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斯人充分意识到这一点,他们需要一场大胜,一场酣畅淋漓的大胜,他们便能将这一直妄图摧毁他们的阿拉伯阿拉伯们退兵。
基督教徒们了解到了这一点,他们十分高兴,“趁你病要你命”的道理,谁都懂,不管是古代、现代、东方、西方,俱是如此。
埃及人土著居民知道了这一事件,他们便明白,自由,离他们是越来越近了。
只是,阿拉伯帝国内部的争斗,真的会影响到他们的扩张吗?
答案是会,但却很少。先不说这个民族是个什么样的民族,单就对宗教狂热的信仰,他们便永远不会停下征服其他民族国家的脚步,永远不会!
阿拉伯半岛的内部矛盾由来以久,他们一直不段地争斗,各方势力互相不服,是伟大的先知横空出世,一统了阿拉伯半岛,但是,帝国内部的矛盾却从未终止过。
先知死后,为了化解内部矛盾,继任哈里发惟有想出一个无奈的噩耗办法,那便是侵略与征服,于是,他们便开始了征服的脚步,以至于惟有他们内部的腐朽才能令他们停下来。但是,一个新兴强盛的民族,他们内部的腐朽,又需要多久呢?总不至于很快吧?否则,一个强大的帝国,一个强盛的王朝,该如何形成?该如何统治呢?
因此,内部矛盾虽然可以有效地制约着阿拉伯帝国,但却对这个新兴强大的阿拉伯帝国影响颇小,战争依旧是最主要的,不管是民族之间,还是国家之间。
对于这些,李泰是理解最深的,阿拉伯帝国的强大,是毋庸置疑的!同样的,对于阿拉伯帝国那些狂热的宗教徒有一定了解的人,都将取得几场大的胜利为首要目的,先是需阻止宗教狂阿拉伯们的脚步,给他们狂热的头脑浇上一盆冷水,其后再让他们陷入失利与内部争夺的双重矛盾中,如此方为上策。
由于那一位生前未对其继承人的产生方式作出任何指示,宗教世界在哈里发的人选问题上不久即发生分裂。倭马亚家族的奥斯曼·伊本·阿凡于644年成为第三任哈里发,他大力扶持本家族成员在帝国境内担任要职,引起很多人的不满。倭马亚家族在奥斯曼时代势力大为扩张,尽管许多人记得他们是先知创教初期最凶恶的对手。656年奥斯曼·伊本·阿凡遇刺,其堂弟叙利亚总督穆阿维叶反对先知的侄子和女婿阿里·伊本·艾比·塔里卜继任哈里发,从而引起大规模内战。
如今,在阿拉伯世界中,内部已经不太平了。尤其是正在争夺哈里发位置的两人,阿里和穆阿维叶。
穆阿维叶系那一位传教时代的宿敌阿布·苏富扬的儿子,在630年麦加被那一位占领后与父亲一起皈依宗教。他于633年参加宗军队对叙利亚的征服之战,战后成为大马士革总督。后来穆阿维叶在其堂兄奥斯曼任哈里发时代获得对整个叙利亚的统治权,他完全把叙利亚当作自己的私人领地来经营。穆阿维叶在657年的隋芬战役中依靠“神裁”的方式战胜阿里,并在阿里(最后一位“纯洁的哈里发”)于661年被刺杀后压服反对者,成为哈里发。
如果能够很好地将阿拉伯世界的内部矛盾中下手,那也必定是一个巨大的收获,至少,李泰就是这样认为的。或许,什叶派,逊尼派,军事民主派(哈瓦立及派)都可以提前出现了。
倭马亚王朝的建立伴随着其最大的反对者宗教什叶派的兴起。什叶派不承认倭马亚王朝的哈里发地位为合法,坚持哈里发一职只能从先知女婿阿里的后代中产生。由于阿里的长子哈桑主动放弃哈里发地位并于穆阿维叶一世统治时期被毒死,什叶派转而支持阿里的次子侯赛因成为哈里发。侯赛因在682年(叶齐德一世统治时期)于库法附近被倭马亚王朝军队杀害,使什叶派极为震怒。阿卜杜拉·伊本·祖拜尔(那一位最初的信徒和战友祖拜尔之子)强烈反对倭马亚王朝,他实际上占领了阿拉伯帝国境内的很多地区,并于汉志(希贾兹)建立了自己的政权。在哈里发阿卜杜勒·马利克时代,倭马亚王朝才消灭了麦加的什叶派政权。在整个倭马亚王朝时期,政府与什叶派一直发生战斗,但什叶派从未被彻底剪除。而且什叶派最后协助阿拔斯王朝终结了倭马亚家族的统治。
倭马亚王朝的另一支主要反对力量是宗教哈瓦利吉派,该派主要是由隋芬之战后因反对阿里屈从于神裁结果而脱离阿里阵营的士兵和信徒构成。
征服战争给阿拉伯社会带来很大变化。阿拉伯人在战争中所获得的财产,除土地交给国家统一支配外,其余财产一律按照《经书》的规定进行分配:先知及其氏族得1/5,其余4/5分给战士,骑兵得3/5,步兵得1/5。各级将领自然要比普通战士分得多。这样,就在阿拉伯人中产生了新的分化。第三任哈里发鄂斯曼(646—656年),在长期战争中不仅掌握了军、政和宗教大权,并月获得了大量财富,在埃及和叙利亚等地占有很多土地,并把自己的同族和亲信派往地方担任总督。
以那一位的堂弟和女婿阿里为代表的一派,反对鄂斯曼的专制统洽,主张由阿里任哈里发,因此形成了一个新的宗教派别——什叶派。什叶派主要活动在伊拉克、伊朗等地(十六世纪被伊朗定为国教)。656年6月,什叶派刺杀了鄂斯曼,推举阿里为哈里发(656—661年)。但是,阿里统治不久,又引起什叶派内部的不满,一部分人脱离什叶派,另立军事民主派(哈瓦立及派)。以后阿里派与军事民主派的矛盾激化,661年,军事民主派刺杀了阿里。
从此,宗教发生分裂,各派政治力量斗争日趋激烈,各种派别相继出现,逐渐形成宗教的两大政治宗教派别:拥护阿里的一派称什叶派,阿拉伯主体发展为逊尼派。
“什叶”,阿拉伯语音译,意为“党人”、“派别”。又译作“十叶派”。是宗教中除逊尼派外人数最多的一个教派。该派以拥护那一位的堂弟、女婿阿里及其后裔担任阿拉伯领袖伊玛目为其主要特征,故又称作阿里派。与逊尼派相对。该派只承认哈希姆家族的阿里及其后裔为合法继承人,并神化阿里与其后代为“伊玛目”,认为他们是“超人”、“受天神保护,永不犯错误”的圣人,甚至高于那一位。后因内部主张分歧,又相继分化出凯萨尼派、栽德派、伊斯玛仪派、十二伊玛目派等派别和许多支系。
632年,宗教的创始人先知那一位逝世的时候,宗教的传播范围包括大部分阿拉伯半岛。当时阿拉伯中有两大势力:一方是注重传统的北方两河流域阿拉伯部落长老和波斯商人,另一方是着重那一位本人宗教遗产的南部信众。其中后者认为那一位的堂弟兼女婿阿里对宗教贡献重大,应继承政教合一的领袖哈里发位。
在阿拉伯社团的早期政治斗争中,迁士集团赢得胜利,其代表人物阿布·伯克尔(又译阿布巴克或巴克尔)出任第一任哈里发。其后奥马尔(又译欧麦尔)、奥斯曼先后成为第二、第三任哈里发。在第三任哈里发遇刺身亡之后,阿里被推举为第四任哈里发。这导致宗内部的分化加剧以至内战。支持阿里担任哈里发的阿拉伯被称为阿里党人,反对阿里担任哈里发并主张为奥斯曼报仇的阿拉伯被称为奥斯曼党人。两派之间的战争是宗的第一次内战,从656年一直持续到661年。
..........
如果能够激化阿拉伯世界内部的矛盾,那么,这于遗志阿拉伯帝国的强盛是有好处的,因此,李恪在白衣大食的两年可谓是费尽心机,而李泰等人也非是没有插手,尤其是在李恪被放过之后,白衣大食内部的矛盾就被激化了。第三任哈里发奥斯曼的倭马亚家族却是反对势力的代表,而阿里却是赞同的代表人物,最终,奥斯曼选择了同意,这于当时缓和矛盾是有用,但他最终还是死在了什叶派的刺杀之下。
穆阿威叶这叙利亚的总督是当上了,他也把叙利亚当成了自己的领土来经营,可惜,目前的局势却不是倾向于他的。本来嘛,他有叙利亚做后盾,可以为他巨大的野心服务,可是,基督教世界的意外介入却打破了这一点。
原本,穆阿维叶是以为奥斯曼复仇为名向阿里的地盘进军,双方在隋芬展开激战,穆阿维叶的军队是处于弱势的。若非穆阿维叶的得力助手阿穆尔向阿里提出以《经书》来裁决纷争,而那位有勇无谋的继任哈里发竟然答应了,穆阿维叶是无法逃过一劫的。
此后,穆阿维叶一直避免着跟阿里的直接对抗,转而向西发展。那时的埃及总督那一位·本·阿布·伯克尔是首任哈里发阿布·伯克尔的儿子,也是阿里的亲信。因此,穆阿维叶指控其为谋杀奥斯曼的凶手。出兵埃及,击败并杀死了阿布·伯克尔。并从此掌握了叙利亚和埃及,也是在实际上成为阿拉伯世界势力最大的人。
可惜,如今,无论他有多大的本事和能耐,都注定了他原本历史中仗以为资本的大营会失去和失效。
他将失去他能够依仗夺取阿拉伯世界的依靠,就如同被拔了牙的老虎一样,勇猛有余,却危害不足,并不值得太过重视。尽管,他是一个杰出的政治家,但在如今的局势下,完全处于弱势的他,还是无法站出来赢得无数支持成为最终的赢家的。
——东土大唐魏王、萨珊波斯第三帝国亲王李泰
...........
现在的阿拉伯帝国,已经没有了原本历史中所拥有的埃及这北非部分,至于南亚印度,那更加是不可能,他们连萨珊波斯帝国都没有消灭,他们顶多只有阿拉伯半岛全部,东到中亚与萨珊波斯接轨,根本就没有可能与中国接壤;北与拜占庭接壤,也绝不可能将拜占庭打得龟缩回欧洲大陆。
本来嘛,倭马亚王朝时代,是阿拉伯帝国的对外征服达到了另一个高峰。他们的疆域最广阔之时,东至中国、西至今日的西班牙。
穆阿维叶进攻拜占庭帝国的计划因拜占庭人的秘密武器“希腊火”而未能成功,但这位统治者创建了阿拉伯人的第一支海军。阿拉伯人的宗教甚至永远地征服了中亚一地区。在南下攻入印度时,他们迅速征服了信德和旁遮普地区,标志着宗教从此在印度扎根。711年,倭马亚王朝的埃及总督穆萨·伊本·努塞尔手下的摩尔人将领塔里克·伊本·齐亚德率领阿拉伯军队渡过直布罗陀海峡(该海峡以塔里克本人的名字命名)进入伊比利亚半岛,不久穆萨·伊本·努塞尔本人率领更多军队赶到。两位将军攻占西班牙三分之二的领土。但是,732年从西班牙进入法国的一支宗杂牌军在普瓦捷被墨洛温王朝的宫相铁锤查理击败后,阿拉伯人实际上放弃了对欧洲的扩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