果说陆上“丝绸之路”给中国带来了宗教的虔诚,那么“陶瓷之路”则给中国带来了巨大的商业财富,同时也为殖民掠夺打开了方便之门。因此,16、17世纪以后的“陶瓷之路”,在某种意义上讲,成了殖民掠夺之路。

  ..........

  来自大唐的瓷器对埃及的影响巨大,就如同唐三彩到了波斯以后,就有了波斯三彩的出现一样!

  就南地中海和北非的政治、经济中心,在埃及土伦王朝时期,尼罗河流域的中心城市福斯塔特来说,其出土的大量陶瓷残片大部分是本地产品,这些产品的突出特点是,它们有百分之七八十都是中国陶瓷器的仿制品。如多彩纹陶器和多彩划刻陶器仿唐三彩,白釉陶瓷仿唐代白瓷,而黄褐釉线刻陶器则是越窑瓷的仿制品。

  当唐三彩输入波斯之后,在波斯本地很快就出现了多彩彩纹陶器和多彩线刻花纹陶器,人们将这种华贵的陶器形象地称作“波斯三彩”。这时在邢州白瓷的影响下,在波斯还出现了白釉蓝彩陶器。

  这些大量当地仿唐陶瓷器的发现,从一个侧面表明了唐朝文化对世界各地文化产生的强烈的吸引力。当然这些输入地生产的陶瓷器并不是简单地模仿唐代器物,而是经过改造,具有了本民族的风格。

  拜占庭国王波多力遣使到达大唐的时候,也派人献上了赤玻璃、绿金精。如此,拜占庭与大唐最早期的接触便开始了。

  如今,拜占庭帝国信奉的依旧是原本的基督教,不会存在什么被自己的友军‘十字军’顺手给攻占皇城的失误发生。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