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夜之间,整个扬州的官场大员们几乎一半都到齐了,很显然,是有人故意将李隆齐到达扬州的消息散布了出去。
李子川不可能,郑德裕也不可能,杨二狗最不可能。
李隆齐梳洗与众人吃过了饭,坐在屋子里有些生气。
“殿下,既来之则安之,反正也是早晚要见到他们,干脆这一次就一锅烩了。”李子川笑道。
“肯定是那个什么柴公子泄露的消息!唉,也罢,让扬州刺史屈进进来吧。”
不多时,年过四十的屈进便一脸的谄媚走了进来。
“下官拜见秦王殿下。”
“见本王有何事啊?”
李隆齐的话让屈进一愣,你秦王好端端的跑来扬州,竟然问我有什么事,我还想问你有什么事呢。
“殿下驾到,下官理应前来迎接,昨日下官并不知道殿下已经到了这钟离郡,还望殿下海涵。”
“是谁跟你说本王到了扬州的?”李隆齐脸色不太好看,让屈进心里面一个劲的打鼓。
“这......下官不知,只是有消息称秦王......”
“有消息你就信?好歹你是个一州的刺史,怎么凭借小道消息就敢妄下断言?”
屈进心里也是憋屈,这消息还真是不知道谁传出来的。当自己知道之后,也来不及核实消息,生怕怠慢了秦王,这才连夜到了这里,到现在老腰还有些疼呢。没想到,秦王不仅不夸赞自己的忠心,反倒是责备起了自己。
屈进心中窝火,虽然对李隆齐不满,但也不敢明目张胆的顶撞。
“殿下远道而来,扬州上下官员无不激动。这几日更是夜不能寐,希望能够早日一睹秦王殿下的风采。这才没有核实消息便到了这里,疏忽之处还望殿下谅解。”
屈进的话不卑不亢,这倒是让李隆齐有些意外的。正常来说,地方官员巴不得表出忠心,希望能获得自己的重视。但这个屈进虽然用词恭敬,甚至是溜须拍马,但说话的语气却有些不服气。
“既然来了就来了吧,起来说话。”
屈进扶着老腰坐了下来,眼睛看着地面也不说话。
“扬州的民情、你刺史府的政务还有军备状况最近如何?”李隆齐开口问道。
“回禀秦王殿下,扬州民情稳定,虽然帝国北方刚刚平定安史之乱,但扬州距离较远,百姓们的日常生活并没有受到影响。而且,先前骆宾望起兵谋反很快就被帝国镇压,现在百姓们还心有余悸不敢造次。刺史府的政务按部就班,目前正在准备来年春天的播种。另外扬州军备物资充足,粮草足够。”
李隆齐点点头,对于屈进说的那些话我本来就是应付的,如果光听这些当官的一面之词,那么帝国早就乱套了。一切都要看账本,核对库房。
“扬州的诗文大会颇有名气,不知道屈刺史是否知道?”
“下官知道,几乎每年的诗文大会下官都会参加,若是发现有人才的话,还会举荐到吏部,为百姓谋福利。”
李隆齐看了看此时一脸淡然的屈进,和刚进门的时候相比完全像两个人。
“这钟离郡的诗文大会据说有一个名人,好像是姓柴,不知道屈刺史和还知道?”
屈进此时抬头看了看李隆齐,沉吟片刻,说道:“若是秦王惜才,此人倒是很有才华,据说当初还在诗文大会上胜过夺锦之才。不过下官倒是有一个建议,根据下官的了解,此人虽然才华出众,人品却有一些问题。早年间他孤苦伶仃之时,一些文人世子也都接济过他,后来他扬名在外,反倒是没有与那些昔日的恩人有所瓜葛。”
李隆齐点点头,看来这屈进还不算一个昏官,至少自己的问的都能回答上来。尤其是对那个柴公子的评价,与李子川等人差不多,可见此人德不配位。
“既然此人如此有本事,为何屈刺史不推荐给吏部?就算人品有些问题,但只要运用得当,也一定能让他为帝国为百姓做好事的。人无完人,屈刺史切勿要求太高。”李隆齐故意为柴公子说好话,就是看看这个屈进是怎么想的。
“回禀殿下,下官以为,当今帝国盛世,虽有一些不安定的事情发生,但一切都已经回归正常。若是有才无德之人混入朝堂,就算他为百姓带来福利,可朝廷的官员呢?很可能陷入党争的旋涡之中。若是在乱世,下官定会为他争取功名,因为乱世当不拘一格才能尽快恢复安定。想来殿下也应该知道,党争的问题,甚至能葬送一个帝国。”
屈进的暗示很明显,先前不管是先帝与赵颜卿,还是后来的赵颜卿与李国通,还是之前的赵颜卿与李隆裕,这都是党争,而却还是皇权的争夺。
安史之乱并不可怕,派兵镇压即可。可怕的是朝廷内部的消耗,因为你根本不知道谁对谁错,谁与你是真心相待。如此消耗下去,不仅让朝廷的能臣受到连累,更容易让天下百姓受到牵连。
屈进的回答让李隆齐很满意,不利李隆齐还有话要问他。
“你说德不配位,试问当今朝廷,又有谁德才兼备呢?”
“前任丞相张九龄,夺锦之才李子川,当然,下官自认为也算是德才兼备。虽然才华比不上前两位,但至少下官能摆清位置有自知之明,更知道自己能力的极限。”
“哦?说说吧,你能力的极限在哪?”李隆齐很好奇这个屈进,先前是一脸的谄媚,后来又是谈吐自如,现在又毛遂自荐,不知道他心里想的是什么。
“下官身为一州刺史,已然是极限了。下官认为,德是对身边人和百姓的,才才是对朝廷的。根据时事安排官员,如此才能灵活多变,帝国稳定。下官的才华,仅此而已,德行也只够保一州的安定。”
“屈刺史,本来本王想提拔你到京都任职呢,现在听你这么说,是你不想去京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