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困惑时

[当人们与世界初见的时候,是没有成长决策权的,没有非富即贵的环境,没有关怀备至的亲人,所有的成长都需要通过自己的随机发育,这就好像走独木桥,一个步子迈不好,就会堕入深渊——引言]

九十年代的社会,还处于一个高速发展的时期,那个时候,一切都在飞速的演变,好像一眨眼就会变的不一样。

但是一个人的成长,却没有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变快。

像当时很多人一样,刘心怡出生在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村,但又不是非常贫困的农村,也不是像某些人说的好像在大山里怎么都找不到的村庄,是一个没有落后太多,又跟繁华不着边的村庄。

在那个祖国各地都在建设,各种机会遍地的年代,很多结了婚了的夫妻,不是外出打工挣钱,就是开着小奔马车去各地做起了物资倒卖的生意,比方说收点粮食、收点玉米芯、卖点西瓜,拉着机器做点小麦加工啥的。

要说自己的父母能挣多少钱,对于儿时的刘心怡来说,也没什么概念,反正那个时候的她,吃好玩好就行了。

刘心怡的奶奶有个小卖铺,是开在爷爷的小学里面的,爷爷这所学校,是周边村庄唯一一所私立小学,那个时候能开个私立学校,光听听也知道非常厉害,儿时最多的记忆,就是在奶奶的小卖铺里面帮忙,偶尔会嗦着冰棒坐在小马扎上面文静的看着各种人和事儿。

最让她注意的是,每到幼儿园放学的时候,总能看见一个皮肤黑黑的,眼睛小小的男孩过来接自己的妹妹放学,那个男孩的眼神显得有些抑郁,但是脸上总是挂着笑容,有很多时候都让刘心怡感觉,他的眼睛和脸并不是一个整体。

刘心怡和小眼男孩对视过,好像双方并不知道尴尬是叫什么一样,肆无忌惮的打量着对方,却从来没有说过一句话。

爸妈经常不在家,爷爷和奶奶对刘心怡说的话又很少,很多时候,只会在吃饭了,干啥事儿需要跑腿的时候才会喊她的名字说几句不得不告知的话,接触的少,听的少,年龄小,所以说,很多时候,当时的刘心怡并没有像成年人一样有太多丰富的情绪。

以现在的我们看来,这不利于孩子的成长。

反正刘心怡不知道这不利于自己成长,至于她的爷爷奶奶知道不知道,就更无从得知了。

人们都说,父母最牵挂的就是自己的孩子,但是这句话好像从来没在刘心仪的身上印证过。

出去做小生意的父母,偶尔会回家,刘心怡没有像别的孩子一样看见爸爸妈妈回家就黏的分不开,就是睁着大眼睛各种盯着看,父母问什么她就答什么,父母给什么她就拿什么,恬静的令人费解。

和刘心怡交流比较多的,就是自己的姑姑了,姑姑是爷爷学校里的老师,姑姑偶尔会给她扎个小辫子,辅导一下学习,陪她一段时间。

这样的生活一直持续到了上高中之后,为什么初中没有太多要说的呢,因为对于一个女孩来说,在求学生涯,还没有如花儿一样盛开的时候,她能够经历的事情,只有学习。

当刘心怡到了高中之后,五官慢慢的变得立体,留着当时非常流行的中长发,良好的伙食并没有让她的身体变得肥胖,而是健康且快速的促使着身体及生理的发育。

刘心怡在小时候对自己的长相没有太多认知,长期以来让她甚至忽视了女孩子们对外貌的虔诚追求,以至于后来那么多男生为自己着迷的时候,她有些摸不知道头脑,也因为没有家人的正确思想指引,一切的事情全靠自己悟的原因,后来的刘心怡,一度成为那些高中生口中热议的人物。