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了年还需要到小码头大队干活,为了这个名额都抢疯了。
在自己村也是干活,到小码头大队也是干活,但待遇不一样呀!
在自己村干活,谁管你饭?
谁让你吃肉?
谁让你吃大白馒头?
谁给你发鸡蛋?
两个大队的干部也是头疼,还暗自埋怨韩述苦,这鳖子就不能节省点吗?
真是个败家子!
东码头大队派来了一百个青壮劳力,西码头也派出了一百个青壮劳力,两百青壮劳力全部都到人工湖工地了。
韩述苦已经打过电话正在委托烤鸭市的几个衙内寻找蔡起温。
这边大队人马到人工湖开始配合李治国师傅,对湖心岛周遭全部都用石头砌一圈进行加固。
并从东边修一条连接湖心岛的桥,这座桥全部都是用石头立柱,上面铺木地板当过道。
李治国说用石头立柱这个活他可以做,无非就是把下面地基挖深些,用巨石当基座,然后在巨石上砌石头立柱墙。
这个墙体的关键不是用什么东西当粘合剂,而是把石头凿平整且接触面有凹凸槽,能让上下石头正好卡住,然后在侧面楔入“工”字型铁板勾连固定,不是发生强烈地震根本就没问题。
现在湖面是干燥的,一个水坑都没有,正是打地基的时候。
韩述苦规划的这条通往湖心岛的通道直线距离一百二十多米。
但这条通道不是直线,而是九曲十八弯式的花活,在湖中有拐弯,有凉亭,有小桥。
更有凸出来的观景台,还有岔路口绕几个弯然后又汇合,很是花里胡哨。
二百个劳动力有的加固湖心岛,有的挖地基埋石头基石,还有一部分劳动力修整湖边。
沿湖周长大概有一千米,呈椭圆形,韩述苦规划沿湖道路是一高一低两条道路,立体式的环湖通道。
挨着湖水的里面是里圈环湖通道,全部用青砖铺就,五米宽,时不时的往湖面凸出一个观景台,用木板铺就。
有一处凸入湖面五十米,计划在湖面架空建造一座一百平米的水上餐厅。
当然了这座餐厅近些年肯定不会启用,只能等游客如织的年代到来才能开餐厅,现在只能另作他用。
外围环湖通道是高层,三米宽,环湖一周,全部都是用青砖铺就。
其实最好是用柏油或者塑胶铺就,不过现在没有这个条件,只能用青砖铺就了。
这条环湖通道没有那么多花活,主要是锻炼身体,跑跑步,健步行啥的。
外围跑道两边都栽种法国梧桐树,这种树树冠大,树型漂亮。
这是韩述苦后世在盐水鸭市看到的景观,那两排三叉式法桐给韩述苦留下了深刻印象。
韩述苦也准备把这一千米的两排法桐修剪成统一的样式,几十年后也是网红打卡地。
里圈休闲走道外边一圈栽种绿化树,像什么海棠树,琵笆树,木槿树,连翘,榆叶梅,锦带,丁香,紫薇等低矮还会开花的树木。
里边临水一圈全部间隔栽种垂柳和碧桃树,这同样是韩述苦后世在炒饭市游瘦西湖时看到的景观。
瘦西湖两岸栽种了大量的柳树和碧桃,三月份正是桃红柳绿的季节,非常漂亮,所以才有了“烟花三月下炒饭”的传说。
环湖两条道路下面修建有五条通水过道,都是石头砌成的拱形券洞。
这是为了方便从村子西边往东排水,最终都排放到人工湖里面。
现在还没有青砖,只是把两条道路平整好,往湖里需要填充沙土的填充到位。
刚开展人工湖里的各项工作没十天,这个青年干部就要求全体人员都停下手头工作,全部上小丢圪垱种树。
原来又到了种树的季节了,现在小丢圪垱全部都属于小码头大队的地盘,韩述苦就决定先把树种上。
让树木慢慢生长吧,要不然又得等一年。
这时代春冬季种树成活率才高,没有后世那种高科技营养液以及挖树墩技术,所以只能春天冬天栽种。
韩述苦又是满世界找树苗,小丢圪垱从最东边就是靠近毛庄大队那边开始种植。
栽种槐树和泡桐树,还有楝树,杨树,榆树,松柏树,银杏树等等凡是附近林场能购买到高大树种都栽种下来了。
大约栽种了两千亩,花费了一个多月的时间,就这还是把毛庄大队的社员动用了四百人上圪垱上种树。
大队不管饭,他们离本村一步地,离小码头村得穿过整个小丢圪垱,有五六里路,还不如回自家吃饭,所以一天一毛五分钱工钱。
这个春天只能种这么多了,一个原因是树苗不好找,这几样还是大路货,在附近林场都是最多的品种。
二是天气越来越热了,已经进入四月份了,树苗不易成活。
三是开始该脱砖坯了,这是重头戏。
除了把小丢圪垱东边二千亩种植了树木,其余都维持现状。
还是杂草丛生,灌木丛一簇簇,野果树,柳树丛,还有乱七八糟的树木稀稀拉拉的。
小丢圪垱面积有十平方公里左右,大概就是一万五千亩,照这个栽种速度,估计得七八个春季才能种满整个圪垱。
另外就是韩述苦坚持把人工湖里外两条环形道路都栽种了韩述苦计划的树种。
韩述苦强调,这个人工湖今年就能成景了,没有树木花草的,看着难受。
为此还专门用了十个劳动力负责栽种花花草草。
就在韩述苦指挥大家种树时,烤鸭市魏兴华来了电话,说蔡起温找到了,明天下午一点到红焖火车站接人。
电话里魏兴华也没有说太多话,通话质量太差,听着费劲,还是等蔡起温来了再说吧。
三月十七号,韩述平把蔡起温接到了大队院。
韩述苦和他进行了友好商谈,双方通过交流,大致了解了对方的情况。
蔡起温祖父蔡福林在辫子朝小皇帝退位一年后就去世了。
他父亲也是家传造桥手艺,原来在工部督造营里办差。
“我大清”亡了,就失去了生计,又不愿意折腰去西山凿石头。
在城头变换大王旗的民国无所适从,一大家子坐吃山空,家道中落。
蔡起温的父亲在三十年大病一场,当时就是老林给看的病,所以对蔡起温有印象。
过了一年,蔡父就去世了,然后弟兄几个也分了家各过各的。
蔡起温从小养尊处优,在那兵荒马乱的年代也是缺乏谋生手段,也没有桥梁工程邀请他去建造,那日子过得是王小二过年,一年不胜一年。
鬼子统治烤鸭市期间,蔡起温日子过不下去了,把房子也典当了,一家人租房住。
他儿子拉黄包车,老伴儿媳都是给大户人家浆洗衣服补贴家用。
全家实在撑不住了,蔡起温还把家里珍藏的古董卖了度日。
新社会建立后,ZF给分了一座王爷府的两间厢房居住,这个王爷府彻底成为大杂院。
蔡起温现在不到七十岁,他从小跟着祖父学习建桥,跑过许多地方。
后来跟着父亲造桥,家传造桥的手艺,他倒是也懂好多。
毕竟他父亲也会造桥,比他要精通,只是生不逢时而已。
这次是几个衙内发动关系查各个街道办事处的户口,把蔡起温找到了,费老鼻子劲了。
韩述苦看着蔡起温走路都有点打颤,心里也是打鼓,这老家伙会不会嗝屁在小码头村呀?
韩述苦邀请老林给他诊断一番,说是没有大毛病,就是身体太虚了。
毕竟这几年生活都不好,身体亏欠太多。
要是就小码头村的生活质量,身体能迅速补回来不成问题。
韩述苦把自己的想法给蔡起温说了一遍。
听说要复制十七孔桥,老林直摇头,说工期太长,没个三五年造不出来。
时间主要都花费到雕刻石头上了,说十七孔桥难到雕刻石头上了,光石狮就有五百多个。
桥两边的栏杆都是汉白玉石头,同样是雕刻花纹。
蔡起温说这些精美的石雕现在想复制,雕刻大师不容易找到。
他倒是认识几位,不知道现在还在世与否,毕竟多年不联系了。
韩述苦说,没有那么复杂,不要汉白玉,就山里的大石头。
不要雕刻狮子,每根立柱上就统一简简单单一个造型就行。
只要把这座联通人工岛的石拱桥造出来就行,至于“金光穿洞”有没有都行。
蔡起温说,要是光造个石头桥,那问题不大,并且现在湖底还是干涸的,直接就能施工挖桥墩地基。
只要石头充足,劳动力充足,石匠充足,半年时间就能把石头桥造好。
蔡起温还说,要是不雕刻狮子,不搞汉白玉栏杆雕刻,就没有必要仿造十七孔桥。
建造一座七孔石头拱桥就行,中间一个大券洞,两边各三个小点券洞。
这样券洞跨度也没有那么大,建造时所用的梯形石头相对容易凿制。
将来人工湖里游船多时,七个桥洞都能通行,也不会出现游船拥挤,避免游船碰撞发生意外。
韩述苦是听人劝吃饱饭,就委托蔡起温主持建造石头桥,李治国师傅的石匠队伍都调拨到他手下,听他差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