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历史军事 大明:开局万历找上门

第193章 花钱如瀑布(2)

  新安县境内,无论是城镇还是乡村,比比皆是、屡见不鲜“县衙宣传队”宣传员的身影,这些从夏华那里领工钱的宣传员日复一日、不厌其烦地向人们进行着他们的宣传任务,使得越来越多的健康思想观念日益深入人心:

  “脏水不要乱倒,要倒进下水道,垃圾不要乱扔,要放进垃圾篓、垃圾桶里,一来可以让我们的家园变得更干净,二来可以避免滋生瘟疫传染病。”

  “不准随地大小便!不准随地吐痰擤鼻涕!要讲卫生!要爱干净!”

  “厕所要根据相关标准进行正规建设,粪便要及时清理,否则会滋生瘟疫传染病的!”

  “在外有内急了,就去公共厕所解决!”

  “经常洗澡好处多,可以减少生病!”

  “走路要靠右边走!城镇里不准骑马!”

  “不要直接喝生水!要烧煮后再喝!生水里有病虫,喝下去会生病的!”

  “不准丢弃孩子!不想养的,可以送去知县大人开办的福利院!”

  “不准重男轻女!男孩女孩一样好!男孩女孩都是宝!不管是生了男孩,还是生了女孩,都会得到知县大人的奖励!”

  “要让孩子读书!生娃不读书,不如养头猪!孩子读书认字了,以后才会有出息!”

  “要爱护环境,砍了多少树就要种植多少树苗补上…”

  夏华的这些花钱如瀑布的“新政”极大地提升了新安县民众的生活水平,有力地推动了新安县社会生产力发展,净化了新安县的社会风气,升华了新安县民众的思想理念,促进了文明建设进度。新安县是夏华梦想扬帆起航的起点,值得他如此不惜血本,他砸进去这么多银子,一方面让他的治下得以脱胎换骨、气象一新,另一方面则让他的治下民众直接得到了丰厚无比的实惠。因为夏华的大撒银子、大搞基建,数以万计的人得以赚钱赚钱或收入大增,比如新安县的原居民们,他们原本从事的种植水稻、茶叶、产盐、捕鱼等生计只够他们糊口,难以攒下积蓄、大幅度地提升生活水平,夏华大搞基建,大批新安县原居民就像后世农民工那样,或在从事原本生计同时去给官府兼职打工,或直接放弃原本生计直接全职给官府打工,这样,他们的收入就大大地增加了,就能买得起更多的生活物资、攒下积蓄、大幅度地提升生活水平了。成千上万的老百姓有时间、有力气、肯吃苦卖力地干活,但他们之前没有工作岗位让他们获得第二份收入、更大的收入,夏华现在给他们提供了。

  不仅如此,新安县的大基建还吸引了附近周边县、州、府的老百姓犹如过江之鲫般来到新安县打工或直接举家搬到新安县定居。人多了,又有钱了,消费需求和市场就增加扩大了,商业活动就红火起来了,越来越多的商品货物从外地流入新安县,让新安县物资越来越丰富。

  夏华此举也是一项长线投资,他把他的治下建设得欣欣向荣、蒸蒸日上,在一开始确实需要花大钱,就像做一笔很大的生意,但在一切走上正轨后,他的治下变得民生丰足、税赋大增,他就能慢慢收回“成本”并且还能赚到更多的钱,从而形成一个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

  两个月后,大明朝结束了万历十七年,进入了万历十八年。

  在新安县过了一个没有下雪的春节后,更多的夏华的朋友、熟人、亲信接连来到新安县。

  “东璧先生,欢迎,欢迎!”新安县北部与东莞县交界处的进出新安县的官道上,夏华亲自热情无比地迎接带着全家移居到新安县的李时珍。

  “哎哟,夏大人,不敢,不敢,怎能让您亲自迎接老朽呢?”李时珍爽朗地笑着与夏华互相行礼。

  “应该的,应该的。”夏华心情非常好,因为他看到李时珍气色极佳,整个人精神矍铄、身体硬朗,比两人第一次见面时仿佛年轻了十岁。原先历史上,李时珍还有三年就要去世了,但眼下看他的身体和精神状况,再活十年完全不成问题。对此,夏华非常高兴,这位卓越的大医学家、大医药学家活得越久,他为华夏苍生做出的贡献自然就越大。

  夏华特地把李时珍从其湖北蕲州老家千里迢迢地请到新安县,不完全是为提升新安县的医疗水平,更主要的是为加速华夏医学水平的发展。

  像李时珍这样的医学家,他除了治病救人外,还肩负着一项天赋使命:钻研医学,推动医学发展。医学,是人类治疗伤病、对抗死神的工具,这把跟生命息息相关的工具不但要被医生们充分使用,还要与时俱进、不断进步。发现、研制出新的药物,研究出新的医疗手段,跟用现有的药物、医疗手段救死扶伤一样重要。

  所以,夏华准备在新安县境内创建华夏第一座正规的医学院。创建医学院光有硬件设施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越多越好的李时珍这样的医学家。

  夏华刚到新安县时就写信给李时珍邀他来新安县了,李时珍在看完夏华信里阐述的创建医学院的构想后深以为然、深表赞同,表示此举是造物苍生无穷的大好事,他既是杏林中人,义不容辞,另外,夏华还在信里告诉李时珍,钻研医学是不能闭门造车的,要跟外邦医学界同行互相交流,从而一起进步,新安县是大明此时外国人最多的地方,来到大明的外国人里有不少医生或带来了不少外国医学书籍,李时珍对此大感兴趣,他非常好奇外国医生是如何治病救人的,也非常想知道外国的医学水平发展到了什么地步。

  就这样,在料理完老家那边的事后,李时珍在今年初拖家带口地来到了新安县。

  李时珍的父亲李言闻和兄长李果珍也都是医生,但二人都已过世,李时珍共有四个儿子,长子李建中是嘉靖四十三年的举人,目前在西南地区做官,次子李建元、三子李建方、四子李建木都是“半儒半医”,他们一边读书参加科举一边在李时珍熏陶下跟李时珍学医、充当李时珍的助手,三人里,次子李建元对医学兴趣最浓厚、天赋最高、医术最精,还参与了《本草纲目》的编写,书中的一千多幅插图都是他绘制的,另外,李时珍还有四个孙子,也都“半儒半医”,如今,都跟李时珍来到了新安县。

  李时珍的大徒弟王广和二徒弟庞宪没来新安县,留在了湖广一带,这是因为夏华在首次拜见李时珍时曾向他提议开办医学课堂,招收愿意行医悬壶济世的人收为弟子,把他们教育培养成一批批的名医,从而开枝散叶,让李氏医术发扬光大,救治造福更多人,李时珍欣然接受应允,随后,他用夏华资助他的钱创立了“东璧堂”即李氏医馆,招收了多批志在学医救人的青少年为弟子对他们进行教育培养,同时以蕲州为起点,在湖广多地开设东璧堂分馆。截至此时,东璧堂已成立了近十所,由于李时珍要到新安县参与医学院的创建,加上王广和庞宪已基本上尽得李时珍医术真传,所以李时珍就把东璧堂的事务完全交给了他们。

  当然了,李时珍到了新安县后,肯定会在这里也开设一家东璧堂。

  李时珍深知创建医学院的重大意义以及靠他一个医学家是远远不够的,所以,他在接到夏华来信后写了很多信邀请跟他互相知名的医林同道中人与他一起前往新安县,包括十多位这个时代的华夏著名医学家,比如江西名医、人称“医林状元”的龚廷贤,安徽名医孙一奎,江苏名医缪希雍和陈实功,浙江名医、人称“张仲景再世”的张景岳。众医学家都深感夏华高瞻远瞩、深谋远虑:以现有的医学药物和手段,治病救人根本不够用,大部分疾病都无药可救,发现、研制出新的药物和研究出新的医疗手段是刻不容缓的。

  很值得一提的是,在这些华夏医学家里,陈实功十分独特,因为华夏中医向来重视内科、轻视外科,约定俗成地“不在病患伤者身上动刀子”,但陈实功不这么认为,他认为,如果能医治好病患伤者,动刀子也是一种必不可少的手段,他是此时华夏十分少见的外科医学家。

  跟医学院一起被夏华在新安县创建的,还有华夏有史以来第一座正规大学。

  大学这种高等教育学校听起来像是后世才有的事物,实际上大学历史十分悠久,全世界第一座大学是意大利在西元1088年成立的博洛尼亚大学,距后世已有千年历史,距眼下的明朝晚期也有足足五百年历史了,西元1088年是华夏的什么时候呢?是北宋的宋哲宗时期。至于后世华夏人都知道的牛津大学、剑桥大学、巴黎大学等欧洲高等学府,此时都已经存在,并且都已建校数百年了。华夏在这件大事上已经落后了。

  因为夏华的先见之明和呕心沥血,华夏历史上第一座正规的大学——明华大学,于万历十八年夏在新安县新县城、大明湾北岸、九龙半岛南端海边成立,该校近半教师是海外学者。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