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念我的父亲母亲

我的母亲在我两岁时已经因病无可奈何地离开了我们兄弟—她永远魂牵梦绕的孩子,年幼的我没有对母亲留下任何记忆;我的父亲也因悲伤过度几年后随母亲而去,那是我年仅八岁。随着岁月的流逝,我对父母亲的感情愈来愈浓。

在上世纪六十年代的中国农村,农民生产和家庭劳动的目的就是解决温饱问题。听哥哥告诉我,母亲病后不久她似乎感到了病情的严重性,她放不下她的孩子们,便起早贪黑地为我们做衣服,每天晚上都要忍着病痛的折磨,在灰暗的煤油灯底下纺线到深夜。做鞋是费时又费力的活,从糊鞋底、纳鞋底、缝鞋帮等要经过很多工序,尤其纳鞋底是非常吃力的。母亲在被疾病折磨得非常憔悴消瘦时,依然每日辛勤得劳作。“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的诗句,哪里能形容得了母亲当时的心情!在疾病、夜以继日地劳作及巨大的心理压力下,母亲终于离开了我们,那是她一针一线为我们兄弟做的鞋已有一筐之多。

这不是普通的鞋,她是母亲心血的凝聚,渗透着母亲的汗水,散发着母亲温馨的气息,她包含着母亲对我们无限的爱和眷恋。她用长长的线将我们和母亲的在天之灵联系在一起,透过她我们看见母亲慈祥的面容,她是母亲留给我们的关爱。在我们的心目中,世界上没有任何一双鞋可以与之媲美。在以后的一段时间里,母亲亲手为我们做的鞋伴随着我们走过了那段苦难的岁月,只可惜当时没有保留几双,现在想起来真是后悔。

那时我五哥已经有七八岁大,为母亲送葬的过程自始至终帮随着我五哥的强烈抵抗,他一路上大哭大叫,企图阻止送葬的队伍将妈妈抬走,甚至跳进我母亲的坟墓以阻止别人用黄土填埋我的母亲,所有填埋我母亲的人都遭到了我五哥的痛骂,后来我五哥回忆说,他觉得母亲只是睡着了,他们怎么会埋了我们的母亲,我们怎么能没有母亲呢!

母亲的离去同时也带走了母爱。那时我非常年幼,没有母亲的呵护我几乎是难以生存的,我便时常被寄养在姨妈家里。

如果说母亲的离去对我们来说是失去了母爱和生活的依靠,对中年的父亲来说则是晴天霹雳,他的心灵承受不了中年丧妻这巨大的打击,几年内便因忧郁而患上的癌症。此时我父亲最放心不下的便是我这个年仅六、七岁的孩子,有一次他将我的头揽在他的怀里说:孩子,我走后你可怎没办哪?说完便失声痛哭。不久父亲便追随母亲而去,父亲离去的日子正好是农历八月十五团圆日,我想他一方面是在苦苦的挣扎着想与我们度过这最后一个团圆之日,另一方面又等着这一天去与母亲相聚。

年幼的我对父母亲的相继去世并没有感到特别的痛苦,而随着年龄的增长,尤其是上大学后,当同学们谈起他们的父母时,我只能在一边默默的旁听,此时我总是在想,如果我的父母还健在的话,我会是多么的幸福啊!在节假日寂寞的时候,或独自一人想起父母的时候,我会凄然泪下,甚至失声痛哭,此刻,我才真切体会到了幼年丧母给人的一生带来的打击和遗憾是难以言喻的痛!

当我身为人父之后,我更体会到了父母对孩子的爱和牵挂以及孩子对父母的依恋,我不敢想象父母要永远离开他的年幼的孩子时,他们会是怎样一种悲痛的心情。

随着生活的好转,又让我们体会到了“子欲孝而亲不在”的遗憾和惆怅。

我每年都要回家去看的姨妈,一方面因为我小时候姨妈有恩与我,另一方面是姨妈和我母亲长得很像。我姨妈层告诉我:“孩子,如果你想你妈,你就来看看我吧,我和你妈连纺线时绕的穗子的都是一样的”。

今年回家时我还要去看我姨妈,以寄托我对母亲的思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