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历史军事 穿越水浒之开局当皇帝

第41章 推行新政

  李清照眉头微蹙,思虑片刻,提笔写道:“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没想到这首《一剪梅》竟然提前问世,很显然李清照对眼前的这位赵公子动了真情。但只可惜她有婚约在身,不能以身相许,于是只好以词相赠。

  这首词说尽了相思之苦,最后三句惊艳千古。“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化用范仲淹的“都来此事,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虽是化用,但无疑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李清照的憔悴更加凸显。这里,“眉头”与“心头”相对应,“才下”与“却上”成起伏,语句结构十分工整,表现手法非常巧妙,把相思之苦表现得极其形象。

  这首词流传甚广,历来为文人所赞赏。《草堂诗馀评林》中给予极高的评价,“此词颇尽离别之情,语意超逸,令人醒目”。

  赵籍笑道:“没想到你我二人的词作均写到了大雁,正如李商隐所言,‘心有灵犀一点通。’李姑娘,告辞。有缘千里来相会,无缘对面不相逢。你我缘分未尽,他日还会相见。”

  风度翩翩的赵籍收好李清照的词作,然后带着林冲和王进,消失在茫茫夜色之中。李清照望着赵籍远去的方向,喃喃自语道:“你我真的还能再次相见吗?”

  离开了大相国寺,林冲和王进,一左一右,保护赵籍回宫。

  赵籍道:“元宵佳节,偶遇佳人,本公子甚为高兴。”

  王进道:“公子才高八斗,想必过几日,那些诗词便在市井之中开始传唱。”

  赵籍道:“师父,你和圣手书生萧让之女进展到哪一步了?”

  赵籍是个现代人,还以为王进和萧若雪正在谈恋爱,所以才问进展到了哪一步。其实古人很保守,男女双方婚前见不了几面,甚至不能见面,只需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便成亲了。

  王进有点不好意思道:“前几日,萧让还托人问我,何时娶亲?”

  赵籍惭愧道:“朕曾答应你,亲政以后为你赐婚,结果忙于国事,耽误了师父半年。明日朕便为你二人赐婚。”

  王进道:“多谢陛下!”

  王进心情激动,便直呼赵籍为陛下,忘了宫外不能暴露赵籍身份的约定。

  一夜无话,次日赵籍下旨,为王进和萧若雪赐婚,同时还送上了价值不菲的贺礼。去年年底,圣手书生萧让已经举家搬迁到了东京,听闻皇上赐婚,高兴不已。原先他还以为女儿萧若雪是王进纳的小妾,到了王府可能受点委屈,没想到竟然是正妻,怎能令他不高兴?

  另外,赵籍又下了一道圣旨,正式任命王进为皇城使,执掌皇城司。王进主持皇城司的工作已经有一段时间,但总以帝师的身份掌管皇城司,名不正言不顺。另外原来的皇城司总是由太监掌管,赵籍一反常态,任命武官执掌皇城司,彻底断了宦官干政。王进自然感激不尽,表示誓死追随皇上,赴汤蹈火,在所不辞。

  赵籍封赏了王进,自然还要封赏林冲。毕竟他俩是离赵籍最近的臣子,赵籍的生命安全都托付在他们身上。当然赵籍并非给林冲升官,林冲已经是守护皇宫的最高长官了,已经无官可升。于是赵籍降旨,封林冲的娘子为三品诰命夫人。

  新年新气象,朝廷想要推行新政,就绕不开对王安石的正确评价。于是《开封时报》头版头条刊发了赵籍的评论文章《正确认识王安石》。文章指出:

  “神宗皇帝和王安石推行变法,目的是为了富国强兵,重整大宋。从新法次第实施,到新法为守旧派所废罢,其间将近十五年。在这十五年中,每项新法在推行后,虽然都不免产生了或大或小的弊端,但是富国强兵的效果十分显著。王安石本人虽以罢相黯淡收场,但他的赤诚之心天地可鉴,日月可表。如何评价王安石?第一,王安石是有功的,第二位才是过。总的来说,七分功,三分过,功远远大于过。王安石作为改革变法的先驱,必将与管仲、李悝、吴起、商鞅齐名,流芳千古,永垂不朽!”

  “三七开”概括了王安石的功与过,这是赵籍政治智慧的体现,也是对王安石客观公正的评价。赵籍还追封王安石为舒王,配享孔庙,与颜回、孟子并列。

  半个月后,赵籍在王安石的女婿、右相蔡卞的陪同下,到孔庙祭拜了孔子和王安石,向天下人表明了改革的决心。赵籍坚定地说:“神宗创法立制,先帝继之,朕欲上述父兄之志,做改革变法的拥护者,做改革变法的实践者,做改革变法的保护者。”

  新政首先从整顿报纸开始。整顿报纸分为两步。第一步,取消邸报。第二步整顿小报。

  宋朝的官方报纸原来是邸报,采用晦涩难懂的文言文,阅读条件相对较高而缺少趣味性,所以阅读的百姓并不是太多,一般是供士大夫阶级阅读。后来赵籍穿越而来,白话文报纸《开封时报》应运而生,兼具时效性、趣味性和商业性,发行量日益增长,每期超过五万份,于是赵籍就取消了邸报。

  由于宋朝文人地位的提高和印刷术的发达,当时除了官方报纸,还有各类民间小报。小报数量繁多,质量难免参差不齐,一些小报为了满足读者猎奇、猎艳的心理,开始胡乱编造,使得信息真假难辨,史书记载“人性喜新而好奇,皆以小报为先,而以朝报为常,真伪亦不复辨也。”

  政和元年二月,讲义司下属的教化科将东京的各个小报主编或老板召集在一起,共商大计。赵籍没有穿龙袍,而是穿着普通官服,以邹浩的副手出现,在现场听取各方意见。

  教化科主事兼《开封时报》主编邹浩道:“今天本官召集各位前来,共同商讨报纸的发展。首先给诸位吃一颗定心丸,当今官家圣明,决不打压各位,而要扶持各位,让大宋报业更加繁荣昌盛。”

  众人道:“多谢陛下!”

  邹浩道:“从今天起,各家报纸光明正大地发行,无须偷鸡摸狗地散发。当然,各家报纸首先要在教化科注册正式的名称,注册后教化科给各家报纸一个刊号。刊号就是报纸的合法营业执照,有了刊号,报纸受朝廷保护。”

  有人问道:“这个刊号多少钱,太贵了我们买不起。”

  刊号的价钱,是各位报纸主编最关心的问题。有了刊号,报纸正规发行;假如刊号太贵,他们还会私下发行,传之四方。

  邹浩道:“僧人的一张度牒200贯钱,一个刊号也是200贯钱。诸位以为如何?”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