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历史军事 大明:开局万历找上门

第262章 广东缺粮殃及福建

  当然,光靠高压手段是肯定没法稳住惶恐不安的人心的,对地痞流氓犹如冬天般寒冷的汤四爷对广大良善老百姓又犹如春天般温暖,他不厌其烦地安抚着迷途羔羊般的民众,告诉他们,夏知县大人肯定会保证全县粮食供应充足,没必要为一时的粮荒感到恐慌,家中粮食够吃就行了,完全不需要跟风抢购,在这个粮价飞涨的时候买粮食是很不划算的,要好好地握紧手里的银子,不要上了那些投机倒把的奸商的当。

  “你们就算不相信我汤显祖,难道还不相信知县大人?”汤显祖正颜厉色,“夏知县的大本事,你们还不清楚吗?他是什么人呀?状元、天上文曲星下凡,还是驸马、皇上的妹夫!自他上任后,新安县发生了多大的变化,你们不都是亲眼看到的吗?他能带领大家一起发财致富,还会让大家没饭吃饿肚子?你们要对夏大人有信心!要相信夏大人,要听夏大人的话!”

  必须承认,夏华虽然年轻,但在新安县民众心里的威望却是非常高的,他的信誉和口碑也是非常坚实牢固的,这都是他通过实实在在的政绩和普济民众的实惠利益而获得的。俗话说得好,老百姓心里有杆秤。新安县民众对夏华是非常信任的,这就是号召力和“人格魅力”。

  “捕快大哥!捕快大哥!你们快来呀!这儿有个家伙在胡说八道粮价会上涨到起码一石三两,还鼓动我们赶紧去买!肯定是个破坏分子!”几个老百姓奔出路边一家饭店呼唤正在街上巡逻的一队捕快。

  接到热心群众举报的捕快们立刻雄赳赳气昂昂地奔入那家饭店,进门后,看到一个贼眉鼠眼的家伙已经被另外几个老百姓牢牢地按倒在地了。

  “哟呵,已经拿下了?”带头的捕快笑道。

  “这厮见势不妙,想跑,我们岂能让他溜掉?”热心群众笑得很憨厚。

  带头的捕快走上前蹲下身:“有身份证吗?…没有?暂住证呢?哪里人?老实交代!”

  那个倒霉鬼没法抵赖,只得承认:“我…我是刚从外地来的。”

  “外地来的?一来新安就胡说八道扰乱人心,肯定有鬼!带走!”带头的捕快大手一挥。

  这是新安县境内各地时不时就发生的一幕,一些怀有“特殊使命”溜到新安县境内打算用嘴皮子兴风作浪的人刚刚开口就被热心群众配合衙役捕快拿下继而被丢进了监狱。

  在很大程度上基于对夏华的信任,任凭广州府城等地如何风声鹤唳、草木皆兵,新安县却像风浪旋涡里的一块礁石般始终保持着稳定,这让那些满心期盼新安县也乱起来继而发生哄抢打砸事件的居心不轨者大跌眼镜。

  一周后,当广州府城的米价一路势不可挡地突破一石二两大关时,又一位从二品的地方大员来到新安县会见夏华,上次来新安的从二品高官是贵州巡抚叶梦熊,这次来的也是一位巡抚,是福建巡抚金学曾。

  这位金巡抚跟叶巡抚一样,也是一位于国于民有大功的名臣,历史上的他主要干了两件大事,一是把番薯从海外引入华夏,极大地提升了华夏本土的粮食产量,活人无数,陈振龙父子从吕宋获得番薯的藤蔓种苗后回到老家福建把此事报告给了金巡抚,金巡抚大喜,表赞陈振龙父子此举“事属义举”、“虽曰人事,实获天恩”,继而在福建境内全面推广种植番薯;

  金巡抚干的第二件大事是策划灭倭大计,可以说,他是华夏历史上第一个想要灭亡倭国的人,明倭高丽战争后,反复研究这场战争和先前倭寇之乱的他向万历帝进言,他认为倭寇之患的根本祸源不在海上,也不在高丽半岛,而是在倭国本土,大明王师应釜底抽薪、直捣黄龙,征服倭国本土,从而一劳永逸地解决倭寇之患,可以说,金巡抚的设想要是化为现实,那对华夏而言将是真真正正的“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并且金巡抚绝不是纸上谈兵,他是非常认真、非常周密地策划这件大事的,他在福建打造战船、操练水师,准备远征倭国本土,他还招募勇士向倭国本土派去很多间谍仔细地搜集倭国的各方面情报,包括刺探到丰臣秀吉已经丧命了,倭国正处于群“龙”无首、内部濒临分裂乃至爆发内战的脆弱状态等重要情报,可以说,一切的一切可谓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可惜天意弄人,就在这个节骨眼上,西南爆发播州之役,万历帝不得不把军队从高丽半岛上调回国内开赴西南平叛,从而放弃了这项远征倭国本土的伟大计划。

  “金大人大驾光临,真是令下官惶恐不已。”在把金巡抚迎入县衙后,夏华很客气地道。

  金巡抚一脸的风尘仆仆外加身心俱疲,他摆摆手:“夏大人啊,这些客套话就不用说了,也没时间说了,粮荒灾情如火,我啊,是特地过来请你高抬贵手的。”

  夏华吃惊道:“金大人此话怎讲?下官又如何承受得起?”

  金巡抚满面忧色,他苦笑道:“福建境内粮食供应严重不足,不少地方已经发生动乱了。”

  夏华的心情一下子变得沉重起来。

  福建粮食自给率很低,比广东更低,所以福建的粮食更依靠外省供应,广东、浙江就是福建的第一、第二粮食供应省,虽然福建也靠着江西和湖广,但从此二地往福建境内运粮食因为福建山地太多所以很不方便,大不如从广东、浙江通过海路向福建运粮食,因此,广东要是缺粮,福建将会直接受影响。历史上在万历二十年、万历二十二年,广东两次由于自然灾害导致粮食歉收而停止输送粮食给福建,引发福建境内发生很多抢米风潮和动乱。

  “夏大人,”金巡抚虽是堂堂的从二品巡抚,但他此时在夏华面前却满是请求神态,“福建从外地购入的粮食足有六成多来自广东,在这其中,潮惠二州占了绝大部分,一旦此二地停止向福建输送粮食,福建人就要挨饿了,我试图派人去浙江、江西、湖广购买粮食,但这几个地方居然都无粮,就算有,价钱也高得令人望而却步,我是真没办法了,只能过来向你求助。”他一脸的悲苦和沉痛,“福州、莆田、泉州、漳州等地都已爆发抢米风潮,流言四起,老百姓惶惶不可终日,一些奸商趁机囤积居奇、哄抬物价、投机倒把,还有流氓地痞也趁机兴风作浪、浑水摸鱼、唯恐天下不乱,再这样下去,就要出现饿死人的事和大规模的动乱了!”

  金巡抚是个聪明人,他肯定已经派人到潮州、惠州打听清楚了,当地多余的粮食之所以不卖入福建,是因为被潮商掌控住了,潮商此举则是出自夏华的指示。换而言之,福建想要得到广东的粮食,找刘总督、张布政使、屠知府是没用的,只能找夏华。为解决福建民众的吃饭问题,金巡抚特地亲自来到新安“求”夏华。

  夏华看着金巡抚,单刀直入地问道:“金大人,福建缺多少粮食?”

  金巡抚连忙回答道:“五十万石,只要有五十万石粮食,福建就能熬过这段艰难时期了!”

  夏华点点头,他没有藏着掖着:“金大人,实不相瞒,我手里只有三十万石余粮,这些粮食除了用于稳定新安县外,还要兼顾广州府等地,所以…”

  “啊?这…”

  “我先分你一半救救急,如何?十五万石,能不能撑一个月?”

  金巡抚急忙道:“十五万石可以了!福建已经全面推广种植番薯,本官亲自带头、以身作则,顿顿把番薯和大米混在一起吃,带动老百姓一起勒裤腰带,十五万石粮食能撑一个月!”

  夏华再次点点头:“好,我立刻拨出十五万石粮食给金大人您。”

  金巡抚大喜,他没想到夏华答应得这么干脆,顿时又激动又感动:“夏大人,多谢你了!”

  夏华微笑道:“新安百姓是大明子民、吾之同胞,福建百姓同样是大明子民、吾之同胞,我岂会只管自家的一亩三分地却不管别地同胞的死活?”

  金巡抚感慨长叹道:“夏大人真是高义啊!”

  当金巡抚欢天喜地地拿着夏华写给潮商的“立刻向福建以平价输入十五万石粮食”批条离开后,汤显祖火急火燎地奔来:“大人!你快过来看看吧!”

  跟着汤显祖赶到新安县和东莞县的交界处后,夏华看到眼前漫山遍野都是人,密密麻麻、浩浩荡荡地向着新安县而来,脚步声、说话喧嚣声汇聚成巨大的声浪,犹如闷雷般震耳欲聋,掀起的灰土更是犹如乌云般铺天盖地,把守边界的杨家军官兵们都紧张得如临大敌,在现场工作着的官吏们忙得团团转,他们设立了比以往多出数倍的登记站,挨个挨个地给打算进入新安县的外地人登记,三三两两的衙役捕快在人山人海里声嘶力竭地吼着:“排队!都排队!”

  “有多少人?”夏华问道。

  “我们已经接纳了两万多人,眼前起码有五万人。”汤显祖擦着额头上的汗珠,“我派人逆着人-流方向前去查探了,还有不少于十万人正在路上一批批地过来,后续的恐怕会更多。”

  “好多劳动力啊!”夏华笑了笑。

  “也是好多要吃饭的嘴啊!”汤显祖脸色阴郁无比。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