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首届春闱 八龄童子问鼎魁首?
晨光微露,京城的空气里弥漫着一股不寻常的气息。
苏贝贝的双手如同温润的玉璧,轻轻捧起了朱齐稚嫩的脸庞,忽而间,一朵轻柔的唇印在了他的颊边,留下一抹不可言喻的暖意。
朱齐一惊之下,牙关紧咬,咽喉深处滚动着复杂的情绪。
唉,那初尝的甜蜜,竟被这位风姿绰约、恍若《龙门客栈》中金镶玉再世的女掌柜“夺”去了。
可转念一想,那张扬的个性与绝世的美貌并存,于京城这片繁华之地,她自成一片天,实属不易。这般的女子,岂是凡俗所能拘?
“走吧,我们的小状元,是时候跨马游街,让京城记下你的名字。”苏贝贝话语间带着不容置疑的力量,一把抱起朱齐,步入门外的世界。
院中的人群期盼已久,当他们望见那顶戴花翎下隐藏的竟是稚嫩的脸庞,无不瞠目结舌。
苏贝贝瞪视着一旁的差役,责问道:“愣着做什么?还不快让开道路?”随即,她亲自牵引着马匹,引领着这位年幼的状元开始了他的荣耀之旅。
刚出客栈,街头巷尾已挤满了人群,朱齐端坐马上,眉宇间透露着超乎年龄的从容。
在他的背后,五彩斑斓的舞狮队、震耳欲聋的乐声与飘扬的龙旗共同织就了一场盛大的游行。
苏贝贝的手虽纤细,却紧紧抓着缰绳,她的紧张显而易见,与朱齐的淡然形成了鲜明对比。
“老板娘,他日若我真能仕途顺遂,这份赠马之情,定铭记心间。”朱齐笑容纯真。
“你这孩子,心思机敏,我哪敢奢求你的回报。”苏贝贝笑得灿烂如春,“你高中状元,我的客栈也随之增光,我们之间,谁也不欠谁。”
朱齐只是淡然一笑,对于这位性格火辣却又识大体的女掌柜,他心怀敬佩。
游行的队伍行至礼部附近的中兴街,却突遭一群激愤的北方书生阻挡。
“科举不公!三十六位进士竟无一北人,南方士子独占鳌头,这怎能让人心服口服?”愤怒的呼喊响彻云霄。
更为滑稽的是,一位仅八岁的孩童问鼎榜首,无疑是对这场选拔的嘲讽。
“主持科考的南方官员,背后定有不可告人的秘密。”不满与猜忌在人群中蔓延。
“我等北方士子长途跋涉,却换来如此不公,朝廷何其薄情!”
朱齐眉头微蹙,对于首次科举的争议,他早有所闻。
南方士子在科举上的优势由来已久,加上北方的动荡不安,学子们难以安心备考,差距由此而生。
“此事若处理不当,后果不堪设想。”本以为在李善长、宋濂二位重臣监考之下,科举应无弊病。况且,近期朱元璋严惩贪腐,谁敢在这刀刃上跳舞?
三十六进士悉数南方,虽偶然,亦反映了一定的社会现状。
中书省左丞杨宪在不远处目睹此景,嘴角勾起一抹阴冷的笑意:“李善长、宋濂,这次你们怕是要吃不了兜着走了。”
他转身迈向皇宫,意图将这场风波呈报皇上。实际上,这场北方士子的抗议背后,正是他暗中煽风点火,目的就是要让李善长失势。
明朝初立,首次科举引发如此波澜,皇上必然震怒,总得有人为此担责。作为科举的总负责人,李善长自是首当其冲。
杨宪心中窃喜,这正是天赐良机。
他离开后,北方士子依然将朱齐团团围住。
“列位!”朱齐高声一喝,音量浑厚,夹杂着不怒自威的气势,令四周一片寂静。
“你们的不满,我理解,但……”他的言辞未尽,就被打断。
“你懂什么?一个乳臭未干的状元,能懂诗书礼仪?能通晓经史子集吗?”一名白衣青年嗤笑道。他是北方士子中的佼佼者,名曰铁铉,仪表堂堂,正气浩然。
朱齐目光深邃地审视着他,而后摊手笑道:“要不,我们来场即兴比试?”
铁铉迈步而出,高声应战:“好,就以‘兴亡’为题,一展才华。”
朱齐深知对手身份,二人同宿一客栈,交集颇多。提及铁铉之名,朱齐内心一颤,此人历史上赫赫有名,日后燕王朱棣靖难之役中,最强的对手便是这位铁骨铮铮的汉子。
“铁兄,既是你出的题,那我便先行一步?”朱齐微笑以对。
众人屏息,先发言者准备时间紧迫,而朱齐直面挑战,意味着他将即兴吟诗。
“好,半柱香的时间。”铁铉手一挥,颇有几分慷慨。
“不用,诗已成。”朱齐沉稳非常,缓缓启唇: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语毕,四下寂静,只余风声掠过耳畔。铁铉神色略显尴尬,周围的北方士子亦纷纷低首。
“各位,我刚才未完之言是……”朱齐的声音再次响起,清晰而有力,“朝廷南北士子同场竞技,确有偏颇之处。”
此言一出,北方士子们齐刷刷地抬起了头,目光中多了几分期待。
朱齐转身,对着身后的考官,正色言道:“大人,学生愿撰写奏折一封,烦请大人代为呈递给皇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