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算术
良久之后,朱元璋才缓缓开口。
“二虎,你错了!”
“当年大虎是奉了咱的命令,自己凿沉了船,才与小明王同归于尽的。”
“什么?”
二虎不可置信的看着朱元璋。
他一直以为大虎的死是个意外,没想到其中还有这个隐情。
如果朱元璋不提此事,他到死都不会知道事情的真相。
二虎心中挣扎良久,最后眼含热泪,哽咽道:“皇爷,大虎能为皇爷而死,是他的荣幸。”
“就算是二虎也愿意为皇爷肝脑涂地。”
二虎说的情真意切,令朱元璋动容。
“二虎啊!”
朱元璋叹了口气:“虽然你们是咱救的,但咱已经将你们当做了自己的孩子。”
“在咱心里,你们的位置与沐英是一样的。”
闻听此言,二虎深入再次一震:“皇爷!”
沐英是朱元璋收的义子,赐姓朱。
大明建国之后,为了不让老朱心生嫌隙,沐英便上书请求改回祖姓。
对此朱元璋很是欣慰,但是沐英从小便不知自己父母姓甚名谁,于是朱元璋便再次赐沐英姓沐。
意思就是永沐皇恩,并且还被朱元璋封为了王,永镇云南。
沐英是大明开国第一位异姓王。
二虎没想到自己兄弟在朱元璋心中位置如此之高,伤心之余,更多的是感动。
朱元璋深吸了口气,神色严肃道:“二虎,咱决定成立一个特殊机构,名为锦衣卫,就由你来出任锦衣卫指挥使,你可愿意?”
二虎有些惊愕的看着朱元璋。
一直以来他都是拱卫司的副指挥使,是曹泰的副手。
如今朱元璋再次成立锦衣卫,那意思就是说这个锦衣卫是另外独立出来的,地位与拱卫司同级。
这时,曹泰低声道:“恭喜二虎兄弟了。”
朱元璋神色严肃的看着二虎:“从今往后,你的身份就开始变了。”
“既然身份变了,那你所做的事与之前也就不一样了。”
闻言,二虎心中一沉,他明白如今的锦衣卫已经与拱卫司不同了。
所做的事如果不能令朱元璋满意,那他这个锦衣卫指挥使也会跟着完蛋。
想到这里,蒋二虎抱拳道:“臣一定竭尽所能为皇爷分忧。”
对此朱元璋很是满意。
“那朕给你下达第一个命令。”
二虎躬身道:“请皇爷吩咐。”
朱元璋说道:“如今雄英身中剧毒,朕猜想应该是有人刻意为之。”
“朕要你立刻返回京城,暗中调查此事,尤其是东宫,你可明白?”
听到这里,二虎身躯微微一颤,急忙点头应和。
他知道此事关系重大,一不留神便会丢掉性命。
他也没想到朱元璋给他的第一道命令竟然如此棘手。
虽然此事很难,但他还是必须接受。
接着朱元璋丢给二虎一枚玉佩。
“你拿着这个回宫找皇后,她知道该怎么做。”
二虎接过玉佩,退了出去。
看着二虎离开,朱元璋眼中杀气闪过。
“最好不要是你,否则你的家族也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了。”
紧接着朱元璋又看向了曹泰。
“曹泰,传令下去,给朕彻查沈冲,朕倒要看看这个沈冲究竟是怎样一个人。”
曹泰领命,不敢耽搁,当即便招来人手,前去调查沈冲。
时间如白驹过隙,转瞬即逝。
三日之后,朱元璋与曹泰刚刚返回客栈,一道折子便递了上来。
“皇爷,沈冲的底细已经调查清楚。”
曹泰手捧奏折,恭敬的站在朱元璋面前。
“嗯,说来听听。”
朱元璋不紧不慢的说道。
曹泰看了看手中的折子,接着开口道:“沈冲,祖籍苏州昆山周庄。”
“从小便无父无母,被其族叔收养。”
“洪武九年中童生,洪武十一年中秀才。”
“洪武十一年,不知是何故昏迷不醒,历经两个月才好转。”
“沈冲好转之后性情大变,不光不想着继续参加科举,反而离开苏州来到了江宁。”
“仅仅两年光景便从身无分文成为一方巨贾,如今的沈冲名下有酒楼、布庄、货栈、工坊,身价过千万,是江宁首富。”
不得不说这拱卫司办事能力特别的强,仅仅三天时间就将沈冲的底细查了个底掉。
朱元璋越听越惊讶,他没想到这个沈冲仅仅用了两年的时间便从一个籍籍无名,身无分文的穷秀才成为了江宁首富。
这份经商手段就算是当年的沈万三都有所不如。
而且通过这几日的调查了解,朱元璋还得知沈冲在江宁深受百姓爱戴。
就连乡间百姓都对他赞不绝口。
此时此刻朱元璋对这个沈浪更加好奇了起来。
“皇爷,如今三日时间已过,我们是否应该去接皇孙殿下了?”
就在朱元璋心思百转之际,曹泰突然说道。
闻言,朱元璋点了点头,与曹泰一同离开了客栈。
民心医院。
病房中。
沈冲放下听诊器,看着躺在病床上的朱雄英说道:“小公子,你的病情基本稳定,可以出院了。”
顿了顿,沈冲继续说道:“不过出院之后,你服用的药不能停,直到完全康复。”
闻听此言,朱雄英一骨碌从病床上坐了起来。
“多谢先生这三日来的照顾,雄英没齿难忘!”
朱雄英说着眼中满是不舍。
沈冲笑道:“小公子万不可如此称呼。”
“在下乃是一介商贾,虽然懂一些医术,但是也不敢以先生自居。”
朱雄英笑道:“先生的博学,足以当的先生这一称呼。”
“先生昨日留下的题,学生已经有了答案。”
闻言,沈冲顿时一怔。
“快说来听听。”
沈冲眼睛一眨不眨的看着朱雄英,他没想到朱雄英如此年纪竟然能算出那般难的数学题,用天才来称呼也不为过。
“先生昨日说笼子里共有十个头,三十二只脚,分别有几只兔子几只鸡,可对?”
沈冲并未答话,而是点了点头。
只听朱雄英继续说道:“昨日雄英想到了孙子算经。”
“倍足以减首,余半之,即兽,以四乘兽,减足,余半之,即禽。”
“因此雄英得出的结论是鸡四只,兔六只。”
“请问先生,雄英算的可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