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着东瀛天皇似乎千年血缘不断的关系,李泰倒是有了一个假想,那便是让这血缘断上那么一次,或者彻底换上一换,那么,这东瀛民族恐怕就会有趣许多了,很多人恐怕都会崩溃吧?
..........
然而,此刻的大唐边疆也不是一帆风顺的,可以说,李世民大胆地派侯君集等人率军偷袭西突厥,那可是极其大胆地战术了!
可以说,唐太宗李世民魄力非凡!更是个强权主义者!
隋朝时期,突厥曾经遭到隋军的沉重打击。隋末动乱,中原分裂残破,损失很大,突厥复振。唐高祖在位的时候,唐朝的国力难以对抗正处于兴盛状态的突厥。因此当时的突厥让唐朝受尽了屈辱。唐高祖不得不向突厥称臣,因为突厥的进攻和骚扰,唐朝曾经一度考虑迁都。
但是,在唐太宗李世民这个铁杆大鹰派即位后,再也不想向外来压迫屈服了。于是唐朝开始了上百年的猛烈拓边史,其结果是中国的领土和属国总面积达到了历史性的顶峰。
贞观年间是唐朝拓边最猛烈的时期,也是获胜最大的时期。贞观年间,唐朝依次取得了对东突厥、吐蕃、吐谷浑、高昌、焉耆、西突厥、薛延陀、高句丽、龟兹甚至可能还包括印度用兵的胜利。这些胜利奠定了唐朝300年的基业。
古代中国历史上最大的边患,永远来自北方的草原帝国。突厥是唐朝最严重的边患。尤其是东突厥的颉利可汗,野心勃勃,扩张性超过了他的前任。正是他让唐太宗和他的父亲承受了中国皇帝少有的羞辱感。因此,唐太宗的矛头首先指向了这个塞北大患。
草原帝国,一方面受益于它所处自然环境的恶劣和生产力落后,使得当地人经过自然选择活下来的人普遍英勇善战,忍耐力强于其他地方的人。另一方面,也由于环境恶劣和生产力落后,难以抵御重大自然灾害。贞观元年(627)开始,突厥就好运气就到头了,也许是因为颉利可汗人品太差,所以突厥接下去可谓祸不单行。贞观元年,突厥遭遇一场罕见的大雪灾(《狼图腾》中叫“大白灾”,类似的大雪灾曾经在汉朝时几乎毁灭了盛极一时的匈奴帝国),羊、马、人冻死、饿死了一大批。同年,可能是对颉利可汗不满,突厥北方的铁勒诸部(铁勒是个很有前途的民族,它的两个部落后来都名垂青史,分别叫薛延陀和回纥)进行了反抗突厥的斗争。有意思的是回纥部的首领名叫“菩萨”,有他在果然铁勒如有神助。传说几千人打败了几万突厥兵。领兵的突利可汗回来遭到了颉利可汗的鞭打,直接导致了另一件对突厥极为不利的事件:贞观二年,突利可汗投降唐朝。
内忧、外患、天灾,使突厥这个曾经让周边所有国家颤抖的草原帝国陷入空前的危机中。而最大的危机,则是南面唐朝的皇帝是唐太宗:一个充满主动进攻精神的中国皇帝。在今后的朝代中,这种类型的皇帝可不多。贞观三年,唐军第一次大规模出塞进军,将领有李靖、李勣、苏定方等等,没一个是省油的灯,结果可想而知。唐军首战告捷。颉利可汗被击败后北退,同时派人向唐朝谢罪求和。李勣和李靖两个人一商量说,别看颉利可汗请求“举国内附”,口气软得要死,其实要是放他走,下次谁知道还会弄出什么麻烦?一合计就打算偷袭,有人说使不得啊,我们的使臣还在颉利那里呢。李靖说滚,那几个使者算什么,死掉就死掉好了,抓颉利可汗要紧。于是苏定方乘雾带唐军连夜出击,配合李靖大破突厥兵,斩首万余(注意,古史所说“斩首”数量不一定就是敌军的阵亡数量,有的敌人死掉但是首级没有取得,比如赶入河中淹死的时候。而且斩首的数量肯定还没有包括敌军战伤的数量。所以敌军实际损失要远远超过“斩首”数目)。颉利可汗想逃跑,却被李勣堵住了退路,结果……可怜的人。颉利可汗恐怕是有史以来第一个被中国军队活捉的草原帝国最高统治者。唐军出击定襄,痛歼突厥,活捉颉利可汗,也是唐朝历史上拓边战争中最辉煌的胜利。颉利可汗被抓到长安,当时还活着作为太上皇的李渊欣慰至极,说老子当年给他称臣,今天亲眼看到他成了老子儿子的阶下囚,太爽了!晚上,皇帝、太上皇、诸王、妃同上凌烟阁。李渊亲自弹琵琶,李世民起舞(唐朝果然大有胡气……),热烈庆祝,通宵达旦。
东突厥经过此次打击后,其部众被唐朝南迁,并由投降的被俘突厥将领阿史那思摩统率。东突厥的故乡便被铁勒诸部之一的薛延陀占领。墙倒众人推,东突厥是拔了毛的凤凰不如鸡。薛延陀多次袭击阿史那思摩,阿史那思摩向唐朝告状。唐朝问起来,薛延陀解释说想当初突厥祸害你们唐朝多利害啊,我现在是帮你们出气呢。问题是:现在突厥已经归顺唐朝了,你打狗也得看主人吧?唐太宗对薛延陀很不满,为日后灭亡薛延陀埋下了伏笔。
突厥是唐朝最大的边患,作为同时存在的两个超级大国之一遭到毁灭,建立单级世界就变得容易多了。但是唐朝的事情往往是这样,就是按下葫芦起了瓢。刚刚平定突厥,贞观八年,一个注定要让唐朝的下半辈子不得安宁的国家开始走向崛起。那就是吐蕃。松赞干布成为了吐蕃的赞普之后,精于扩张,很快就狠狠打击了位于今天青海一带的吐谷浑。击败吐谷浑后的松赞干布志得意满,乘着国势向唐朝请求和亲。(汉朝的和亲是中国的屈辱,而在唐朝和亲却往往作为一种对周围属国的赏赐和荣耀,唐朝政府常常用拒绝和亲来对属国表示不满和惩罚。打个不恰当的比喻,唐朝的和亲有点类似今天向外国赠送大熊猫。)
当然,北部边疆才是唐朝的重中之重!才是至关重要的关键点!
贞观十五年,是贞观年间唐朝平定西部边疆的重要一年。这年发生了三件大事。第一是文成公主进入吐蕃。第二是唐军击败西突厥。西突厥的咄陆可汗和弩失毕诸姓失和。突厥这个民族,真是太会窝里斗了。整部突厥史差不多就是一部内讧史。咄陆可汗击败了他的竞争对手,一时得意得昏了头,竟然开始入侵唐朝。这次又是郭孝恪,率兵击退突厥兵,并随即发起反击,斩首千余。突厥再次起了内乱,“众多亡逸,其国大乱”。第三件事是唐军沉重打击了薛延陀,为日后灭亡它做好了准备。这次又是薛延陀攻击阿史那思摩,阿史那思摩向唐朝求救。唐朝忍无可忍,派李勣、薛万彻带兵出援。薛延陀的军队作战方式很奇怪,五人一队,其中一人牵马,其余四人步战,打赢了上马追击,打输了再上马逃跑(我死活想不通薛延陀怎么会有这么愚蠢的战法,难道他们一骑上马就不会打仗了吗?非得下马打仗?)。李勣正面抵挡薛延陀军,薛万彻则率领骑兵先冲垮了薛延陀阵后牵马的人。一看马匹被抢,薛延陀军“其众失马,莫知所从”,被唐军杀得“伏尸被野”。这一战,唐军斩首三千余不算,还俘获马匹一万五千匹。薛延陀首领夷男按照规矩,派使者请罪、求和。
贞观十五年之后,西部和北部边疆的战事沉寂下来。贞观十六年,薛延陀向唐朝求婚,唐朝开始答应,但是要求先把聘礼送到。薛延陀距离唐朝很远,贡品在半路损失很大,送到的时候所剩无几,唐太宗认为是薛延陀对唐朝无礼,拒绝了婚礼的要求。看到遭到重创的薛延陀和唐朝关系不好,早就惦记着薛延陀的阿史那思摩抖起来了,哈哈原来你也有今天?看我不揍死你!薛延陀和阿史那思摩战争不断,唐太宗劝告无效,非常恼火。但是唐太宗的目光已经转向了东部的高丽,这个让隋朝皇帝数次折戟饮恨不已的国度。贞观十九年,唐太宗决定亲征高丽(确切说是高句丽),放话给薛延陀:我们父子都要去打高丽,长安空虚,你要是想犯贱只管放马过来!(整个中国古代史的所有皇帝中,敢这样对草原民族叫嚣的,唐太宗不知道是不是绝无仅有的一个。)这么生猛的话,薛延陀当时就吓得气短了一截(《旧唐书》载后来高丽用厚利诱惑薛延陀叛唐,但是“夷男气慑不敢动”)。
而现在的时间,也正是定格于贞观十五年……
果然,这个贞观十五年,在李泰等人于中东地区大闹个不停的时候,铁勒薛延陀部也犯贱了,他们不甘寂寞起来了,整个就是那种翅膀硬了想要飞的皮痒痒态度。
而我们伟大的鹰派首领,大唐天子李世民,自然不会放任他蹦窜!因此,一场针对铁勒薛延陀部的局部战争也就打响了!
按照历史的话,薛延陀自贞观十五年大败后,便会放弃夺取的突厥领地,逃回北面的故乡。
如果真要按照这样的话,只需要阿史那思摩带领的东突厥不要内乱,那么,大唐希望的太平盛世也就不远了!
待再消除铁勒这一浅在威胁的话,只需要对付高丽极可!当然,还有吐蕃这一大问题。
至于现在的高句丽嘛,其内部也不太平啊。因为,高句丽有那么一个人,那就是——渊盖苏文!
泉盖苏文,又名渊盖苏文,避唐高祖李渊讳而改姓为“泉”。
泉氏家族出于早期高句丽五部中的顺奴部。渊盖苏文父亲为高丽东部大人、大对卢(相当于宰相)。盖苏文继承父职为大对卢,仍掌高句丽军政大权。史载,公元642年(贞观十六年),盖苏文发动政变,手弑其王高建武,更立其年幼的弟弟高藏为王,自为“莫离支”专权,藏王形同虚设,兵权国政皆由盖苏文独揽。
据记载,渊盖苏文“貌魁秀,美须髯,冠服皆饰以金,佩五刀,左右莫敢仰视。使贵人伏诸地,践以升马。出入陈兵,长呼禁切”。
唐朝对于新任高句丽王仍按惯例予以册封。643年(贞观十七年),唐太宗遣使专程前往,册封高藏为上柱国、辽东郡王、高句丽王。是年,高句丽大举攻伐同为唐册封的属国新罗国,唐遣专使携诏书前往高句丽调解制止,遭到盖苏文的拒绝。唐太宗以为盖苏文杀君欺臣,残虐民众,今又违诏,侵略邻国,不可不讨,遂引发唐征伐高句丽之战。
当然,唐对高句丽的进攻起初很不成功,在无数次的战役中失守战略要点。在击败高句丽的盟友突厥后,唐与新罗联盟。
644年(贞观十八年),唐太宗发兵攻打高句丽,遇辽河水大涨,不得渡。渊盖苏文遣使贡白金谢师,不受。645年,唐太宗亲征之,于安市(今辽宁省海城市)大战而不能下之,遂还师。
661年,唐高宗再次派出数十万大军进攻高句丽,再次在渊盖苏文的顽强抗击下无功而返。渊盖苏文成为挽救高句丽的一代名将。
渊盖苏文生三子,泉男生、泉南建、泉男产。尽管渊盖苏文多次以其非凡才能拯救了国家,但他的独裁统治方式也给高句丽留下了祸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