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223年益州白帝城永安宫
那个被陈寿盛赞“高祖之风英雄之器”的豪杰那个以百折不挠,弘毅宽厚闻名的侠客,此时正一点一点地走进生命的终点。
如果说死亡,他是不怕的,在弥留之际突然想到了年少时读史记,高祖临终时尚言“吾以布衣提三尺剑取天下此非天命乎?命乃在天,虽扁鹊何益!”哈哈是啊,命乃天定,非人力所能挽回。想到此处,刘备对于自己的死亡也不感到悲伤。但,当他看到病榻前年已四旬的诸葛亮,想到被夷陵烈火烧到濒临崩溃的蜀汉时,一股难以言表的哀痛却在转瞬之间占据他的身心,撕扯冲撞着他仿佛要将他吞没。
岁月蹉跎,英雄垂老,但恨大仇未报,汉室未兴。
他恨,恨自己中山靖王之后,汉家子孙,却无力匡扶汉室,再造河山。
他怒,怒东吴小人,背刺云长;怒糜芳,士仁屈膝投敌;怒霄小刀斧,翼德身首异处。
他哀,哀自己二十四岁起兵征讨黄巾,四十七岁得遇孔明,愿以为上下同心同德,此番定要叫九州归一,再造河山。不想精锐尽丧,中道而别。
一切的不甘愤懑悲痛哀伤不舍最终都只化作他的一声叹息,消逝在白帝城的晚风中。
刘备强撑这病体要坐起来,诸葛亮见状慌忙地将他扶起,纵使一向谨慎持重的他,面对弥留的主公,也着实慌了神。纵使诸葛亮在来到白帝城已经猜到这种结局,他心中也存着一丝侥幸万一自己来后,主公病好了呢?万一主公痊愈了呢?
但如今来看,只怕是日薄西山,回光返照罢了。
想到此处,诸葛亮不由流泪,他并不是一个多愁善感的人,但面对与自己风雨同舟十六年的主公,又怎能不心痛?
刘备看到这番情景,不由笑到“孔明啊,莫哭,我要下诏了。”言罢,便下诏书,交代身后之事。教导刘禅,言到“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惟贤惟德,能服於人。汝父德薄,勿效之。”德薄啊,夺了刘璋家业,害两川百姓遭受战乱之苦,害死了陪自己征战夷陵的五万将士,对不起黄权,更对不起孔明。
又对诸葛亮说到“君才十倍于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说到君可自取时,刘备仿佛用尽了全部的力量,以至于他又躺回病榻。只有那掷地有声,重若千钧的四字,昭示着这位老人最后的生命力。
“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一声同样坚毅沉重的话语回应着刚才的遗言,在生与死之间完成了理想的传承。
刘备满意地看着自己的知己,凛凛人如在,谁云汉已亡。以前是他,现在是他,以后还会有很多。
多年后,当陈寿写先主传时,不由赞叹道“先主之弘毅宽厚,知人待士,盖有高祖之风,英雄之器焉。及其举国托孤于诸葛亮,而心神无二,诚君臣之至公,古今之盛轨也。机权干略,不逮魏武,是以基宇亦狭。然折而不挠,终不为下者。
夏四月癸已,先主殂于永安宫,时年六十三。秋,归葬惠陵。
起于斩白蛇,终于白帝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