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1章 想对策
与之前不同,朱元璋有意将这次出行的阵仗放大。
锦衣卫清场。
软轿出行。
仆从跟随。
浩浩荡荡,威风无比。
朱焕独自走出门来迎接:“见过两位大人。”
他朝着傅友文和张紞一行礼,把傅、沈二人吓得一激灵。
要命,谁敢受他这礼啊?
但两人偷偷地往回看,朱元璋正在背后默不作声,他们也摸不准朱元璋的心思。
只能硬着头皮受了这一礼。
他们还是第一次受礼受得这样坐立不安呢。
朱焕道:“几位大人,里面请。”
“好。”
一群人浩浩荡荡进了小院。
气场突然就起来了。
毕竟是常年深居高位、浸淫官场的人,有一种不怒自威的强大气场。
赵甜儿平时在朱焕面前张牙舞爪的,此刻已经不敢再出现了。
一个人躲在了小厨房里。
而朱元璋注意地观察着朱焕的反应。
朱焕那个亲弟弟朱允熥,从小在宫里长大,看到这几个大官员都唯唯诺诺,大气都不敢出。
朱焕比起他来说,还在乡下长大,更没见过什么大阵仗了。
朱元璋要求不高,只要朱焕能不像朱允熥那样。
连一句完整的话都说不出来,他就觉得很满意了。
但再定睛一看。
朱焕的反应是不是太平静了些?
他就坐在那里,眼神平静,丝毫没有胆怯的神色。
甚至说出的每一句话,还掷地有声,不卑不亢!
惊讶之余,朱元璋的心里对自己的这个大孙是越发的满意了。
“娃子,咱的面子比较大,所以请来了几位大人。这是吏部尚书沈大人,这是户部侍郎傅大人。吏部和户部的几位主要的官员都在这里了,你有什么想说的,就和他们说说。”
这次来的。
除了傅友文和张紞以外,还有几个吏部和户部的小官员。
都是五品以下。
平时没有资格面见圣颜。
所以他们也不知道。
眼前这个瘦瘦巴巴、其貌不扬的老头。
就是朱元璋本人。
当然,他们更加不知道。
这个坐在他们对面的,会是大明名正言顺的嫡长孙,大明未来的领头人!
……
朱焕看着坐在自己对面的两位大人。
语气不卑不亢。
“感谢二位亲自跑一趟。”
张紞道:“这是应该的,听说小郎君想出了解救寿州百姓的方法,这是惠及天下的事情,我等先在这里谢过小郎君了。”
张紞和傅友文的态度也很有礼貌
并没有因为自己是朝廷重臣,就乱摆架子。
看得朱焕情不自禁/地在心里感慨。
难怪历史上的大明能有这样的辉煌。
全靠着这些贤明的臣子撑着啊!
朱焕点头:“谢就不必了,但是我希望你们真的能有魄力,实行我接下来说的话。”
“我希望,能够由朝廷插手,亲自提高市场粮价!”
“咳,咳咳!”
傅友文本来正在喝茶。
听到这句话,一口茶喷在了杯子中。
提高粮价?
百姓都已经吃不起粮食了,还提高粮价,这不是要百姓更彻底地吃不起吗?
朝廷要是真的这么做了,真的会被天下百姓的唾沫星子淹死的!
张紞也一愣,然后笑着说:“朱小郎君的意思是想让朝廷开仓济民吗?我等也想到了这个主意,不过不能一次性将粮食全部送出去,而要分批次慢慢送,这样才能撑到秋收。”
朱焕皱了皱眉。
他不是说提高粮价吗?这人在自己脑补什么东西。
无视了朱焕的神色,张紞继续说:“之前朝廷就一下子送了十五万石的粮食过去,不过几天就已经被百姓吃完了,根本就撑不了多久。现在朝廷还有三十万石的粮食,这也是撑不了多久的,所以只能分批次发放。”
“百姓只能得到几碗稀粥,稀粥就稀粥,总比饿死的强啊!”
傅友文道:“粮食本来就少,还要分批次发,绝对会有一批百姓没有粮食吃。”
张紞叹了一口气:“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毕竟按照现下这个情形,总要有人牺牲。”
朱元璋不悦道:“张大人,你今日话怎么这样多?咱请你来,是听娃子的对策的,不是听你的对策的!”
也不是张紞话多。
但朱焕刚刚那个粮价的建议实在是太扯了啊!
他都怕再听下去,朱元璋会生气。
只能试图转移话题。
现在好了,朱元璋根本就不领情。
那就只能……
张紞忧愁万分地闭了嘴。
希望朱焕不要再吐出什么惊人之语。
但朱焕压根就没有理会他的眼神。
继续侃侃而谈。
“现在粮食市场上是个什么情况呢?富商大户手握粮食,想争取更多的利益所以在观望市场,按兵不动,只有散户在偷偷摸摸地卖粮食。”
“而如果现在,我们偏向散户……会有什么结果呢?自然是市场需求旺盛,粮食价格飞速上涨。”
“如果这个时候你是富商大户,你会怎么办呢?”
朱焕神秘一笑,朱元璋已经明白了他的意思。
这么大的利益摆在面前。
富商大户们不可能不下场出售粮食。
他眼前一亮:“继续说下去!”
朱焕笑了笑:“我现在要说的事情,几位大人听了可别生气。”
“大明一直以来的政策,就是重农抑商,将商人的地位放在最底层。”
“那么对于商人来讲,反正都已经在最底层了,胆反正人们一直以来都认为他们没有廉耻,那就干脆这么一直没有廉耻下去好了。”
“这样破罐子破摔的结果,是否某种程度上,也是统治者的决策所致呢?”
听到这里,傅友文和张紞都要坐不住了。
这朱小郎君胆子也太大了吧!竟然什么都敢说!
他们都想立刻离开这里,表示自己什么也没有听到了!
但两人偷偷地看了一眼朱元璋,却发现朱元璋不仅没有生气的样子,反而还兴致盎然。
“算你说的对,那接下来要怎么样呢?”
“所以也不必为他们的没有廉耻而愤怒,最重要的是,我们需要他们交出粮食来的这个结果。”
“之前朝廷问这些富商借粮食,他们不肯借,不就是因为觉得朝廷开出的利益不足以让他们心动吗?那么粮价飞涨之后呢?他们还能忍得住吗?”
“他们一定会下水卖粮!”
“那些富可敌国的大户商人,他们手里的粮食一定多到我们无法想象,此次抛出来的粮食,也一定多到我们无法想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